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宇宙法則是誰制定的?

宇宙法則是誰制定的?

宇宙法則是誰制定的?

「你曉得天體移動的定律嗎?」(約伯記38:33,《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上帝的忠僕約伯一度因自己的遭遇而深感苦惱,於是上帝向約伯提出這個問題,讓他看出人類的知識十分淺陋,跟擁有無限智慧的造物主相比,確實天差地遠。你也有同感嗎?

今天,人類對於宇宙間的各種法則有了不少的認識,但大部分科學家仍會毫不猶豫地承認,人類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科學上的新發現,使科學家們不得不一再修改他們那些關於宇宙的理論。這些新發現證明人類很有智慧嗎?還是反而證明耶和華確實是制定宇宙法則的那一位,值得我們敬佩呢?

聖經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文有助於回答以上的問題。聖經雖然沒有自稱是一本講解科學的書,但每當談到宇宙和星體,聖經的描述都準確得令人驚訝,人們往往要在許多年後才知道聖經所說的是事實。

古代哲學家的宇宙觀

為了對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們不妨拿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跟聖經的描述比較一下。於公元前4世紀,也就是希伯來語的聖經經卷(《舊約》)寫成後大約100年,亞里士多德向一些著名學者傳授關於宇宙的知識。今天,亞里士多德仍然被視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請看 25頁的附欄)《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說:「亞里士多德是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所有科學家都可說是受了他的恩惠。」

亞里士多德仔細地構想出一個關於宇宙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由50多個水晶天球構成,這些天球一層套著一層,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行星依附在比較接近地球的那些天球之上,而恆星就附著在最外的那層天球上;除了地球,宇宙中的所有東西都是永恆不變的。這個理論今天聽起來荒誕不經,但也影響了科學家大約2000年之久。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跟聖經的描述比較起來,哪個更符合事實呢?現在我們會探討三個跟宇宙有關的問題,問題的答案可以使我們對聖經的作者,也就是制定「天的律例」的那一位更有信心。(約伯記38:33

1.宇宙的大小是固定不變的嗎?

亞里士多德認為,天球的大小是固定不變的。不論是恆星所在的那層天球還是其他天球,都不能縮小或膨脹。

聖經也這麼說嗎?沒有。聖經雖然沒明確地說宇宙的大小是否固定不變,但卻用了一些有趣的比喻去形容宇宙。以賽亞書40:22說:「上帝住在大地的圓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開穹蒼如同薄紗,展開天空如可住的帳幕。」 *

到底是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還是聖經的說法,更符合今天已知的事實呢?現代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是怎樣的?在20世紀,天文學家驚訝地發現宇宙在不斷膨脹,各個星系看來正在高速遠離其他星系。在此之前,沒幾個科學家料想到宇宙是這樣的。今天的宇宙學家普遍認為,宇宙在剛出現時是體積極小、密度極高的,之後就一直不斷膨脹。由此可見,科學證明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成立。

那麼,聖經的描述又怎樣呢?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以賽亞先知的那番話?或許他曾經仰望滿布繁星的夜空,看見穹蒼像布幔一樣在他頭上展開,星空又如帳幕把大地籠罩。 *或許,他也覺得銀河像一塊鋪在天上的「薄紗」。

以賽亞的描述也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令我們聯想到聖經時代的帳幕。我們可以想像有人把一塊捆起來的厚實布料慢慢地鋪開,然後用杆支撐起來,成為一個可住人的帳幕。又或者,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商人把一塊捆起來的薄紗展開,給顧客細看。在這兩個景象中,都有一些體積被壓縮了的東西給張開,並在人的眼前慢慢變大。

聖經把穹蒼形容為帳幕和薄紗,也許不是要告訴我們宇宙是不斷膨脹的,但這樣的描述跟現代的科學知識如此吻合,不是令人驚嘆嗎?以賽亞生活的時代,比亞里士多德早300多年,距離人們獲得大量相關的科學證據,也早了幾千年之久。然而,這個卑微的希伯來先知對宇宙所作的描述跟現代的發現如出一轍,聰明絕頂的亞里士多德構思出來的理論,卻反而須要大大修改呢!

2.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為何看來固定不變?

