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仰望誰?

你的眼睛仰望誰?

住在天上的主啊,我舉目仰望你。——詩篇123:1

唱詩3218首

1,2.我們怎麼做才能將目光集中在耶和華之上?

我們正生活在「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在新世界來臨、地球恢復和平前,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艱難。(提摩太後書3:1)因此,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向誰尋求幫助和指引呢?」我們很可能會馬上說:「耶和華。」而這的確是最好的答案。

2 那麼,仰望耶和華牽涉到什麼呢?我們面對生活中難以應付的挑戰時,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目光集中在耶和華之上呢?很久以前,一位詩篇執筆者承認,人類在遭遇難題時需要仰望耶和華。(請讀詩篇123:1-4詩篇執筆者談到,我們仰望耶和華的情況就像僕人仰望主人一樣,為什麼他這樣比喻呢?僕人仰望主人除了希望得到食物和保護,他也需要一直留意主人的想法,並且按照主人的意思去做。類似地,我們每天都需要研讀聖經,明白耶和華對我們的旨意是什麼,並且聽從他的指引。我們這麼做,耶和華就會在我們需要幫助時看顧我們。(以弗所書5:17

3.什麼事可能會使我們不再將目光集中在耶和華之上?

3 雖然我們知道繼續仰望耶和華非常重要,但有時我們的注意力也可能會被分散。耶穌的好朋友馬大就是一個例子。聖經說馬大「照顧的事多,分身不暇」。(路加福音10:40-42)假如像馬大這樣的忠僕與耶穌一起時都會分心,沒有專注於屬靈的事,我們也很可能在屬靈方面分心。那麼,什麼事可能會使我們不再將目光集中在耶和華之上呢?本篇課文會討論別人的行為會怎樣使我們分心,也會談談我們要怎樣繼續仰望耶和華。

一位忠僕失去了福分

4.摩西不能進去應許之地,為什麼可能會令人驚訝?

4 摩西是一位仰望耶和華指引的忠僕,聖經說他「堅定不移,像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上帝」。(請讀希伯來書11:24-27申命記34:10說:「以色列中再也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一樣。摩西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雖然摩西與耶和華有深厚的友誼,他還是失去了進入應許之地的福分。(民數記20:12)為什麼呢?

5-7.(甲)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不久後發生了什麼嚴重的問題?(乙)摩西怎樣處理這個問題?

5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不到兩個月,在他們還沒抵達西奈山前,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以色列人開始埋怨沒水喝。他們非常生氣,也埋怨摩西,所以摩西向耶和華呼求:「我該怎樣應付這群人呢?他們快拿石頭打死我了!」(出埃及記17:4)耶和華回應摩西,給他清楚的指示。耶和華要摩西拿著杖去打何烈山區的石頭,水就會從石頭裡湧出。聖經說:「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做了。」以色列人有水喝之後,問題就解決了。(出埃及記17:5,6

6 後來聖經談到摩西,說:「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薩,又叫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地方爭吵,又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真的在我們當中嗎?』」(出埃及記17:7)這兩個名字取得非常貼切,因為瑪薩和米利巴的意思是「試驗」和「爭吵」。

7 耶和華對於在米利巴發生的事有什麼感覺呢?以色列人的行為不但是在挑戰摩西的領導權,更是反叛上帝的行為。(請讀詩篇95:8,9以色列人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不過,摩西做了對的事,因為他仰望耶和華,仔細聽從指示。

8.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到了尾聲時,發生了什麼事?

8 然而,過了大約40年,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到了尾聲時,又發生了什麼事呢?以色列人來到加低斯附近的一個地方,那裡靠近應許之地 *。那個地方後來也被稱為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裡再次埋怨缺水的事。(民數記20:1-5)不過這一次,摩西處理問題的方式卻不一樣。

9.(甲)耶和華這次給摩西什麼指示?(乙)但是摩西怎麼做?(見課文開頭的圖片)

9 摩西怎樣處理這次以色列人反叛的行為呢?他再次仰望耶和華,尋求他的指引。不過這一次,耶和華並沒有吩咐摩西擊打 石頭,而是要摩西對石頭說話。民數記20:6-8)但是摩西沒有對石頭說話,反而向民眾發洩不滿的情緒,對他們大喊:「你們這些叛徒聽著!難道非要我們從這塊岩石中引水給你們不成?」(民數記20:10,11)接著,摩西用杖擊打石頭,而且打了兩次。

10.耶和華對摩西的做法有什麼反應?

10 耶和華非常生氣,甚至向摩西發烈怒。(申命記1:37;3:26)為什麼耶和華有這樣的反應呢?一個原因可能是摩西沒有聽從耶和華的指示。

11.為什麼以色列人可能會懷疑摩西在第二個米利巴做的事並不是奇跡?

11 耶和華生氣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在第一個被稱為米利巴的地方,那裡的岩石是堅硬的花崗岩,不論人用多大的力氣敲打岩石,其他人也不會相信水能從岩石裡流出來。不過,在第二個被稱為米利巴的地方,那裡的岩石卻不一樣。那裡的岩石是硬度較低的石灰岩。因為石灰岩孔隙多,所以通常這樣的岩石區底下會蘊含水源,人可以從石頭鑿洞取水。如果是這樣,當摩西擊打石頭兩次而不是對石頭說話時,以色列人會不會因此認為水從石頭流出來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是因為耶和華施行奇跡呢? *我們並不能確定。

摩西怎樣反叛上帝

12.耶和華可能還為了什麼原因向摩西和亞倫發怒?

