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居鲁士

居鲁士

(Cyrus)

波斯帝国的开国君王,曾征服巴比伦。历史家称他为“居鲁士大帝”,好跟他祖父居鲁士一世加以区分。

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帝国之后,一份称为居鲁士圆柱的楔形文字记述了他的话:“我,居鲁士,是世界之王,伟大的王,合法的王。我是巴比伦王,苏美尔和阿卡得王,(地的)四极之王。我是冈比西斯之子,伟大的王,是安申王,居鲁士[一世]之孙……泰斯佩斯的子孙……出自一直(行使)王权的家族。”(《古代近东文献》,J.普里查德编,1974,316页)文献显示,居鲁士出自安申王族。安申是一座城或一个地区,具体位置不能确定,但一般认为在埃兰的东边。安申列王统治的时期叫做阿契美尼德王朝,名称源自泰斯佩斯的父亲阿契美尼斯。

居鲁士二世的早期历史不甚清楚,相关的资料主要来自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家)和色诺芬(比希罗多德大约迟半个世纪的另一个希腊作家)的记载,而这些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不过,希罗多德和色诺芬都表示,居鲁士是波斯统治者冈比西斯和妻子芒达妮所生的儿子,芒达妮是米底亚王阿斯提亚格斯的女儿。(《希罗多德》,第1卷,107-108节;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第1卷,2章,1段)同时代的另一个希腊历史家克特西亚斯不同意居鲁士有米底亚血统的说法,他认为居鲁士娶了阿斯提亚格斯的女儿亚美蒂斯,成为阿斯提亚格斯的女婿。

居鲁士接续父亲冈比西斯一世作安申王,当时安申受宗主国米底亚王阿斯提亚格斯统治。狄奥多罗斯(公元前1世纪)指出,居鲁士在位的时期始于第55个“奥林匹德”的头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60/559年。希罗多德记述,居鲁士反抗米底亚的统治。由于阿斯提亚格斯的军队叛变,居鲁士轻易战胜了米底亚人,顺利攻取米底亚首都埃克巴坦那。据《拿波尼度编年史》记载,阿斯提亚吉(阿斯提亚格斯)王“召集军队,前去迎敌,要跟安申王居鲁士[交战]。阿斯提亚吉的军队反叛他,把他用脚镣锁上,[交给]居鲁士”。(《古代近东文献》,305页)居鲁士赢得米底亚人的效忠,从此米底亚人和波斯人就在他领导下并肩作战。在接着的几年,居鲁士继续征战,控制了米底亚帝国的西部,直逼小亚细亚哈利斯河的吕底亚王国的东部边界。

接着,居鲁士击败富裕的吕底亚王克罗伊斯,攻占了萨迪斯。然后,他征服伊奥尼亚各城,把整个小亚细亚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就这样,仅在数年内,居鲁士已实力雄厚,足以跟劲敌巴比伦及其君王拿波尼度一比高下。

征服巴比伦 居鲁士已准备就绪,要跟强大的巴比伦正面交锋。从这时起,他在应验圣经预言方面就担当重要角色。以赛亚受上帝启示,预告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必重建,并指名提到波斯王居鲁士将受耶和华上帝任用,去推翻巴比伦,并释放被掳的犹太人。(赛44:26-45:7)这个预言发出的时间,比居鲁士崛起要早一个半世纪,而犹大地沦为荒凉一事也显然在居鲁士出生之前发生。耶和华早在那时就已宣告,居鲁士必成为他的“牧人”,为他的子民犹太人打开出路。(赛44:28;另见罗4:17)居鲁士预先受上帝任命,因此可说是被耶和华“膏立”(源自希伯来语ma·shiʹach马希阿[弥赛亚]的一个词形,以及希腊语khri·stosʹ克里斯托斯[基督])。(赛45:1)上帝很早以前就“指名召”他(赛45:4),这并不是指上帝在居鲁士出生时给他起名,而是指耶和华预先知道一个叫居鲁士的人会出现,耶和华呼召的就是叫这个名字的人,而不是某个无名氏。

因此,虽然居鲁士王(很可能是个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异教徒)对于被拣选一事毫不知情,耶和华上帝却在比喻的意义上“握着他的右手”,意即指引他或加强他的力量。上帝装备他,为他开路,扫除障碍,使他能成就上帝的旨意,就是征服巴比伦。(赛45:1,2,5)全能的上帝“从起初就指明末后的事,在古时就说出未来的事”,他左右世事的发展,好彻底执行自己的旨意。他从“东方”召来居鲁士,“东方”就是指波斯(位于巴比伦的东面),居鲁士所爱的首都帕萨加第就建在那里。居鲁士必像行动迅捷的“鸷鸟”一样,飞扑突袭巴比伦。(赛46:10,11)值得留意的是,英语《不列颠百科全书》(1910,第10卷,454页)指出:“波斯人的长矛矛头末端都有鹰的标志。他们崇拜太阳神,军旗上都有太阳的图案,军旗……由军中最勇敢的士兵毕恭毕敬地护卫着。”

居鲁士怎样把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改道?

