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第29章

认识基督的爱

认识基督的爱

1-3.(甲)什么推使耶稣渴望效法天父?(乙)我们会仔细看看耶稣爱心的哪几个方面?

 你见过小孩子刻意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吗?他学爸爸怎样走路,也模仿爸爸的言谈举止。后来,连孩子的是非观和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爸爸的影响。由于孩子深爱和敬重爸爸,所以很想跟爸爸一样。

2 耶稣跟天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一次,耶稣说:“我爱父亲。”(约翰福音14:31)没有谁比上帝的独生子更爱耶和华,因为他跟父亲在天上共处的时间最长,他被创造之后很久,耶和华才创造其他生物。这种真挚的爱,推使耶稣渴望效法天父。(约翰福音14:9

3 我们之前已经探讨过,耶稣怎样以完美的方式效法耶和华,表现力量、公正和智慧。那么,耶稣又怎样反映出天父的爱呢?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耶稣爱心的三个方面:自我牺牲的精神、亲切怜恤的心和乐于宽恕的气量。

“人的爱心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4.为什么说,在人类历史上,耶稣所作的牺牲是爱心最伟大的表现?

4 在表现自我牺牲的爱方面,耶稣树立了杰出的榜样。自我牺牲是指无私地把别人的需要和福利放在首位。耶稣怎样表现这种爱呢?他说:“人为朋友牺牲生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约翰福音15:13)耶稣甘愿为我们献出自己的完美生命。在人类历史上,耶稣所作的牺牲可以说是爱心最伟大的表现。耶稣的爱心也表现在其他方面。

5.对上帝的独生子来说,为什么离开天上降世为人是极大的牺牲,也是爱心的杰出表现呢?

5 上帝独生的爱子还没降世为人之前,在天上曾拥有很高的地位。他跟耶和华以及千千万万天使的关系十分密切。尽管拥有这一切优势,上帝的爱子仍然“放弃了一切,接受了奴隶的形态,成为一个人”。(腓立比书2:7)虽然全世界“都受那恶者控制”,他还是愿意来到这个世界,生活在罪人当中。(约翰一书5:19)对上帝的爱子来说,这真的是很大的牺牲,他真的很有爱心!

6,7.(甲)在地上传道期间,耶稣怎样表现自我牺牲的爱心?(乙)约翰福音19:25-27记载了什么感人事迹,把耶稣无私的爱表露无遗?

6 在地上传道期间,耶稣在许多方面都表现自我牺牲的精神。耶稣舍己忘私,一心一意传道教人,放弃了一般人认为正常的舒适生活。他说:“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8:20)耶稣是个手艺高超的木匠,他本可花点时间,为自己盖所舒适的房子,或者造一些精美的家具,卖给人多赚点钱。但是,他却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技能来牟取物质财富。

7 约翰福音19:25-27的记载真的让我们很感动。请想想,耶稣临终那天的下午,精神负担多么沉重,有多少顾虑压在他的心头。耶稣被挂在苦刑柱上,心里仍惦记着门徒,关心传道工作;他最在意的是自己要忠贞到底,为天父的圣名的增光。老实说,人有没有机会永远活下去都取决于他能不能忠贞到底。虽然如此,在断气前,耶稣仍对母亲马利亚表达了真挚的关心。看来当时马利亚已经守寡好长时间了。耶稣嘱咐约翰代他照顾妈妈,要视她为亲生母亲一样。从那时起,约翰就接马利亚到自己家里住。耶稣不但顾及母亲的生活需要,也希望她在信仰上有人支持。这种无私的爱多么感人!

耶稣“怜悯他们”

8.圣经原文用了一个希腊语词来描述耶稣的深刻感情,这个语词含有什么意思?

8 耶稣跟天父一样,充满怜悯之心。很多圣经记载都表明,耶稣深深明白及体谅别人的痛苦,主动关心陷于困境的人。圣经原文用了一个译作“怜悯”的希腊语词,有位学者说:“这个语词描述人的内心深深受到打动。在希腊语里,这是用来描述同情心的最强字眼。”现在让我们看看,耶稣在哪些场合怜悯困苦的人,挺身帮助他们。

9,10.(甲)为什么耶稣和使徒们要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下?(乙)当耶稣受到打扰不能休息时,他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9 教导别人认识上帝马可福音6:30-34的记载透露,耶稣怜悯别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想想以下情景:使徒们刚完成了一次传道旅程回来,兴奋地聚集在耶稣跟前,急着要把所见所闻告诉耶稣。但那时已有一大群人聚集起来,耶稣和使徒们连吃饭的空也没有。耶稣善于观察,看出使徒们很疲累,就对他们说:“来,我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他们上了船,驶往加利利海北端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但群众看见他们离开,也知道了他们的行踪,就纷纷沿着北面的海岸走到那个地方,竟然比他们的船还先到一步!

