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請想像你剛剛從一個熱帶海島坐飛機到北極圈,你一踏出機艙,就發覺自己置身在冰天雪地中。你可以適應這麼大的氣溫轉變嗎?可以的,不過你得先做些準備才行。

同樣,孩子一踏入青春期,你也突然要適應極大的轉變。以往兒子總愛跟你在一起,現在卻寧願跟其他青少年作伴;以往女兒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把她當天發生的事告訴你,現在卻只會對你敷衍地應一兩聲。

「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你問。

「還好。」她說。

沒話說了……

「你在想什麼?」你問。

「沒什麼。」她答道。

又 沒話說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解碼》(英語)一書說:「[沒多久之前,]你彷彿有一張『後台通行證』,有『特權』可以隨時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但現在你頂多只可以坐在觀眾席上觀察孩子,而且還可能是個很差的座位。」

這是否說,你只能任由孩子跟你疏遠呢?當然不是。儘管孩子處於青春期,你仍是可以 跟他們保持親密關係的。不過,你必須先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什麼事發生。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一段多彩卻又煩惱的時期。

孩提跟成年之間的過渡期

研究人員一度以為孩子五歲時腦部發育已差不多成熟,但現在發覺雖然孩子五歲後的腦的大小 沒什麼變化,腦的功能 卻繼續發展。孩子到了青春期後,身體的激素會有很大的改變,結果他們的思想會跟小時候很不一樣。例如,小孩所想的東西通常比較具體,非黑即白,但青少年傾向於思考抽象的事,想要尋根究底,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哥林多前書13:11)他們漸漸確立自己的信念,而且會敢於表達這份信念。

保羅住在意大利,他留意到十幾歲兒子的轉變。他說:「我覺得兒子不再是個小孩,而是個小大人了。我這樣說不光是因為兒子身體上有了改變,也因為他的想法開始改變,而他在思想上的改變是最讓我感到意外的。他不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會勇敢地為自己的想法辯護!」

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嗎?孩子小時候你叫他做事他都會去做,就算他問為什麼,你也只需說一句「因為我要你這麼做」就夠了。但現在他是個青少年了,他想要知道理由,甚至可能懷疑家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對的。有時候,他的堅持看起來像反叛一樣。

不要很快就斷定孩子想要推翻你的價值觀。也許他不過是要做一番掙扎,才能接受你的價值觀,並在自己的 生活上採用這些價值標準。這好比搬家:假如你要從一個房子搬到另一個去,而且要把家具一併帶走,你覺得要在新家找到合適的地方來放置所有家具容易嗎?也許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珍愛的家具,你一定不會丟掉,必定會保留著。

你十幾歲的孩子將來也要「搬家」,他要為未來「離開父母」這個時刻做好準備。(創世記2:24)當然,這個時刻目前來看仍然遙遠,畢竟你的孩子還未成年,但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彷彿已開始收拾行李了。孩子在青少年期間會仔細想想父母所傳授的價值觀,然後決定要把哪些價值觀帶到成年。 *

對於孩子這樣做,你可能會有點擔心害怕。但你可以肯定,孩子成年後只會保留自己 珍視的價值觀。因此,既然孩子現在仍住在家裡,他就該認真想想自己所學到的原則,好決定日後要按照什麼原則生活。(使徒行傳17:11

青少年這樣做大有益處。老實說,如果他現在問也不問就接納 你的標準,日後也可能會想也不想就接納別人的 標準。(出埃及記23:2)聖經說這樣的年輕人容易被引誘踏上歧途,因為「心中不智」,意即缺乏辨識力和其他好的品質。(箴言7:7)年輕人要是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很容易「中了人的詭計,信了騙人的謬論,受到歪風邪說影響,以致飄忽不定,隨波逐流」。(以弗所書4:14

你可以怎樣做,好幫助孩子避免受到這樣的影響呢?你必須幫助孩子具備三個重要的條件:

