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班課文12

要體恤別人

要體恤別人

你們人人都要體恤別人。——彼得前書3:8

唱詩第53首 團結和睦,並肩工作

課文摘要 *

1. 根據彼得前書3:8,為什麼我們喜歡跟關心我們的人作伴?

我們都喜歡跟關心我們的人作伴,因為他們會設身處地替我們著想,努力了解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有時,他們甚至在我們請求幫助之前,就已經想到我們需要什麼而提供協助。我們很感激那些體恤 *我們的人。(請讀彼得前書3:8

2. 為什麼體恤別人並不容易?

2 我們身為基督徒,很想向人表現體恤之心和同情心。但說實話,要這麼做並不容易。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都不完美。(羅馬書3:23)我們必須跟自私的天性對抗。另外,有些人因為成長背景或過去的經歷,不容易體恤別人。此外,我們生活在最後的日子,周遭的人大多「專愛自己」而不關心別人,我們有可能被他們的態度影響。(提摩太後書3:1,2)我們可以怎樣排除這些障礙,向人表現體恤之心呢?

3. (甲)在體恤人方面,我們可以怎樣更進步?(乙)本篇課文會討論什麼?

3 在體恤人方面,我們可以怎樣更進步呢?我們要學習耶和華和他兒子耶穌基督的榜樣。耶和華很有愛心,他體恤人、關心人,是我們最佳的榜樣。(約翰一書4:8)耶穌完美地效法天父,表現相同的品格。(約翰福音14:9)他在地上時以身作則,讓我們明白怎樣表現體恤之心。本篇課文會談談耶和華和耶穌怎樣體恤別人,還會討論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他們的榜樣。

耶和華體恤人

4. 根據以賽亞書63:7-9,我們怎麼知道耶和華很關心他子民的感受?

4 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很關心他子民的感受。讓我們看看古代以色列人遭遇考驗時,耶和華有什麼感覺。聖經說:「他們受苦受難,他也感到憂傷。」(請讀以賽亞書63:7-9耶和華通過先知撒迦利亞告訴子民:「觸摸你們的,就是觸摸我的眼珠兒。」(撒迦利亞書2:8)這表示如果有人惡待上帝的子民,就像是在惡待耶和華一樣。這個生動的比喻讓人看出,耶和華多麼關心他的子民!

耶和華對以色列人有憐恤之心,拯救他們擺脫埃及的奴役(見第5段)

5. 請舉例說明耶和華怎樣採取行動消除子民的痛苦。

5 耶和華不只同情 他子民的遭遇,他還採取行動 幫助他們。例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隸時,生活苦不堪言,耶和華了解他們的痛苦,很想要消除他們的苦況。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的子民在埃及的苦況,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在監工手下發出的呼號,我也聽見了。我清楚知道他們所受的痛苦。我要下來從埃及人手裡搭救他們。」(出埃及記3:7,8)耶和華對他的子民充滿憐恤之心,讓他們擺脫奴役、重獲自由。幾百年後,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受到敵人攻擊,耶和華怎麼做呢?聖經說,耶和華看到以色列人「因受人壓迫欺負而哀傷嘆息」,就憐憫他們。他很同情他的子民,很想幫助他們,所以任用士師拯救他們。(士師記2:16,18

6. 上帝的子民即使想法不完全正確,耶和華還是怎樣體恤他們?請舉例說明。

6 有時,上帝的子民即使想法不完全正確,耶和華還是體恤他們。請想想約拿的例子,上帝委派這位先知去向尼尼微人宣告審判的信息,後來尼尼微人悔改,所以上帝決定寬恕他們。這個結果讓約拿很不高興,甚至「發起怒來」,因為他說的預言沒有實現。不過,耶和華對約拿很有耐心,幫助他調整觀點。(約拿書3:10-4:11)最後,約拿學到了教訓,而耶和華也任用他將這個經歷記錄下來,讓我們得益。(羅馬書15:4 *

7. 耶和華對待他子民的方式讓我們確信什麼?

7 耶和華對待他子民的方式讓我們確信,他很體恤崇拜他的人。他知道我們承受什麼痛苦。耶和華「洞悉萬人的心」。(歷代志下6:30)他了解我們的一切想法和感受,也知道我們的能力有限,他「必不讓[我們]受引誘超過[我們]能忍受的」。(哥林多前書10:13)知道這點真的令人安慰!

耶穌體恤人

8-10. 為什麼耶穌能關心人?請舉出三個理由。

8 耶穌在地上時很關心別人。為什麼他能做到呢?至少有三個理由。第一,耶穌完美地反映天父的品格。耶穌跟他父親一樣深愛人類。他協助創造的工作,喜歡受造的萬物,但他特別愛「世間的人」。(箴言8:31)耶穌深愛人類,所以他很關心別人的感受。

9 第二,耶穌像耶和華一樣能看出人內心的想法。他知道人的動機和情感。(馬太福音9:4;約翰福音13:10,11)因此,當耶穌察覺一個人非常悲傷時,他很願意體恤和安慰對方。(以賽亞書61:1,2;路加福音4:17-21

10 第三,耶穌經歷過我們面對的一些考驗。例如,耶穌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長大。他從養父約瑟學到如何做粗重的工作。(馬太福音13:55;馬可福音6:3)約瑟很有可能在耶穌開始傳道前已經去世,所以耶穌知道失去親友是多麼難過的事。耶穌也知道,家人有不同的信仰是怎樣的情況。(約翰福音7:5)耶穌經歷過這些事,這幫助他了解我們面對的考驗和感受。

耶穌體恤一個聾人,把他帶離群眾並治好他(見第11段)

11. 我們特別可以從什麼事看出耶穌體恤人?(見封面圖片)

11 我們特別可以從什麼事看出耶穌體恤人呢?就是從耶穌施行的奇跡。他不是出於責任感才行奇跡的,而是對受苦的人「動了憐憫的心」。(馬太福音20:29-34;馬可福音1:40-42)例如,他曾經將一個聾人帶離群眾並治好他,也曾經復活一個寡婦的獨生子。(馬可福音7:32-35;路加福音7:12-15)請想想耶穌的感受,他一定十分憐憫那些受苦的人,想要幫助他們。

12. 根據約翰福音11:32-35,耶穌怎樣體恤馬大和馬利亞?