10 耶稣有没有因为被打扰、不能休息而不高兴呢?绝没有!耶稣看见成千上万的人聚集起来等着他,心里大受感动。马可报道,耶稣“看见一大群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好像没有牧人的绵羊一样。耶稣就教导他们许多事”。耶稣看出这些人非常需要上帝的指引。他们好像绵羊四处流离,没有牧人带领和保护。耶稣知道当日那些冷酷无情的宗教领袖,对一般平民毫不关心,没有尽牧人的责任好好照顾羊群。(约翰福音7:47-49)耶稣于是怜悯民众,对他们传讲“上帝的王国”。(路加福音9:11)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还没有看见群众对他的教导有什么反应之前,已对产生了怜悯之心。换句话说,耶稣不是因为别人愿意听他的教导才怜悯他们,而是出于怜悯之心才付出努力教导他们。

耶稣“伸出手来摸他”

11,12.(甲)在圣经时代,人们对麻风病人有什么看法?耶稣对那个来向他求医的“满身麻风”的人有什么反应?(乙)耶稣亲手触摸麻风病人,这件事对这个病人有什么意义?一位医生的经历怎样说明这点?

11 纾解别人的痛苦。患了各种各样疾病的人,都感受到耶稣对人的怜恤之情,所以纷纷到他那里求医。有一次,一群人跟着耶稣,有个“满身麻风的人”也跟着他。在这个场合,耶稣对人的怜悯之情表露无遗。(路加福音5:12)在圣经时代,麻风病人必须被隔离,以免把麻风传给其他人。(民数记5:1-4)不过,犹太宗教领袖自行定出许多冷酷无情的规条,对麻风病人诸多限制 a请留意耶稣是怎么做的,经文说:“有一个麻风病人来到耶稣那里,跪下恳求他说:‘只要你愿意,就能使我痊愈。’耶稣很可怜他,就伸出手来摸他,说:‘我很愿意!你痊愈吧。’麻风立刻从他身上消失。”(马可福音1:40-42)耶稣很清楚,按法律来说,麻风病人连公共场所也不该去。虽然这样,耶稣却很怜悯他,不但没有叫他走,反而做了一件别人难以想象的事。耶稣竟然伸出手来摸他!

12 你能够想象耶稣的这个举动,对那个麻风病人有多大意义吗?看看以下的事例,你就会明白了。保罗·布兰德医生是个治疗麻风病的专家,他讲了在印度行医时的一次经历。他为一个年轻的麻风病人检查,一边用手搭着病人的肩膊,一边通过传译讲解病人要接受什么治疗。病人突然放声大哭。医生问他:“我说错了什么话,令你这么难堪?”传译员用那个病人的母语问他,然后回答说:“医生,你没说错什么。他只想让你知道,他哭是因为你竟然用手搭在他的肩膊上。在你来这里行医之前,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触摸他了。”对那个走到耶稣跟前的麻风病人来说,耶稣的举动意义更大。耶稣摸过他之后,长期令他受尽歧视的顽疾竟然痊愈了!

13,14.(甲)耶稣走到拿因城门口的时候,遇到了哪些人?为什么当时的情况让人特别难过?(乙)耶稣怜悯拿因城的寡妇,于是做了什么?

13 对哀伤的人深表同情。耶稣看见别人痛苦哀伤,就很同情他们。让我们看看路加福音7:11-15的记载。事情发生在耶稣展开传道工作的中期,他来到加利利的拿因城附近的郊区。耶稣走近城门的时候,遇到一队送殡的人。死者家属的坎坷经历实在让人同情。一个年轻人死了,他是独生子,母亲是个寡妇。曾几何时,她也在送殡的行列中,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丈夫。这一次则是她的儿子,这个年轻人很可能是她唯一的依靠。送殡的群众可能还包括一些哭丧的人和弹奏哀乐的人。(耶利米书9:17,18;马太福音9:23)这个伤心欲绝的母亲很可能走在死者的担架旁边,耶稣定睛看着她。

14 耶稣为这个母亲感到难过,“十分可怜她”。他语气坚定地告诉她:“不要哭了。”然后,他走到抬担架的人身旁,上前按住担架。大家就都站住了。耶稣以洪亮有力的声音,对着死者说:“年轻人,我吩咐你起来!”接着有什么事发生呢?“死者就坐起来,开口说话”,就像从酣睡中醒来一样!接着,“耶稣把他交给他的母亲”。当时的场面肯定很感人!

15.(甲)圣经记载了很多耶稣怜悯别人的事例,这些记载显示怜悯跟行动有什么关系?(乙)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怎样效法耶稣?