圣经的预言指出居鲁士征服巴比伦的过程:巴比伦的河流必干涸,城门必敞开,城会遭突袭,巴比伦的士兵无力抵抗。(赛44:27;45:1,2;耶50:35-38;51:30-32)希罗多德描述,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围绕巴比伦,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把城一分为二,沿幼发拉底河而建的内层城墙安装了许多铜门,通往城内。希罗多德在著作中说(第1卷,191-192节),居鲁士围城期间,“挖了一条水道,把河水引到湖里[一个人工湖,据称是早先尼托克里斯王后开凿的],当时湖还是个沼泽。这样他使河道里的水越来越浅,直到能涉水而过。当幼发拉底河的水位降至大腿中部,驻扎在河边的波斯军兵就从河道走过去,攻入巴比伦。假如巴比伦人预先知道居鲁士的策略,必会严阵以待,不容波斯人攻进城中;他们必会关上河边的所有城门,然后登上沿岸的城墙,把敌军一举歼灭。但事实是,波斯人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此外,由于巴比伦城的面积非常广阔(城里的居民这样说),所以住在城外围的人被制伏时,住在城中间的人还一无所知,他们一直在跳舞作乐,庆祝节日……到他们发现大敌当前,却为时已晚了。[参看但5:1-4,30;耶50:24;51:31,32]这样,巴比伦首次被人破城而入”。

色诺芬的记载除一些细节外,跟希罗多德的记载大致相同。色诺芬记述,居鲁士认为强攻巴比伦高大的城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接着记述,居鲁士包围巴比伦城,把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引到壕沟里,并趁城里的人欢庆节日,派遣军队走过河床,越过城墙。军队在古巴鲁和加达塔斯率领下把守卫打个措手不及,然后从王宫的大门直捣城内。一夜之间,“城被攻陷,君王被杀”。翌日早上,驻守在各城堡的巴比伦士兵也投降了。(《居鲁士的教育》,第7卷,5章,33段;另见耶51:30

关于居鲁士征服巴比伦的过程,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引述巴比伦祭司贝罗索斯(公元前3世纪)说:“[拿波尼度]在位第十七年,居鲁士率领大军从波斯出征。他征服帝国的其余地方后,就向巴比伦尼亚进发。拿波尼度得知他日益逼近,就率军迎击,却败下阵来。拿波尼度带着几个随从逃到博尔西帕镇[巴比伦的姊妹城]躲起来。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后,下令夷平外层城墙,因为城墙叫人不寒而栗,望而生畏。接着,他前往博尔西帕围剿拿波尼度,拿波尼度没等居鲁士围城就投降了。居鲁士宽待他,打发他离开巴比伦尼亚,把他流放到卡曼尼亚。拿波尼度在那里度过余生,并死在那里。”(《驳斥阿比安》,第1卷150-153节[20段])这个记载跟其他记载最大的分别是关于拿波尼度的行动,以及关于居鲁士怎样待他。不过,这个记载跟圣经一致,圣经指出巴比伦陷落当晚,被杀的君王是伯沙撒而不是拿波尼度。(见伯沙撒

考古学家发现的楔形文字泥板,虽然没有详述巴比伦被征服的经过,却证实巴比伦是突然被居鲁士攻陷的。据《拿波尼度编年史》记载,拿波尼度在位最后一年(公元前539年,已获证实)提斯利月(9月-10月之间),居鲁士在俄庇斯袭击巴比伦军队,击败他们。这部编年史接着记述:“十四日,西巴尔不战而降。拿波尼度出逃。十六日,古提恩的总督古巴鲁(乌巴鲁)连同居鲁士的军队不经一战就进入巴比伦。其后,拿波尼度返回巴比伦时被捕……亚拉沙姆努月[马赫斯汪月(10月-11月之间)]三日,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古代近东文献》,306页)根据这篇铭文,巴比伦陷落的日期可以确定是公元前539年提斯利月十六日,居鲁士在17天后进入巴比伦,即马赫斯汪月三日。

雅利安人开始称霸世界 居鲁士战胜巴比伦之后,闪米特人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和中东的时代就结束了,雅利安人开始称霸世界。居鲁士圆柱是一份楔形文字文献,历史家认为这份记录在巴比伦写成并面世。这份文献充满宗教色彩,记述居鲁士把胜利归功于巴比伦的主神马尔杜克,说:“他[马尔杜克]巡视并细察所有国家,寻找一个愿意领他……(参加一年一度的游行)的正义领袖。(然后),他说出安申王居鲁士的名字,宣布他(字面意思是:念出[他的]名字)将成为全世界的领袖……伟大的主马尔杜克保护他的人民或崇拜者,他看到他的(即居鲁士的)好行为和正直的思想(字面意思是:心),就很高兴,(于是)吩咐他进军他的城巴比伦。他使他踏上通往巴比伦的大路,像真朋友一样在他身边。他的军队遍布大地,人数像河水一样无法计量,他们踏着轻快的脚步前进,武器都收藏起来。他让他不经一战就进入他的城巴比伦,这样巴比伦就不必经历战祸。”(《古代近东文献》,315页)

关于巴比伦倾覆的记述,居鲁士圆柱跟圣经为何不同?