1 鍛鍊理解力

使徒保羅說只有「長大成人的……他們的理解力因常常運用而鍛鍊純熟,能明辨是非」。(希伯來書5:14)你也許會說:「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我已教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了。」你當時這樣教導他肯定對他很有益處,而且也可以幫助他為下一個成長階段做好準備。(提摩太後書3:14)但保羅說人是需要鍛鍊理解力的。沒錯,雖然孩童知道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青少年「在理解力 上要長大成人」。(哥林多前書14:20;箴言1:4;2:11)你希望孩子不是盲目地服從別人,而是懂得思考、推理。(羅馬書12:1,2)你怎樣才能幫助他這樣做呢?

一個方法是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斷他的話,就算他說了些你不喜歡聽見的話,你也要盡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激動。聖經說:「要敏於聆聽,不急於說話,不急於動怒」。(雅各書1:19;箴言18:13)此外,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34)你留心聆聽就能了解孩子心裡的真正想法。

到你說話的時候,與其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如運用問題讓他思考。耶穌也曾用「你們認為怎樣?」這個問題,來引導門徒甚至頑固的人說出心裡的想法。(馬太福音21:23,28)你也可以這樣做,就算孩子所說的話跟你的觀點相反,你也可以用問題來了解他的想法。例如:

如果孩子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上帝。」

不要回應說:「怎麼會不知道呢?當然 有上帝啦,我不知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可以這麼說:「為什麼你不知道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雖然聽到他所說的話,但你需要了解他心裡的想法。箴言20:5)問題也許是跟上帝的標準有關,而不是跟上帝的存在有關。

例如,一個年輕人很想做一些違反上帝的道德律則的事,於是告訴自己上帝並不存在,好讓自己想要做的事看來沒什麼問題。(詩篇14:1)也許他心裡想:「既然上帝並不存在,我也不必按照聖經的標準生活了。」

如果孩子看來有這個想法,你可以鼓勵他認真想想,他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以賽亞書48:17,18)如果他相信上帝的標準對他有益,你就要幫助他看出,為了自己的益處而緊守這些標準是值得的。(加拉太書5:1

如果孩子說:「這是你的 宗教,不表示這也是我的 宗教。」

不要回應說:「這是我們全家 的宗教。既然你是我們的 孩子,我們 要你信什麼,你就要信什麼。」

可以這麼說:「你真的這樣想嗎?如果你不想接受我的信仰,那麼信什麼呢?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信念的,你 認為按哪些行為準則生活才對呢?」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呢?原因是,你這樣跟他推理,就能幫助他分析自己的想法。也許這能使他發覺自己的信念原來跟你的一樣,而令他感到困惑的其實完全是另一件事。

例如,他可能不知道該怎樣向別人解釋自己的信仰。(歌羅西書4:6;彼得前書3:15)又或者,他喜歡上了一個跟他信仰不同的女孩。要找出問題的癥結,也要幫助孩子看出這個癥結。他越運用理解力,就越能為成年做好準備。

2 得到成年人的指導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人都會 經歷所謂的「狂風暴雨期」,但今天世上有些地方的青少年看來並沒有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覺,這些地方的青少年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他們跟大人一起工作,互相來往,肩負成年人要肩負的一些責任。「年輕人文化」「青少年罪行」甚至「青春期」這些字眼並不存在。

可是,許多國家的情形卻相反。在這些國家,年輕人在學生人數極多的學校裡念書,他們只能跟其他年輕人來往,回家後卻發覺家裡空無一人,爸爸媽媽都在上班,親戚又住得很遠。因此,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人就是其他青少年。 *你看出危險在哪裡嗎?問題並不只在於年輕人可能會交上壞朋友。研究人員發覺,如果年輕人缺乏成年人的指導,即使品行好的 年輕人也可能會做出不負責任的事。

在古代的以色列國,年輕人會經常跟大人接觸,不會跟大人分開。 *聖經提到的烏西雅就是個例子。烏西雅十幾歲就做猶大王。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能好好肩負這個重任呢?顯然,一個原因是他受到一個成年人的好影響,這個成年人就是撒迦利亞。聖經說撒迦利亞「教導烏西雅敬畏上帝」。(歷代志下26:5

