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以史為鑑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是羅馬帝國第一位自稱信奉基督教的皇帝。他歸信基督教一事,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不但改信了這個以往大受迫害的宗教,還使這個宗教「發揚光大」,導致基督教世界的出現。《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說,自此所謂的基督教成為了有史以來「對社會和政治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甚至有改變歷史進程的力量。

如果你對基督教有興趣,就應該認識一下這位古代羅馬皇帝,因為他制定的政治和宗教政策影響到今天許多教會的信仰和崇拜方式。為什麼這樣說呢?

認可並利用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統治西羅馬帝國,李錫尼和馬克西米努斯統治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和李錫尼都頒布法令,讓所有國民包括基督徒,全都享有宗教自由。君士坦丁相信基督教有助於羅馬帝國的統一,因此庇護這個宗教。 *

基於同樣的原因,當君士坦丁發現基督教各教派出現分歧時,十分不安。為了讓各教派達成共識,他設法確立「正確的」基督教教義,並要求各教派採納。主教們想贏得他的好感,就必須願意在信仰上妥協。這樣做的主教,君士坦丁除了豁免了他們的稅項,還給了他們豐厚的賞賜。歷史家查爾斯·弗里曼說:「人找出『正確的』基督教教義不但能上天堂,也能得到地上的財寶。」此後,教士們在世俗 事務上得到了相當大的權力。歷史家阿諾德·瓊斯指出:「教會有了一個保護者,也有了一個新主人。」

「教會有了一個保護者,也有了一個新主人。」——歷史家阿諾德·瓊斯

君士坦丁的信仰

君士坦丁與教士攜手合作,於是產生了一種既有基督教成分也有異教色彩的宗教。這可說是無法避免的結果,因為身為一個異教帝國的君主,君士坦丁追求的是宗教多元化,而不是真理。正如一位歷史家說,君士坦丁為了取悅不同宗教的信徒,他無論在個人生活還是政策方面,一般不會清楚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

君士坦丁一方面自稱擁護基督教,一方面卻參與異教崇拜。例如,他常常占星和占卜,這些行為都是聖經譴責的。(申命記18:10-12)在羅馬的君士坦丁拱門上,刻有描繪他向異教神祇獻祭的浮雕。此外,他在一些錢幣上鑄上了太陽神的像,並鼓勵人崇拜太陽神,可見他一直尊崇這個神。晚年時,他甚至容許翁布里亞鎮的居民建造一座神廟來供奉他和他的家人,並委任祭司在廟裡供職。

君士坦丁遲遲沒有接受「基督教」洗禮,直到公元337年,他臨終前幾天才受了洗。許多學者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帝國內的基督徒和異教徒都繼續擁護他的統治。不過,他一生的行為和延遲受洗這件事,讓人懷疑他是否真心信奉基督教。可以肯定的是,君士坦丁所認可的教會成了一個有政治影響力的強大宗教組織。耶穌說,他的門徒必須「不屬於世界,正如[他]不屬於世界一樣」。(約翰福音17:14)然而,這個教會背棄了基督,轉而投向了世界。這個已經世俗化的教會,後來還衍生出許許多多不同的教派。

這段歷史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這讓我們看出,我們不該輕信任何教會的道理,倒該把聽到的道理跟聖經加以對照,以辨別真偽。(約翰一書4:1

^ 6段 很多人都質疑君士坦丁是否虔心歸信基督教。據一本參考書說,原因之一是他到了統治的晚期,看來仍然支持異教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