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廊橋重建不曾休

廊橋重建不曾休

廊橋重建不曾休

《警醒!》保加利亞撰稿員來稿

在保加利亞中北部的洛維奇,有一座廊橋(蓋了屋簷的橋)橫跨奧瑟姆河。這座橋就像往來橋上的當地人一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地質學家阿米·布韋來到洛維奇。在最早留意這座廊橋的人當中,他是其中之一。據他描述,這是一座「有頂蓋的石橋,還有一些小店鋪,別具特色」。這座獨特的廊橋把城鎮的兩邊連接起來,它是洛維奇交通系統的一部分,橋本身也是一個市場!石橋就這樣成為當地的地標。

這座廊橋在當初興建的時候,不是石結構的,只是木橋一座。隨著時間過去,木橋不斷遭到洪水衝擊,早就有重建的必要。1872年,洪水終於把木橋沖塌了,居民就無法走到城鎮的另一邊。

修整舊橋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於是,當局雇用了保加利亞享負盛名的建築師科約·菲希托,負責設計和興建一座更堅固的新橋。

廊橋設計新點子

菲希托決定保留舊橋原有的設計,所以新橋依然有頂蓋和小商店。為了承托這座長84米、闊10米的大橋,菲希托加建了橢圓形的橋墩。這些5米高的橋墩有個新的特色,就是橋墩較窄的一端是向著上游的。橋墩中心到接近頂部之間設有開口,可以讓洪水穿過。橋墩的頂部安放了橡木造的橫梁和厚木板。橋的其餘部分,包括頂蓋和兩旁的64個商店是用山毛櫸木造的,屋簷邊緣則包上鐵皮。

菲希托的設計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在橫梁接口的地方,不用鐵製的配件和釘子,而用木製的榫頭和楔子。廊橋的底層地板也是木造的,上面鋪了石頭,再用砂礫覆蓋。在白天,兩旁的小窗和橋頂上的天窗能讓天然光透進橋內;黃昏時分,人們會點起煤氣燈。從設計到建造,新橋合共花了三年左右才能完成。[1]

一幅古橋百態圖

橋上的生活百態,又是怎樣的一種光景呢?一個有親身體驗的人說:「橋上絕少汽車、馬車及滿載貨物的驢子經過,售貨人、途人和無所事事的人很少會受到騷擾。他們的聲音,跟洋鐵匠那裡發出的嘭嘭聲……以及賣器皿人的叫賣聲混而為一,透出一股內在的生命力。那些小店鋪成行成列,色彩繽紛,毛紡的編織物、珠子、各式各樣的貨品,擺滿店鋪的每寸空間。這既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視覺的韻律。」

來到這個廊橋市場不但可以購物,找娛樂也可以,原來這裡許多店主都能夠以音樂娛人。上文提及的那個人說:「一家理髮店有五六個理髮師,他們除了拿剪刀了得之外,玩音樂也很在行,演奏弦樂器更是他們的拿手絕活。他們總可以找到時間『搔搔癢』,而客人也樂得待到他們一曲既終,才享受他們的服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些理髮師創立了理髮師管弦樂隊。

畫橋終歸遭火噬

菲希托設計的廊橋建成五十年間,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也遭受過洪水及其他災害的衝擊,都能夠保全下來。但在1925年8月2/3日的晚上,大火燃亮了洛維奇附近一帶的夜空,城中美麗如畫的大橋起火後燒成灰燼。慘劇是因何而起的呢?到底是意外,還是有人縱火,至今仍無法確定。無論如何,洛維奇鎮的兩岸,又一次沒有橋梁相連了。

1931年,一座簇新的廊橋完工,橋內小商鋪和工場林立。[2]但新橋棄用木石做材料,改用鋼鐵及混凝土。橋的整體設計也和菲希托的大不相同,頂部用上玻璃,橋中間的一段沒有外牆。在1981至1982年間,大橋又依照菲希托的原來設計重新建造。[3]

洛維奇的廊橋是整個城鎮的象徵,也是藝術成就的一種體現。今天,當地居民和遊客走到橋上,流連於左右兩旁的店鋪間,依然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著。

[第2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保加利亞

索非亞

洛維奇

[第23頁的圖片鳴謝]

圖2:From the book Lovech and the Area of Lov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