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加爾文主義——500年的功過與得失

加爾文主義——500年的功過與得失

加爾文主義——500年的功過與得失

約翰·加爾文在1509年生於法國努瓦永。一個由他創立的宗教派別,對歐洲某些地區、美洲、南非等地的千百萬人,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加爾文被視為西方歷史中一個重要的宗教改革家。

在加爾文誕生大約500年後的今天,加爾文的理念和他倡導的教義,或稱加爾文主義,仍然受到好些基督新教教派所推崇,例如歸正會、長老會、公理會和其他清教徒教會。去年9月,世界歸正教會聯盟自稱在107個國家擁有7500萬名新教信徒。

與天主教決裂

加爾文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也是天主教會在努瓦永的一名書記,他的工作也許讓他親眼看見許多教士的敗行。我們不知道加爾文的父親有沒有因而做了一些反抗教會或對教會不敬的事,只知道後來他和加爾文的哥哥都遭到教會開除。父親死後,加爾文想為他舉行天主教葬禮,但遇到很多阻撓。這件事很可能令加爾文對天主教更加反感。

大部分記述加爾文生平的著作,都很少談及他年輕時的經歷,最多只是說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他在巴黎、奧爾良和布爾日求學期間,看來也沒有幾個朋友。可是,加爾文天賦甚高,他不但思想敏捷,還有驚人的記憶力。此外,他也是個非常勤奮的人,每天清晨5點就起床讀書,一直讀到午夜。因此,他不到23歲便拿到法學博士學位。為了鑽研聖經,他也學了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人們對加爾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嚴謹自律的工作態度。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將加爾文宗的信仰跟這樣的處事態度聯繫起來。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於法國的鄰邦德國,馬丁·路德公開抨擊天主教會的腐敗行徑和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人們一般認為,路德於1517年把他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維滕貝格一座教堂的門上,促請教會進行改革。路德的觀點獲得很多人認同,於是改革之風很快就席捲歐洲。在歐洲的許多地方,反抗羅馬天主教的人(後稱抗羅宗或基督新教徒)受到猛烈的迫害,他們要表達自己的理念就不得不冒生命危險。1533年,加爾文的朋友尼古拉·科布在巴黎發表了一個支持路德的演說,加爾文就幫忙撰寫演詞。事後,兩人都被迫逃亡。加爾文之後再也沒有回過法國居住。

1536年,加爾文出版了他所著的《基督教原理》,這本書可說是闡述基督新教信仰的權威著作。他把這部著作送給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目的是為法國的基督新教徒(後稱胡格諾派)辯護。加爾文在書中抨擊天主教的教義,並極力維護他本人的中心信仰——上帝擁有至高的神權。《基督教原理》除了在宗教界有影響力,也影響了法國人的語言和文學,加爾文因此被譽為一位舉足輕重的改革家。最後,加爾文到了瑞士的日內瓦定居。從1541年開始,他就致力在這個城市推行改革。

於日內瓦推行改革

加爾文為日內瓦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有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一心捍衛道德與公義。就像《宗教百科全書》(英語)所說,他把日內瓦從「一個聲名狼藉的城市」轉變為「一個人人都按照嚴謹的道德規範生活的地方」。改變了的不僅是這個城市的道德情況。位於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的館長薩比娜·維特博士說:「由於法國境內的宗教戰爭,數以千計的基督新教徒從法國逃難到日內瓦,使日內瓦的人口在數年之內增加了一倍。」胡格諾派的信徒像加爾文一樣,工作十分勤奮,他們的到來大大振興了日內瓦的經濟,使日內瓦成為印刷業和鐘錶業的中心。

除了法國的難民,還有不少人從其他國家逃難到日內瓦,其中有很多是英國的新教徒,他們因為受英國女王瑪麗一世迫害而亡命他鄉。由於跟從加爾文的大多是流亡異地的非主流宗教信徒,因此,就像《當代基督徒》這份德語宗教期刊所說,他們漸漸發展出一套「受迫害者的神學」。1560年,這些逃難到日內瓦的人出版了《日內瓦聖經》,這是第一部把聖經分章斷節的英語聖經譯本。這個譯本體積比較小,方便人們自行研讀聖經。清教徒於1620年移居北美洲時,他們帶去的很可能就是這個譯本。