12 耶和華向摩西和亞倫發怒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摩西對以色列人說:「難道非要我們 從這塊岩石中引水給你們不成?」當摩西說「我們」時,他可能是指自己和亞倫。摩西的話顯示自己毫不尊重耶和華,因為他沒有把施行奇跡的能力歸功於耶和華。詩篇106:32,33說:「後來,他們在米利巴水邊惹動怒氣,結果摩西因他們而遭殃。他們使摩西苦惱氣憤,於是他的嘴冒失發言。 *民數記27:14)摩西沒有將榮耀歸於耶和華。後來,耶和華對摩西和亞倫說:「你們違背了我的訓示。」(民數記20:24)這是多麼嚴重的罪!

13.為什麼耶和華對摩西的判決是公平合理的?

13 摩西與亞倫帶領耶和華的子民,他們需要向上帝負更大的責任。(路加福音12:48)先前,耶和華決定不讓那一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因為他們反叛上帝。(民數記14:26-30,34)所以,耶和華對反叛的摩西做出同樣的判決,也是公平合理的。摩西就像那些反叛上帝的以色列人一樣,不能進入應許之地。

造成摩西反叛的原因

14,15.摩西為什麼會表現反叛的態度?

14 摩西為什麼表現反叛的態度呢?詩篇106:32,33說:「後來,他們在米利巴水邊惹動怒氣,結果摩西因他們而遭殃。他們使摩西苦惱氣憤,於是他的嘴冒失發言。」雖然以色列人惹耶和華生氣,摩西卻因此被激怒。他沒有表現自制,結果口不擇言。

15 摩西被別人的行為影響,結果沒有繼續仰望耶和華。以色列人第一次抱怨時,摩西的確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出埃及記7:6)不過,摩西很可能因為帶領反叛的以色列人好幾十年,對他們漸漸失去耐心,感到氣憤和挫折。摩西可能因此變得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而忘了榮耀耶和華嗎?

16.為什麼我們應該留意摩西的經歷?

16 假如像摩西這樣忠心的先知都會在屬靈方面分心和失足,我們可能更容易犯下類似的錯誤。摩西當時快要進入應許之地,而我們今天也快要進入上帝承諾的新世界。(彼得後書3:13)我們絕不想失去這個福分。為了得到上帝的獎賞,我們需要繼續仰望耶和華,不斷遵行他的旨意。(約翰一書2:17)我們可以從摩西犯錯的經歷學到什麼呢?

不要因別人的行為而分心

17.我們感到氣憤時,怎樣才能保持自制?

17 感到氣憤時要保持自制。即使我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同樣的難題,要記得聖經的提醒:「我們行善總不要放棄,如果不灰心鬆懈,到了時候就有收成。」(加拉太書6:9;帖撒羅尼迦後書3:13)當某件事或某個人一再地讓我們生氣,我們有沒有好好控制脾氣,留意怎樣說話呢?(箴言10:19;17:27;馬太福音5:22)當別人激怒我們時,我們要學會信賴耶和華,「聽憑上帝發怒」。(請讀羅馬書12:17-21假如我們繼續仰望耶和華,我們會尊重他並且聽憑他發怒,耐心等候他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我們要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討回公道而不是仰望耶和華,就是不尊重耶和華了。

18.在聽從指示方面,我們需要謹記什麼?

18 仔細聽從最新的指示。我們有沒有聽從耶和華給我們的最新指示呢?假如我們這樣做,就不會按自己做事的習慣來處理事情,而是會馬上聽從上帝組織的最新指示。(希伯來書13:17)我們也會留意自己是否「越出經上所記的話」。(哥林多前書4:6)我們仔細聽從耶和華的指示,就表明我們繼續仰望他。

對於別人的過錯,我們從摩西的經歷學到什麼?(見第19段)

19.我們怎樣避免因為別人的過錯而破壞自己與耶和華的關係?

19 不要因為別人的過錯而破壞自己與耶和華的關係。假如我們繼續仰望耶和華,就不會因為別人的行為而氣憤或破壞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如果我們像摩西一樣,在上帝組織裡擔負重要的職責,就更要留意這點。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恐懼戰兢,不斷努力完成使自己得救的工作,我們也要記得耶和華不是以死板的標準來審判我們。(腓立比書2:12)不過,我們的職責越多,就需要向耶和華負更大的責任。(路加福音12:48)我們對耶和華有真摯的愛,就沒有任何事會使我們跌倒或隔斷上帝對我們的愛。(詩篇119:165;羅馬書8:37-39

20.你決心怎麼做?

20 生活在這個非常困難的時期,願我們繼續仰望「住在天上的主」,努力明白他的旨意。願我們永遠不要因為別人的行為而破壞自己與耶和華的關係。我們要謹記摩西的經歷,不要對別人的過錯反應過度,而是要決心「仰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直到他向我們施恩」。(詩篇123:1,2

^ 8段 第一個被稱為米利巴也叫瑪薩的地方是在利非訂附近,而第二個被稱為米利巴的地方卻是在加低斯附近。雖然地點不同,但都稱為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這兩個地方都發怨言。請看《聖經參考手冊》單元7的地圖。

^ 11段 約翰·貝克教授提到這段聖經記載時說,根據猶太人流傳的說法,當時那些反叛的以色列人認為這不是奇跡,因為他們覺得摩西已經知道那些岩石裡有水源,所以他們要摩西擊打其他的石頭來證明他有施行奇跡的能力。不過,這只是猶太人流傳的說法。

^ 12段 請看《守望台》1988年11月1日刊「讀者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