亞里士多德認為,宇宙是被物質所充滿的。他說,地球和地球的大氣層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而宇宙的其餘部分就被一種叫「以太」的永恆物質,以及由「以太」構成的水晶天球所充滿,日月星辰都附著在這些隱形的天球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廣受科學家們採納,因為這個理論看來符合古人對宇宙的一個基本觀念:任何物體都必須依附在某些東西之上,或有東西承托著,否則就會掉下來。

聖經的說法又怎樣呢?聖經記載了約伯的一句話,他說耶和華「把大地懸在虛空之上」。(約伯記26:7)跟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比較起來,約伯的話顯得高明得多,不是嗎?

在17世紀,即距離約伯的日子大概3000年之後,科學家普遍相信宇宙被物質所充滿,只是他們認為充滿宇宙的不是水晶天球,而是某種液體。17世紀末,物理學家牛頓爵士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見解。他說,天體之間是被萬有引力牽引著的。牛頓的這個理論幫助人明白地球和其他天體為什麼可以懸浮在看來一片虛空的太空中。

牛頓的理論遭到許多人大力反對。當時研究科學的人覺得,恆星和其他天體是不可能沒有實物支撐著的。他們也不相信,體積巨大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可以虛懸在太空之中,並認為這個說法不可思議。從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直到牛頓的日子,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必定是被某些東西 所充滿的。

約伯當然不知道宇宙中有一股隱形的力量,令地球穩定地繞著太陽運行。那麼,他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懸在虛空」的呢?

此外,地球要是沒有東西托著,那又是什麼使地球和其他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呢?關於這點,上帝對約伯說了以下這句值得細味的話:「你能繫緊基瑪星座的結嗎?你能鬆開凱西星座的帶嗎?」(約伯記38:31)在約伯悠長的一生中,他每天晚上都看見這兩個熟悉的星座升起、落下。 *這些星座為什麼過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看起來還是一樣的呢?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看來不變,彷彿眾星被某些東西繫在一起,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想到這點,約伯肯定會對上帝更加肅然起敬。

假如星體都附著在天球上,就不需要有任何東西把它們「繫」在一起了。在上帝說出以上那句話之後幾千年,科學家才開始知道,千億萬年以來,當眾星在漆黑的太空中運轉時,是什麼隱形的東西把它們牢牢地「繫」在一起。牛頓和後來的愛因斯坦,都因為在這個範疇有特別的發現而聞名於世。約伯當然不知道上帝運用什麼力量把天體「繫」在一起,但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上帝那載於約伯記的話證明是正確的,遠遠勝過知識淵博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試問除了制定「天的律例」的那一位,還有誰能夠對宇宙有這麼清晰的了解呢?

3.宇宙是永恆不變的嗎?

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宇宙有著巨大的差異。他說,地球上的東西是不斷改變、腐壞、衰殘的,而構成宇宙和天體的「以太」卻永恆不變。在他的理論中,所有水晶天球和天球上的天體,都永遠不會改變、衰殘或滅亡。

聖經也這樣說嗎?詩篇102:25-27說:「你在古時奠定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雖然天地消滅,你卻屹立不移;天地有如衣服,全部都要破爛。你更換天地好像更衣,天地就被換掉。你卻始終如一,你的歲月無窮無盡。」

這篇詩的執筆者也許生活在亞里士多德的日子之前兩個世紀。請留意,他在詩中沒有把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宇宙作對比,也沒有暗示只有地球會衰殘,而日月星辰就永恆不變。執筆者是拿天地 跟上帝作對比,而上帝就是督導所有星體的創造工作的那個大能靈體。 *這篇詩指出,天上眾星像地球上的東西一樣,也會衰殘。在這方面,現代科學有什麼發現呢?

聖經和亞里士多德都指出,地球上的東西會腐壞衰殘,地質學的證據證明這點是對的。比如說,地球上的岩層一直都在被侵蝕,而火山活動和其他地質活動又會產生新的岩層。

天上的星體又怎樣?它們像聖經所說那樣會衰殘或「破爛」,還是像亞里士多德所聲稱那樣,在本質上是永恆的呢?16世紀,歐洲的天文學家首次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一個恆星的猛烈爆炸),於是他們開始質疑亞里士多德的聲稱。此後,科學家發現恆星也許會在經歷超新星爆發後死亡,或者慢慢地因燃料耗盡而死亡,有時甚至會塌縮。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也發現,在一些「恆星孕育場」,也就是有年老恆星爆發的星雲中,會有新的恆星誕生。由此可見,聖經執筆者說「天」會像衣服一樣破爛和被換掉,是個非常貼切的描述。 *這個生活於古代的執筆者所寫的話,竟然能跟現代的科學發現如此吻合,真的令人驚訝!