15 我们从这些圣经记载学到什么呢?请留意,耶稣总是把怜悯化作行动。每当耶稣看到别人受苦受难,都会怜悯他们,并且采取行动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怎样跟从他的榜样呢?我们既然是基督徒,就有义务要传好消息和帮助人做基督的门徒。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爱上帝。不要忘记,传道工作也给我们机会对人表现怜悯。我们要是跟耶稣一样关心别人,就会想尽力向他们传讲好消息。(马太福音22:37-39)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关心正在受苦或经历伤痛的弟兄姊妹呢?当然,我们无法施行奇迹,医好他们的疾病或把死者复活过来。不过,我们可以把怜悯化作行动,主动关心人,并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以弗所书4:32

“父亲啊,求你宽恕他们”

16.耶稣被挂在苦刑柱上的时候做了什么,表明他乐于宽恕人?

16 此外,耶稣也在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天父的爱心以完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乐意宽恕人”。(诗篇86:5)甚至在被人挂在苦刑柱上的时候,耶稣仍然乐于宽恕人。虽然耶稣要以受尽屈辱的方式死去,手脚都被人用钉子刺穿,他却怎么说呢?耶稣有没有求耶和华惩罚那些折磨他的人呢?没有,他在断气前反而说:“父亲啊,求你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路加福音23:34 b

17-19.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怎样做表示自己宽恕了他?

17 耶稣乐于宽恕人,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例子就是他怎样宽恕使徒彼得。彼得深爱耶稣,这是毋庸置疑的。尼散月十四日,就是耶稣去世前的晚上,彼得对他说:“主啊,我已经准备好跟你一起坐牢,跟你一起死。”然而,短短几个小时后,彼得竟然三次不认耶稣!当彼得第三次不认耶稣时,圣经说:“主转过身来,看着彼得。”彼得顿时因自己犯下大罪而觉得无地自容,“就出去,痛哭了起来”。当天晚些时候耶稣就死了,使徒彼得很可能忐忑不安地想:“主会宽恕我吗?”(路加福音22:33,61,62

18 彼得很快就知道答案了。耶稣在尼散月十六日早上复活了,看来就在当天,他私下去探望彼得。(路加福音24:34;哥林多前书15:4-8)这个人曾大言不惭,后来还再三不认耶稣,耶稣为什么还这么关心他呢?耶稣想让已经悔改的彼得知道,自己仍然深爱他、重视他。不但这样,耶稣还进一步采取行动,让彼得安心。

19 不久,耶稣在加利利向门徒显现。这一次,耶稣三次问彼得爱不爱他(彼得曾三次不认主)。耶稣第三次问彼得时,彼得说:“主啊,你无所不知,你知道我对你的感情很深。”耶稣能够洞悉人的内心,知道彼得深爱他。不过,耶稣还是给他机会,让他表明自己对耶稣的爱有多深。不但如此,耶稣还吩咐彼得要“喂养”他的“小绵羊”。(约翰福音21:15-17)之前,耶稣委派彼得向人传道。(路加福音5:10)可是现在,耶稣把一个更重大的任务交给彼得,吩咐他好好照顾所有跟从基督的人,可见耶稣多么器重彼得。不久之后,耶稣还让彼得在基督徒的工作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使徒行传2:1-41)彼得确知自己得到耶稣宽恕,继续受他信任,无疑感到如释重负!

你“认识”基督的爱吗?

20,21.我们怎样才能彻底认识基督的爱呢?

20 耶和华的话语以极其优美的笔触描述基督的爱。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圣经鼓励我们要“认识基督那超越知识的爱”。(以弗所书3:19)我们从福音书有关耶稣生平及传道工作的记载,已经对基督的爱有了不少认识。然而,要完全认识基督的爱,光是知道圣经怎么说还不够。

21 在圣经原文里,译作“认识”的希腊语词包含“通过实际的经历去体验”某件事的意思。如果我们像耶稣一样无私地献出自己,怜悯人,关心别人的需要,从心里宽恕人,就能体会耶稣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认识基督那超越知识的爱”。千万不要忘记,耶稣以完美的方式效法上帝,我们跟他越相似,就意味着我们跟仁爱的上帝耶和华越亲近。

a 犹太宗教领袖规定,任何人都要跟麻风病人保持4肘尺(1.8米)的距离。如果刮起风来,麻风病人就要至少跟别人保持100肘尺(45米)的距离。据《米德拉西汇编》透露,有个犹太宗教导师一看见有麻风病人就会躲起来;另一个则向麻风病人投掷石子,驱赶他们。所以,当时的麻风病人都饱受被人鄙视和排斥的痛苦。

b 在一些圣经古抄本里,路加福音23:34的前半节被删去了。但由于不少可靠的古抄本都有这段经文,所以《新世界译本》和许多其他圣经译本都收录了这段经文。耶稣在经文里说的,很可能是指把他钉在苦刑柱上的罗马士兵。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耶稣的真正身份。耶稣指的也可能是那些想处死他但后来却信从他的犹太人。(使徒行传2:36-38)至于那些怂恿当权者处决耶稣的宗教领袖,由于他们处心积虑地作恶,罪责自然大得多,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不会得到上帝宽恕的。(约翰福音1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