在那些跟你有同樣價值觀的成年人當中,有沒有一個或多個是你孩子的良師益友呢?要是你的孩子跟他們關係親密,不要感到嫉妒。有他們的幫助,你的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做對的事。聖經有一句箴言說:「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箴言13:20

3 培養責任感

由於18到19世紀發生工業革命,有些國家立法保護兒童,使他們不致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這些國家禁止雇主一星期內雇用青少年超過某個時間限額,或要求他們做某類工作。

有關童工的法律雖然保障了青少年的利益,使他們不致遇上危險或被人剝削,可是有些專家指出,這些法律也造成年輕人缺乏責任感。結果,正如《逃避毫無止境的青春期》(英語)一書說,許多青少年漸漸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覺得有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有權得到的,甚至可說是應該 得到的」。這本書的作者說年輕人很自然會有這種心態,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順應他們慾望過於要求他們付出的世界裡」。

聖經卻指出有些青少年早就肩負重任了,提摩太就是個好例子。提摩太認識使徒保羅時大概只有十幾歲,他深受保羅的熏陶。保羅曾鼓勵提摩太「要把[上帝給他的恩賜]像火一樣挑旺起來」,意思就是說,要盡心竭力地做好交託給他的工作。(提摩太後書1:6)也許提摩太20歲左右就離開家鄉,跟使徒保羅一起到各地傳道,幫忙建立會眾,強化弟兄姊妹。保羅跟提摩太共事了大約十年後,可以對腓立比的基督徒說:「我沒有別人性情像他那樣,真摯地關心你們的事。」(腓立比書2:20

一般來說,青少年都喜歡負起一些責任,特別是他們看出一件工作很有意義,能產生美好的成果,就會更渴望負起這些責任。這樣的訓練不但有助於他們長大後更有責任感,而且現今也能讓他們的優點發揮出來。

適應轉變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你要是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受到孩子有很大的轉變,跟幾年前大為不同。但你可以放心,你是能夠適應的,正如你也能適應孩子成長的其他階段一樣。

要把孩子的青春期看做給你以下機會的時期:(1)幫助他鍛鍊理解力,(2)幫助他得到成年人的指導,(3)幫助他培養責任感。你這樣做就是幫助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了。

[腳注]

^ 17段 《如何教養十幾歲男孩》(英語)一書很適切地把青春期描述為父母跟孩子「漫長的告別」。詳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守望台》2009年5月1日刊10-12頁

^ 38段 青少年一般都喜歡跟其他年輕人在一起,今天很多娛樂就是迎合青少年這種傾向,使年輕人相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是大人既不了解也無法融入的。

^ 39段 聖經的原文中並沒有「青少年」這類字眼。顯然,無論在基督教建立之前還是之後一段時期,上帝子民中的年輕人很早就融入成年人的生活,跟今天很多地方的情況不同。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耶和華見證人當中做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按聖經原則生活,而且也會以身作則。(以弗所書6:4)他們不會強迫兒女接受聖經的標準,因為知道每個孩子長大後都必須自己決定按哪些標準生活。

艾斯蓮的父母是基督徒,她自小就得到父母教導該按哪些標準生活,現在她18歲了,仍然按照這些標準生活。她說:「我的宗教不是一星期只用一天來崇拜上帝的宗教,而是我的生活方式,影響到我所做的一切和我的每個決定,例如要交哪些朋友、選讀哪些課程、看哪些書。」

艾斯蓮很感激父母的養育和教導。她說:「我爸媽是世上最好的父母。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父母,他們幫助我渴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並緊守信仰。我爸媽永遠都是我人生路上的好嚮導。」

[第17頁的圖片]

要讓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

[第18頁的圖片]

一個成年的良師益友能對孩子有好影響

[第19頁的圖片]

青少年多做有意義的工作,長大後會有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