居鲁士圆柱把巴比伦陷落归功于异教的神明,但圣经表明,居鲁士下旨容许被掳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时承认:“天上的上帝耶和华把地上的万国都赐给了我,又指派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圣殿。”(拉1:1,2)居鲁士这样说当然不是指他归信了犹太教,而仅是指他知道圣经预告过他的战绩。既然但以理在巴比伦倾覆前后,都曾身居高位(但5:29;6:1-3,28),那么,认为居鲁士对耶和华的先知所记录和作出的预告(包括以赛亚指名提到他一事)一无所知的看法,是极不合理的事。至于前面引述的居鲁士圆柱,学者都承认,除了居鲁士之外,可能还有其他人参与编写这份楔形文字文献。欧内斯特·赖特在《圣经考古学》(1962,203页)一书说,“是王或有关部门拟定这份文献的”(请比较大流士王的类似事例,载于但6:6-9)。埃米尔·克雷林教授(《兰德·麦克纳利圣经地图集》,1966,328页)说居鲁士圆柱是“由巴比伦祭司编写的宣传作品”。这份文献说不定真的是在巴比伦祭司影响下写成的(《古代近东文献》,315页,脚注1),目的是要为马尔杜克(也叫彼勒)和巴比伦的其他神祇开脱,因为这些神祇全都无力解救巴比伦城摆脱厄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献甚至将耶和华的作为归功于马尔杜克。(参看赛46:1,2;47:11-15

居鲁士颁令让犹太俘虏返乡 居鲁士颁布诏书,让被掳的犹太人得自由。这样,他就成为耶和华“膏立”的牧人,完成上帝授予他的使命。(代下36:22,23;拉1:1-4)诏书是在“波斯王居鲁士元年”发出的,这是指他开始在被征服的巴比伦作王的第一年。但以理书9:1提到“大流士……第一年”,这可能是指从巴比伦倾覆到“居鲁士元年”之间的时期。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么执笔者可能认为居鲁士元年始于公元前538年底。不过,假如大流士是以总督的身份统治巴比伦,意味着跟居鲁士同时统治的话,那么按巴比伦的传统说法,居鲁士第一个在位年 就是从公元前538年尼散月到公元前537年尼散月。

根据圣经的记载,居鲁士为释放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而下的诏书,可能是在公元前538年末或公元前537年初发出的。这样,被掳的犹太人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行装,离开巴比伦,踏上前往犹大和耶路撒冷的遥远路途(根据拉7:9,全程可能要花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公元前537年“圣历七月”(提斯利月),犹太人就“在自己的城里”定居下来。(拉3:1,6)这样,圣经关于犹大荒凉70年的预言到此结束。这个时期始于公元前607年的同一个月,即提斯利月。(王下25:22-26;代下36:20,21

居鲁士跟早先恶待犹太人的异教君王截然不同,他乐意向犹太人伸出援手。居鲁士还把尼布甲尼撒二世从圣殿掠夺到巴比伦的珍贵器皿都归还犹太人,并且颁下王谕,允许他们从黎巴嫩进口雪松木,又从王家拨款支付建造圣殿的费用。(拉1:7-11;3:7;6:3-5)据居鲁士圆柱记载(见下册332页图片),这位波斯王对国内那些被征服的各民族,一般都采用宽厚的怀柔政策。圆柱上的铭文记述了他的话:“底格里斯河那边的圣城[前面提到这些城的名字],其中的圣所已经荒凉了很长时间,我把(以前)住在那里的偶像归还那些城,并为这些偶像建造永久的居所。我(又)召集城里(以前)的居民,把他们的住所归还(他们)。”(《古代近东文献》,316页)

除了以斯拉记1:1-4引述的诏书,圣经还提到居鲁士的另一份文件,是存放在米底亚省埃克巴坦那的档案室里的一份“记录”。波斯人大流士统治期间,这份文件于那里被人发现。(拉5:13-17;6:1-5)关于第二份文件,欧内斯特·赖特教授说:“[文件]很明确地叫做dikrona迪克龙阿,这是阿拉米语的官方用语,意思是备忘录,记录已被执行的王谕或官员的口谕。这样的文件从不向外公布,只会给特定的官员检视,然后就存放在政府的档案室里。”(《圣经考古学》,203页)

居鲁士去世及预言意义 据说,居鲁士于公元前530年在一场战役中阵亡,但具体细节不甚清楚。他去世之前,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看来已跟他共同执政。居鲁士死后,冈比西斯二世就登上波斯王位,成为全国惟一的君王。

启示录预告象征性的大巴比伦必突然倾覆,这个预言在好些重要方面都跟居鲁士征服实际的巴比伦城很相似。(请将启16:12;18:7,8赛44:27,28;47:8,9比较)象征性的大巴比伦倾覆之后,启示录随即描述一个率领大军的君王。这个君王不是地上的任何君王,而是天上的“上帝的话语”,即耶和华手下真正的受膏牧人耶稣基督。(启19: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