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廊桥重建不曾休

廊桥重建不曾休

廊桥重建不曾休

《警醒!》保加利亚撰稿员来稿

在保加利亚中北部的洛维奇,有一座廊桥(盖了屋檐的桥)横跨奥瑟姆河。这座桥就像往来桥上的当地人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阿米·布韦来到洛维奇。在最早留意这座廊桥的人当中,他是其中之一。据他描述,这是一座“有顶盖的石桥,还有一些小店铺,别具特色”。这座独特的廊桥把城镇的两边连接起来,它是洛维奇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桥本身也是一个市场!石桥就这样成为当地的地标。

这座廊桥在当初兴建的时候,不是石结构的,只是木桥一座。随着时间过去,木桥不断遭到洪水冲击,早就有重建的必要。1872年,洪水终于把木桥冲塌了,居民就无法走到城镇的另一边。

修整旧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于是,当局雇用了保加利亚享负盛名的建筑师科约·菲希托,负责设计和兴建一座更坚固的新桥。

廊桥设计新点子

菲希托决定保留旧桥原有的设计,所以新桥依然有顶盖和小商店。为了承托这座长84米、阔10米的大桥,菲希托加建了椭圆形的桥墩。这些5米高的桥墩有个新的特色,就是桥墩较窄的一端是向着上游的。桥墩中心到接近顶部之间设有开口,可以让洪水穿过。桥墩的顶部安放了橡木造的横梁和厚木板。桥的其余部分,包括顶盖和两旁的64个商店是用山毛榉木造的,屋檐边缘则包上铁皮。

菲希托的设计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在横梁接口的地方,不用铁制的配件和钉子,而用木制的榫头和楔子。廊桥的底层地板也是木造的,上面铺了石头,再用砂砾覆盖。在白天,两旁的小窗和桥顶上的天窗能让天然光透进桥内;黄昏时分,人们会点起煤气灯。从设计到建造,新桥合共花了三年左右才能完成。[1]

一幅古桥百态图

桥上的生活百态,又是怎样的一种光景呢?一个有亲身体验的人说:“桥上绝少汽车、马车及满载货物的驴子经过,售货人、途人和无所事事的人很少会受到骚扰。他们的声音,跟洋铁匠那里发出的嘭嘭声……以及卖器皿人的叫卖声混而为一,透出一股内在的生命力。那些小店铺成行成列,色彩缤纷,毛纺的编织物、珠子、各式各样的货品,摆满店铺的每寸空间。这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视觉的韵律。”

来到这个廊桥市场不但可以购物,找娱乐也可以,原来这里许多店主都能够以音乐娱人。上文提及的那个人说:“一家理发店有五六个理发师,他们除了拿剪刀了得之外,玩音乐也很在行,演奏弦乐器更是他们的拿手绝活。他们总可以找到时间‘搔搔痒’,而客人也乐得待到他们一曲既终,才享受他们的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些理发师创立了理发师管弦乐队。

画桥终归遭火噬

菲希托设计的廊桥建成五十年间,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遭受过洪水及其他灾害的冲击,都能够保全下来。但在1925年8月2/3日的晚上,大火燃亮了洛维奇附近一带的夜空,城中美丽如画的大桥起火后烧成灰烬。惨剧是因何而起的呢?到底是意外,还是有人纵火,至今仍无法确定。无论如何,洛维奇镇的两岸,又一次没有桥梁相连了。

1931年,一座簇新的廊桥完工,桥内小商铺和工场林立。[2]但新桥弃用木石做材料,改用钢铁及混凝土。桥的整体设计也和菲希托的大不相同,顶部用上玻璃,桥中间的一段没有外墙。在1981至1982年间,大桥又依照菲希托的原来设计重新建造。[3]

洛维奇的廊桥是整个城镇的象征,也是艺术成就的一种体现。今天,当地居民和游客走到桥上,流连于左右两旁的店铺间,依然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

[第22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保加利亚

索非亚

洛维奇

[第23页的图片鸣谢]

图2:From the book Lovech and the Area of Lov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