那麼,你可能會這樣想:「聖經有沒有說,地球以至整個宇宙,終有一天會滅亡或需要替換呢?」聖經從沒有這樣說,反而保證地球和宇宙會永遠長存。(詩篇104:5;119:90)這不是因為天地擁有永恆的本質,而是因為創造天地的上帝應許會使宇宙萬物永遠存留。(詩篇148:4-6)上帝沒有說他會用什麼方法做到這點,但既然宇宙是他創造的,難道他沒有能力使宇宙存留下去嗎?情況就像一個有愛心的建築師,想必也會好好保養他為自己和家人所蓋的房子一樣。

誰配得榮耀和尊崇?

對於這個問題,以上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清楚看出答案是什麼。試想想,是誰創造了數之不盡的星體,使它們散布在廣大無垠的太空中?是誰創造了萬有引力,令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看來保持不變?是誰讓眾星經歷無休止的生命循環,使它們可以存留下去?單是想到這幾點,不是已經叫我們十分敬畏這位創造者嗎?

以賽亞書40:26可以有力地說明,為什麼我們應該敬畏創造主。這節經文說:「你們向天舉目吧!這一切是誰創造的呢?是上帝創造的,他率領星辰如領大軍,悉數號召,一一點名呼喚。」天上的眾星跟一隊軍隊很相似。軍隊裡通常有許多士兵,要是沒有指揮官發號施令,士兵們就會亂作一團。同樣,要是沒有耶和華所制定的法則,行星、恆星和星系就不能井然有序地運行,宇宙也會變得一片混亂。然而,耶和華不單指揮著億萬星體的行進路線,他還記得每個「士兵」的名字、位置和情況,這位宇宙指揮官多麼令人敬佩啊!

從這些「天的律例」,我們可以窺見這位指揮官的無窮智慧。試問還有誰能夠設計出這些精妙的法則,並在科學家明白這些法則之前的幾百甚至幾千年,就啟示人把它們準確地描述出來呢?毫無疑問,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要把「榮耀、尊崇」歸給耶和華上帝。(啟示錄4:11

[腳注]

^ 聖經把大地描述為一個圓圈,而經文中的「圓圈」一詞的希伯來原語,也可以譯做「球體」。這點值得我們注意,因為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希臘人雖然也推測地球是個球體,但此後人們對地球是什麼形狀這個問題,仍然爭論了超過一千年。

^ 「基瑪星座」指的也許是昴星團,「凱西星座」指的則可能是獵戶座。星座的形狀要經過許多萬年才會有明顯的改變。

^ 耶和華讓他獨生的靈體兒子做他身邊的「好工匠」,藉著這個兒子把萬物創造出來。因此,聖經有時說天體是這個兒子創造的。(箴言8:30,31;歌羅西書1:15-17;希伯來書1:10

^ 19世紀,科學家威廉·湯姆森(開爾文勳爵)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說明自然界的物質為什麼會逐漸衰殘和分解。他之所以發現這個定律,其中一個原因是他仔細研究過詩篇102:25-27

[第24,25頁的附欄或圖片]

 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

《歷史上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英語)說:「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我們不難明白人們為什麼對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有這麼高的評價。亞里士多德是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後來成為亞歷山大大帝年輕時的老師。根據一些古代的記錄,亞里士多德是個多產作家,畢生的著作約有170部,保存下來的有47部。他寫了很多關於天文學、生物學、化學、動物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心理學的書。此外,他記錄了生物的一些細微特徵,那些特徵要到很久之後才再次有人觀察和研究。《歷史上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說:「亞里士多德對後來整個西方世界的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本書又說:「到了中世紀末葉,人們十分崇拜亞里士多德,幾乎將他奉若神明。」

[鳴謝]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Photo Researchers, Inc.

From the book 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 1900

[第26,27頁的圖片]

萬有引力使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看來維持不變

[鳴謝]

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AURA/STScl)

[第26,27頁的圖片]

昴星團

[第28頁的圖片]

有些恆星在經歷超新星爆發後死亡

[鳴謝]

ESA/Hubble

[第28頁的圖片]

新的恆星在「恆星孕育場」裡逐漸形成

[鳴謝]

J. Hester and P. Scowen (AZ State Univ.), NASA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 Peter Arnold, Inc./Al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