12 想想耶穌體恤人的另一個例子。馬大和馬利亞因為拉撒路去世而悲痛不已,耶穌看到她們這麼難過,自己也「不禁掉下淚來」。(請讀約翰福音11:32-35既然耶穌即將復活拉撒路,他流下淚來不是因為失去一位摯友的陪伴,而是因為他了解馬大和馬利亞的心有多痛。

13. 知道耶穌對人有體恤之心,為什麼令我們很安慰?

13 知道耶穌對人有體恤之心,真的很安慰我們,我們也因此很愛他。(彼得前書1:8)我們很高興耶穌已經在上帝的王國裡作王,他很快就要消除一切苦難了。人類社會在撒但的統治下已經千瘡百孔,既然耶穌體驗過人類的生活,他最有資格將人類從痛苦中解救出來。耶穌懂得「體恤我們的軟弱」,能有這樣的君王多麼幸福!(希伯來書2:17,18;4:15,16

效法耶和華和耶穌的榜樣

14. 思考過以弗所書5:1,2的經文,你會怎麼做?

14 我們認真思考耶和華和耶穌立下的榜樣,就會更想要體恤別人。(請讀以弗所書5:1,2雖然我們無法像耶和華和耶穌一樣看透人心,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了解別人的感受、留意他們的需要。(哥林多後書11:29)我們不像世人一樣自私,我們不會「單顧自己的事」,而會「顧及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

(見第15-19段) *

15. 誰特別需要體恤別人?

15 會眾的長老特別需要體恤別人。他們受託照顧上帝的羊,有責任向上帝交帳。(希伯來書13:17)長老為了幫助弟兄姐妹,需要了解他們的情況。長老可以怎麼做呢?

16. 長老有體恤之心就會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很重要?

16 長老有體恤之心,就會花時間關心弟兄姐妹。他會問問對方的情況,然後認真又耐心地聽對方說話。有時,一些基督徒很想把心事說出來,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這時長老表現耐心就更重要了。(箴言20:5)長老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弟兄姐妹就會更愛他們、更信任他們,彼此間的友誼也會更加深厚。(使徒行傳20:37

17. 對很多弟兄姐妹來說,長老有什麼態度非常重要?請舉例。

17 對很多弟兄姐妹來說,長老有體恤之心非常重要。一位姐妹叫阿德萊德,她說:「長老有這樣的態度,我就會比較放心地說出心裡的話,知道他們會體諒我的情況。從他們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真的替人著想。」另一個弟兄想到長老過去怎樣善待他,充滿感激地說:「我跟一個長老說了我的情況後,我看到他眼眶含淚,那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羅馬書12:15

18. 我們可以怎樣關心別人的感受?

18 不是只有長老需要體恤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心別人的感受。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我們要努力了解家人和弟兄姐妹遇到什麼困難,也要關心會眾裡的年輕人、年長者、生病的人和失去親友的人。我們可以問問他們的情況如何,在他們訴說自己的感受時,認真聽他們說話。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真的體諒他們的難處,也要盡力提供協助。我們這樣做就是以行動表現對弟兄姐妹的愛了。(約翰一書3:18

19. 我們在幫助別人時,為什麼要按照對方的情況而調整?

19 我們在幫助別人時,要按照對方的情況而調整,因為每個人遇到問題時的反應不一定相同,有些人很願意說出自己的難題,有些人卻不太喜歡說出來。因此,即使我們很想幫助他們,也不該追問對方的私事。(帖撒羅尼迦前書4:11)有時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後,我們不一定同意他的觀點,但我們要接受這就是他的 想法。我們要先聽對方說,不要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馬太福音7:1;雅各書1:19

20. 下篇課文會回答什麼問題?

20 我們除了要體恤弟兄姐妹,也必須替傳道的對象著想。我們可以怎樣在傳道教人時表現體恤之心呢?下篇課文會回答這個問題。

唱詩第35首 感激上帝忍耐

^ 5段 耶和華和耶穌都很關心別人的感受。本篇課文會討論我們可以怎樣學習他們的榜樣,也會談談為什麼我們需要體恤別人,以及我們可以怎樣關心別人。

^ 1段 詞語解釋:我們體恤別人就會努力了解別人的感受,也會想像自己在相同的情況下有什麼感覺。(羅馬書12:15

^ 6段 耶和華也體恤那些感到灰心或害怕的忠僕,例如:哈拿(撒母耳記上1:10-20)、以利亞(列王紀上19:1-18)、以伯米勒(耶利米書38:7-13;39:15-18)。

^ 65段 圖片描述:參加聚會讓我們有機會關心弟兄姐妹。在這個王國聚會所裡,我們看到(1)長老親切地跟一個年輕的傳道員和他的媽媽說話;(2)一個弟兄跟女兒一起協助年長的姐妹上車;(3)姐妹尋求長老幫助,兩位長老認真地聽姐妹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