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我只是去郵局拿信而已」

「我只是去郵局拿信而已」

「我只是去郵局拿信而已」

安德烈是在南非出生的白人,後來住在納米比亞,他說:「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星期一的早上,我到郵局去拿信,那裡到處都是人。我看到有一個袋子放在旁邊但卻沒有人理,覺得很奇怪。我拿了自己的信後就走了。我開車離開郵局大概三分鐘,就聽到很大的爆炸聲。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炸彈爆炸,而爆炸的地方離我之前在郵局所站的位置只有幾英尺而已。」

安德烈又說:「我只是去郵局拿信而已,誰知道後來居然有些無辜的人被炸死,有的還是我認識的,我真的不敢相信!有時,我還會想起當時傷亡的人那麼多,才意識到自己差一點就被炸死,雖然事情已經過了25年,現在想起來還是冒了一身冷汗。」

恐怖活動——全球的難題

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碰到這樣的攻擊,不過,你也許聽過在世界各地恐怖襲擊卻常常發生。現在越來越多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惜訴諸暴力,這些暴力事件通常被稱為恐怖活動。(請看下一頁的附欄「誰才是恐怖分子?」)

有位記者進行多年的專題研究之後,發現1997年全球「只有四個國家持續發生自殺式攻擊」。但這位記者在2008年報導,「全世界[七大洲]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外,其他大洲總共有超過30個國家曾發生自殺式攻擊,造成很大的傷亡」。最後他說,「有愈來愈多組織發動[自殺式攻擊],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就更多」。——《殉道全球化》

請想想文章開頭提到的攻擊,有個組織承認炸彈是他們放置的,卻說自己是「自由鬥士」,他們想脫離政府爭取獨立。不過為什麼人們要利用恐怖攻擊來達到目的呢?我們來看看哈費尼的經歷就知道了。

哈費尼生於贊比亞,卻在贊比亞鄰近幾個國家的難民營中長大。他說:「看到家人和別人受到殘酷和不公平的對待,我十分憤怒!」於是他加入了父母所屬的激進組織。

回想在難民營中的那段時期,哈費尼說:「我們難民最悲哀的就是受到感情上的衝擊,小孩子會被迫跟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分開。年紀較大的人都要去作戰,很多人一去不回。我從沒見過爸爸,連他的照片也沒看過。我只知道爸爸是在戰鬥中死去的,直到今天我心中還是有感情的傷痕。」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發動恐怖活動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如果我們多了解一點這些背後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人類必須怎麼做,世上才不會有這樣的暴力事件。

[第4頁的附欄或圖片]

誰才是恐怖分子?

研究員馬克·于爾根斯邁爾說:「一個人是否把暴力活動描述為『恐怖活動』,這要看他覺得發動這個暴力活動是否情有可原,而且至很大程度要看他對世界有什麼看法。如果一個人覺得世界是很和平的,就會認為暴力事件是恐怖活動;如果一個人覺得世界是充滿鬥爭的,就會認為暴力事件是很合理的。」

因此,當人說別人是「恐怖分子」時,通常都是受到自己的政治傾向所影響。很多激進組織都被人稱為恐怖分子,但他們卻認為自己是自由鬥士。作家潔西卡·斯特恩指出,恐怖活動牽涉到:(1)對非武裝人員使用暴力;(2)利用暴力讓人感到震撼、恐懼。所以,這些武裝分子,不論是政府人員還是反政府的人,通常都會使用恐怖分子的手段來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