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敗壞,始於何時?

道德敗壞,始於何時?

道德敗壞,始於何時?

你認為全球道德敗壞,始於何時?在你這一代,還是在你年長親友的那一代?有人說是始於1914年,即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一年。從那時起,人類就踏進一個道德敗壞的紀元,墮落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歷史學教授羅伯特·沃爾在他所著的《經歷1914年的那代人》(英語)說:「經歷過大戰的人都深信,1914年8月以前是一個世界,以後卻是另一個世界。」

歷史家諾曼·坎托說:「道德標準本來已經開始下降,現在更一落千丈,這種情況隨處可見。既然政客和將領把千百萬人民當作牲畜一樣,送往屠場,那麼,還有什麼教規或道德規範,能阻止人像殘暴的野獸一樣,彼此殺戮?……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血腥屠殺,徹底地貶低了人命的價值。」

英國歷史家威爾斯在他的著作《歷史綱要》裡指出,自從人接受了進化論以後,「社會的道德就開始墮落」。為什麼會這樣?有些進化論者主張,人類和動物沒有什麼分別,人類只不過是較高等的生物。威爾斯是個進化論者,他在1920年寫道:「[進化論者]認為,人類跟印度的野狗一樣,不過是群居動物而已,……所以,在他們看來,強壯的就應該欺凌和制伏弱小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坎托也留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歪曲了人的是非觀念。他說:「人們認為,上一代人是信不過的,不論是政治觀點也好,衣著方式也好,性觀念也好,什麼都是錯的。」一般的教會都認同進化論,鼓勵人參戰,背棄了基督的教訓,結果社會道德江河日下,教會實在難辭其咎。英國陸軍准將弗蘭克·克羅澤說:「沒有誰能像教會一樣,善於煽動人心,鼓勵人訴諸暴力。教會的『長處』我們也盡量利用。」

道德規範,蕩然無存

有人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稱為「繁榮的二十年代」。在這段時期,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被人棄若敝屣,取而代之的處世準則是:什麼都可以做,想做就去做。歷史家弗雷德里克·艾倫評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也許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名稱,就是『不講禮貌的年代』。……傳統的價值標準能豐富人生,使人活得有意義,可惜隨著舊制度消逝,這套價值標準也成為過去,要找一套新的價值標準取而代之,談何容易。」

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霎時間許多人變得一貧如洗,這時候他們才如夢初醒。不過,到了30年代末葉,世界投入一場更殘酷的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開始研製威力驚人的可怕武器,由於這樣,全球的經濟就從大蕭條中走了出來。可是與此同時,世界也開始了一場恐怖的戰爭,人類所受的苦楚,是筆墨無法形容的。二次大戰結束時,無數城市變成頹垣斷壁;單單一個原子彈,就能摧毀一個城市,日本有兩個城市就這樣被夷為平地!至於死在集中營的人數也有數百萬。整體而言,這場戰爭共奪去了5000萬個男女孩童的生命。

二次大戰期間,民生極其困苦。在這段時期,人們不再謹守一直受人重視的傳統道德規範,相反,各人自定行為準則。《性、愛、戰爭——價值觀的改變,1939-1945年》(英語)一書說:「看來在大戰期間,人們認為沒有必要在性行為上克制自己。戰場上的人不用自我克制,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後方的平民百姓。……戰亂期間,生命轉瞬即逝,世事變幻無常,令人惶恐不安,道德規範也因此被拋諸腦後;許多生活在後方的人,看來跟戰場上的人一樣,都覺得生命朝不保夕,毫無價值。」

由於死亡的威脅揮之不去,因此人渴望在感情上有所寄託,即使關係不能長久也沒有問題。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頭,人們對性關係看得很隨便。一個英國家庭主婦有這樣的解釋:「是戰爭時期嘛,我們才這樣做。老實說,我們也不是沒有道德觀念的人。」一個美國士兵承認:「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沒有道德感;不過,我們這麼年輕,明天就可能要死了,還計較這麼多嗎?」

