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兒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兒

我很想效法耶弗他的女兒

喬安娜·索安斯自述

我十幾歲時已經有個很大的心願,就是效法耶弗他的女兒。為什麼我有這個想法呢?後來我又怎樣達成心願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在1956年,我在印度孟買第一次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大會裡有一個演講談及耶弗他的女兒,我聽了之後深受感動,一生也因此而改變了。

你也許讀過聖經裡關於耶弗他女兒的記載,她為了讓父親能夠履行一個誓言,答應終身不嫁,當時她看來只有十幾歲。之後她一直保持獨身,終生在耶和華的會幕裡服務。(士師記11:28-40

我真的很想效法她啊!可是我要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在那個時代,保持獨身有違印度人的傳統觀念。

我的家庭

我爸爸叫本傑明,媽媽叫馬塞莉娜,家裡有六個孩子,我排行第五。我在印度西岸的烏迪比出生,母語是圖盧語,約有200萬人說這種語言。跟大部分的烏迪比居民一樣,我們是以坎納達語接受教育的。

那裡的人認為結婚和生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我從小到大都沒聽過在圖盧語裡有「獨身」「寂寞」「想家」這些詞語,彷彿沒有人會有這些感覺似的。就以我的家庭為例,我們一家跟祖父母、外祖父母、兩個舅舅、姑丈姑母、兩個姨母和好些表兄弟姊妹住在一起,所以我們很少有孤單的感覺。

當地人向來奉行母系制度,兒女被視為母親家族的後代,女兒繼承的財產也比兒子多。在一些圖盧語社區,一對男女結婚之後,夫婦倆要跟女方的母親同住。

我們一家是教會信徒,所以生活習慣跟傳統的印度家庭不同。每天晚上,爺爺會在家裡帶領家人一起祈禱,並朗讀圖盧語聖經的經文。每次他打開那本破舊的聖經,準備閱讀經文時,我都十分興奮,就好像看見人打開珠寶盒子一樣。詩篇23:1的經文引起我的興趣,經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一無所缺。」我很想知道,經文所說的耶和華是誰,以及聖經為什麼稱他為牧者。

我眼中的「鱗片」掉下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經濟很差,我們不得不搬到超過900公里(550英里)外的孟買。1945年,有兩個耶和華見證人探訪爸爸,送了一本解釋聖經的冊子給他。爸爸得到這本冊子後就不停地看,彷彿久旱逢甘露,之後還開始跟其他說坎納達語的人談論冊子的內容。他們組成一個研經小組,小組人數不斷增加,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第一個坎納達語會眾在孟買成立。

爸媽悉心教導我們幾兄弟姊妹,幫助我們學會認真學習聖經,並成為一個好的聖經導師。他們每天都找時間跟我們一起禱告和研讀聖經。(申命記6:6,7;提摩太後書3:14-16)有一天,我閱讀聖經時,彷彿有一塊蒙蔽著心眼的「鱗片」掉了下來。(使徒行傳9:18)我突然明白聖經之所以將耶和華比作牧人,是因為他會引導、餵養和保護敬拜他的人。(詩篇23:1-6;83:18

耶和華一直牽著我的手

上文提過,1956年我在孟買參加了一個難忘的大會,之後不久我就受浸了。6個月後,我像哥哥普拉巴卡一樣,成為全時的傳道員。雖然我渴望傳講聖經真理,但每次開口時都會緊張得口乾舌燥,舌頭打結,連嗓音也顫抖起來。我心想,我要繼續做這件工作,就一定要依靠耶和華的幫助。

後來,上帝通過一對海外傳道員給我幫助。這對夫婦來自加拿大,名叫霍默·麥凱和露絲·麥凱,他們在1947年參加了耶和華見證人在美國紐約舉辦的海外傳道員訓練班。我剛開始傳道時,好像一個走路跌跌撞撞的學步小孩,而這對夫婦就彷彿牽著我的手一樣,耐心地幫助我克服傳道時遇到的挑戰。露絲常常跟我練習逐戶傳道介紹詞,也知道怎樣幫我舒緩緊張的情緒。她會握著我發抖的手,並說:「別灰心,我們去下一家試試吧。」她親切的語氣往往能使我振作起來。