然而,日內瓦並非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安全的避難所。邁克爾·塞爾維特於1511年在西班牙出生,他曾攻讀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和醫學。塞爾維特和加爾文二人也許是在巴黎求學期間認識的。塞爾維特通過研讀聖經,看出三位一體並沒有聖經根據。他寫信給加爾文提出他的觀點,但加爾文卻把他看作敵人而不是朋友。後來,塞爾維特在法國受到天主教迫害,於是逃到加爾文所在的日內瓦。可是,他抵達後不但沒有獲得友善的對待,反而被視作異端分子而遭到逮捕、審訊,更於1553年被綁在柱上活活燒死。歷史家弗里德里克·厄寧格說:「塞爾維特被處死一事,令這位偉大改革家[加爾文]的人生和功業蒙上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污點。」

在推行改革期間,加爾文完成了巨量的工作。據說,他寫了超過100部參考著作和1000封信,並在日內瓦發表了大約4000次佈道演說。加爾文不但致力闡述他對基督教的看法,還設法令其他人,尤其是日內瓦的居民,也依照他認為基督徒應有的生活方式來過活,因為日內瓦就是他心目中的「上帝之城」。 *

加爾文在日內瓦孜孜不倦地推行改革,成效如何呢?根據瑞士聯邦統計處發表的資料,在2000年,日內瓦的居民只有百分之16隸屬(加爾文宗的)歸正會,天主教徒的數目也比加爾文宗的信徒多。

加速宗教分裂

受到宗教改革的浪潮影響,很多歐洲城市和國家都紛紛表態,表明自己信奉的是天主教、路德宗還是加爾文宗,這令歐洲在宗教方面瀕臨分裂。宗教改革的領袖們在抨擊天主教會一事上立場一致,但彼此的見解卻有許多分歧。上文提及過的維特博士說:「基督新教的各個教派不能在神學觀點上達成共識。」儘管所有新教教派都同意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根據,但他們的教義卻有很大差異。他們最先爭論的課題是最後晚餐和基督臨在的含意。後來,加爾文宗提出了一個非常具爭議性的教義,就是得救預定論。

人們對於得救預定論的解說,可謂眾說紛紜。一個派別的加爾文宗信徒聲稱,上帝在人類犯罪之前,就預定要讓某一小部分人通過基督獲得拯救,而其餘的人就會被棄絕,不能得救。換句話說,這個派別認為誰會得救是出於上帝的「預旨」,並非人人平等。然而,另一些加爾文宗的信徒卻相信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拯救,每個人都要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救恩,也就是說,救恩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決定的。加爾文死後很久,不同派別的加爾文宗信徒仍然為上帝的「預旨」、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世人是否擁有相同的得救機會等問題而爭論不休。

加爾文主義的污點

在20世紀,屬於加爾文宗的荷蘭歸正會以得救預定論為理據,支持南非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談到這個以白人為尊的政策,南非第一個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說:「荷蘭歸正會以他們的宗教理由贊同政府實施種族隔離,他們認為南非白人是蒙上帝揀選的人,而黑人只是次等的種族。根據南非白人的世界觀,種族隔離政策是獲得教會支持的。」

然而,於20世紀90年代,荷蘭歸正會為曾經支持種族隔離政策一事公開道歉。在一份稱為《勒斯滕堡宣言》的正式聲明中,教會的領袖承認說:「在我們當中,有些人曾多次錯誤地解釋聖經去支持種族隔離政策,令很多人以為這個政策得到上帝的認可。」有許多年的時間,教會對種族隔離政策的立場不僅助長種族偏見,使很多人飽嘗苦難,更暗示帶來這些苦難的就是上帝!

1564年,約翰·加爾文死於日內瓦。據說他在臨終前,曾感謝教會中的其他教士「將太多的榮耀加於一個毫不配得的人身上」,並懇求他們寬恕他多年來的弱點,尤其是他那急躁易怒的性格。加爾文或許真的有這樣的弱點,但不能否認的是,他的為人和價值觀,包括他那勤奮、自律和盡責的工作態度,確實對基督新教產生優良的影響。

[腳注]

^ 13段 詳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人類尋求真神》322-325頁

[第21頁的精選語句]

受到宗教改革的浪潮影響,很多歐洲城市和國家都紛紛表態,表明自己信奉的是天主教、路德宗還是加爾文宗,這令歐洲在宗教方面瀕臨分裂

[第18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西班牙

法國

巴黎

努瓦永

奧爾良

布爾日

瑞士

日內瓦

[第19頁的圖片]

加爾文著的《基督教原理》(1536年)闡述了基督新教的信仰根據

[鳴謝]

© INTERFOTO/Alamy

[第20頁的圖片]

塞爾維特被處死一事,令加爾文的人生和功業蒙上污點

[鳴謝]

©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第21頁的圖片]

《日內瓦聖經》(1560年)是第一部把聖經分章斷節的英語聖經譯本

[鳴謝]

承蒙American Bible Society准許使用

[第18頁的圖片鳴謝]

法國小鎮:©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