由於目睹戰爭的可怖情景,戰後餘生的人沒法撫平創傷。經歷過戰爭的人,包括一些戰時仍是孩童的人,到了今天,也偶爾會想起痛苦的回憶,彷彿舊事重現眼前。許多人對上帝的信心盡失,是非標準也變得模糊。由於不再尊重那些有權定立規則的人,人們就開始認為,凡事只是相對的,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

新的社會準則

二次大戰後,一些關於人類性行為的研究報告面世,其中一個研究是在40年代於美國進行的,稱為甘西報告(金賽報告),這個報告厚八百多頁。報告發表後,許多人開始公開談論與性有關的事情;以往,人們通常不會隨便就討論這個話題。在甘西報告裡,報導了同性戀者和其他有異常性行為的人的統計數字,雖然後來證明是誇張失實的,但報告卻反映出人們的道德水平在戰後一落千丈。

有一段時期,人們仍設法在外表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例如,收音機、電影或電視的節目受到審查,禁止播放不道德的節目,但情況維持不了多久。美國教育部的前任部長威廉·貝內特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道德標準急劇下降,毫無阻力,美國的文明可說是倒退了。」除美國外,這個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為什麼道德行為會在60年代急速敗壞?

6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展開了,性革命也差不多同時進行,隨之而來的就是所謂的新道德。此外,新發明的避孕藥很有成效。人們隨時可以享受性愛,而女子也無須擔憂性行為會導致懷孕,於是「自由性愛」,或「無須承擔責任的性關係」,開始普遍起來。

與此同時,報刊、電影和電視也放寬了對節目內容的限制。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前任主席布熱津斯基,就電視給人的價值觀作了評論:「很明顯,電視鼓勵人要滿足自己的慾望並讚揚自私的行為,淡化了極端和殘忍的暴行,[並且]鼓吹性雜交。」

到了70年代,錄像機開始普及,人們可以在家裡私下觀看一些淫穢、露骨的色情影片,這些影片是他們從來不會到戲院裡觀看的,生怕被人看見。及至最近,任何人只要有一台電腦,就可以上網;甚至最淫猥下流的色情資訊,也可以從世界各地的網站搜尋得到。

上述情況所導致的後果,在許多方面都叫人吃驚。不久前,美國一個監獄獄長說:「十年前,一些青少年被抓進來時,我都能勸導他們,他們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今天,抓進來的小夥子,完全不明白我說什麼。」

求助無門?

我們不能求助於世上的宗教,期望宗教給我們道德上的指引。一般的教會不單沒有效學耶穌和1世紀的基督徒,謹守正義的原則,反而跟世界打成一片,而且還跟世人一起行惡。一個作家問道:「有什麼戰爭,交戰雙方不是說上帝站在自己一方的呢?」至於教會有沒有擁護上帝的道德標準,多年前紐約一個牧師曾這樣說:「教會是世上惟一的組織,對想加入教會的人的要求,比公共汽車對乘客的要求,還要寬鬆。」

毫無疑問,道德淪喪已遍及全球,要撥亂反正,實在刻不容緩。但怎樣才能使道德返回正軌?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變?誰有能力促成改變?這件事會怎樣成就?

[第5頁的精選語句]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血腥屠殺徹底地貶低了人命的價值」

[第6頁的附欄]

道德觀還是價值觀

人們的道德觀,在以往是很清晰明確的。一個人要麼就是誠實、忠心、貞潔和正直,要麼就不是。然而在今天,道德觀已被價值觀這個概念取代了。可是,這產生了一個問題。歷史家格特魯德·茜梅法白在她所著的《走向道德淪喪的社會》(英語)一書說:「人可以說有自己的價值觀,但不能說有自己的道德觀,……人人自定一套道德觀,這是說不通的。」

茜梅法白說,價值觀是指「任何人、團體或社群,在任何時候,基於任何理由,認為是重要的事。這可以指人的信仰、觀點、態度、感覺、習慣、習俗、喜好、成見,甚至怪癖」。在今天這個自由社會,人人都覺得有權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就如在超級市場選購食品一樣。可是,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還會有正確的道德觀嗎?

[第6,7頁的圖片]

下流的娛樂越來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