一天,我收到通知,會有一個年紀比我大很多的姊妹做我的傳道同伴,她叫伊麗莎白·查克拉納拉揚,是個經驗豐富的傳道員。我第一個反應是:「她年紀比我大那麼多,我怎能跟她一起生活呢?」不過,後來我發覺她正是我所需要的同伴。

「我們一點也不孤單」

第一個委派給我們的傳道地區是歷史名城奧蘭加巴德,這個城市位於孟買東面差不多400公里(250英里)。我們到了那裡才知道,在這個幾乎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裡,原來只有我們兩個耶和華見證人。此外,我也要學習當地的主要語言馬拉提語。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個沒有媽媽的孩子,孤零零的,就十分難過,禁不住哭起來。這時候,伊麗莎白會像慈母一樣溫柔地鼓勵我,說:「我們可能有時會覺得寂寞,但其實我們一點也不孤單。雖然家人和朋友離你很遠,但耶和華卻總會在你身邊。要把上帝看作你的朋友,這樣,寂寞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直到今天,我仍然將她的這番話銘記在心。

我們不夠錢坐車時,就得天天在沙塵滾滾或滿布泥濘的路上,徒步走長達20公里(12英里)的路,不管天氣是炎熱還是寒冷。在夏天,氣溫常常高達攝氏40度(華氏104度)。雨季時,有些地方連續幾個月都遍地泥濘。可是我們發覺,當地人的文化觀念比惡劣的天氣更難應付。

在這裡,女人不會在公眾地方跟男人交談,除非他們是親人,女人也很少會教導男人。因此,我們傳道時常常被人嘲笑和侮辱。最初半年,只有我們兩個人舉行每週的基督徒聚會,後來才有一些感興趣的人加入。不久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小組,有些人還開始跟我們一起傳道。

「要不斷磨煉翻譯技巧」

兩年半後,我們被派回孟買。伊麗莎白繼續做全時傳道員,我就被委派協助爸爸翻譯聖經書刊,當時只有爸爸一個人把聖經書刊翻成坎納達語。由於他在會眾裡有很多職責,所以對他來說,有我幫助他真是求之不得。

1966年,爸媽決定回烏迪比。爸爸臨離開孟買之前跟我說:「女兒,你要不斷磨煉翻譯技巧啊,譯文要簡單易懂。別太自信啊!要謙卑,信賴耶和華。」這是爸爸給我的遺訓,他回到烏迪比後不久就去世了。今天我仍在努力按照爸爸的話去做好翻譯工作。

「你不想找個歸宿嗎?」

在傳統的印度家庭,父母會在兒女還年輕時就為他們安排婚事,又會鼓勵他們生孩子。所以常常有人問我:「你不想找個歸宿嗎?你老了誰來照顧你?你不覺得寂寞嗎?」

我再三被人這樣問,有時真的覺得受不了。我在別人面前常常掩飾內心的感覺,但每當獨處時都會向耶和華傾心吐意。我知道他不會因為我獨身,就認為我有什麼不足之處,這給我很大的安慰。為了讓自己更決心專注於上帝的工作,我經常沉思耶弗他的女兒和耶穌的榜樣,他們都保持獨身,全神貫注地遵行上帝的旨意。(約翰福音4:34

耶和華給我的福分

我和伊麗莎白做了好朋友接近50年。她在2005年去世,終年98歲。她去世前有好幾年視力不好,不能閱讀聖經,於是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向上帝衷心禱告。有時我以為她在房間裡跟人討論經文,後來才發現她是在跟耶和華說話。她看上帝看得很真實,彷彿上帝就在她身邊,她的言行都反映出這種敬虔的態度。我看出自己必須有這種態度,才能效法耶弗他的女兒,忠貞地事奉上帝。我很感激耶和華讓我認識這位成熟的年長姊妹,她是我的良師益友,在我年輕的日子一直指導我,幫助我應付各種考驗。(傳道書4:9,10

能夠像耶弗他的女兒一樣專心事奉耶和華,這是多大的福分啊!由於保持獨身,並且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我能夠「常常為主服務,不用分心」。這使我活得很充實,很有意義。(哥林多前書7:35

[第28頁的圖片]

爸爸在孟買發表公眾演講,攝於20世紀50年代

[第28頁的圖片]

我和伊麗莎白,攝於她去世前不久

[第29頁的圖片]

1960年,我們呼籲人出席一個在孟買發表的聖經演講

[第29頁的圖片]

我和兩個翻譯部的同工在工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