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患难

患难

(Tribulation)

一般译做“患难”的希腊语thliʹpsis(特利普西斯)基本是指人在困境中经受的磨难、痛苦或折磨。患难可指各种痛苦难熬的事,包括生孩子(约16:21),受迫害(太24:9;徒11:19;20:23;林后1:8;来10:33;启1:9),被监禁(启2:10),孤儿寡妇困苦无依(雅1:27),挨饿(徒7:11),以及作恶受罚(罗2:9;启2:22)。哥林多后书2:4说保罗心里“非常痛苦”,是指他看到哥林多会众的基督徒做得不对,不得不严责他们,因此感到痛苦难过。

结婚的人身受患难 使徒保罗指出独身比结婚在哪方面更有利,说:“你要结婚,并不是犯罪。……只是结婚的人必身受患难。”(林前7:28)一个人结了婚,难免要为丈夫、妻子和儿女的事操心挂虑。(林前7:32-35)如果家人生病,负担就更重,压力也更大了。再说,基督徒如果受到迫害,家人也许被迫离开家园;做父亲的要使家人得温饱也可能不容易;父母和儿女甚至可能被监禁,被迫分开,遭受虐待或丧命。

在患难中坚守忠义 迫害与患难也可能令人信心动摇。在撒种的比喻里,耶稣基督说有些人就是因为遭遇患难迫害,在灵性上失足了。(太13:21;可4:17)正因为这个缘故,使徒保罗为帖撒罗尼迦的新会众担心。在这个会众里,不少人成为基督徒之前和之后都饱经患难。(帖前1:6;另见徒17:1,5-10)因此,保罗差提摩太到他们那里去,强化和安慰他们,“免得有人因为这些患难而动摇”。(帖前3:1-3,5)后来,提摩太带来好消息,说帖撒罗尼迦会众的基督徒保持忠信,让保罗十分欣慰。(帖前3:6,7)使徒保罗预先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明白基督徒难免要经历患难,显然有助于他们对上帝坚守忠义。(帖前3:4;另见约16:33;徒14:22

尽管经历患难并不好受,但基督徒知道忠信的人必蒙上帝悦纳,知道前头的光明希望必定实现,因此能欢欢喜喜地继续忍耐。(罗5:3-5;12:12)既然忠信的人在未来要得万世永存的荣耀,相比之下,他们所遭遇的患难就显得短暂而轻微了。(林后4:17,18)上帝的忠仆大可以放心,无论他们经受什么患难,上帝必对他们大显忠贞之爱,不离不弃。(罗8:35-39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会众的信里还指出另一些要素,有助于基督徒在患难中忍耐。保罗说:“愿称颂归于……赐一切安慰的上帝。我们遭遇各样患难的时候,上帝都安慰我们,好叫我们能用他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样患难的人。……我们遭遇患难,是要你们得到安慰和拯救;我们受安慰,也是要你们得到安慰,好叫你们能忍受我们所受的同样苦难。”(林后1:3-6)换言之,上帝作出宝贵的应许、赐下圣灵给人帮助、回应困苦人的恳求,这一切都给予基督徒极大的安慰。他们得到上帝所赐的安慰后,转而鼓励和安慰别人,以忠贞的榜样以及充满信念的言谈,激励其他基督徒也坚守忠义。

保罗遭遇各种患难时得到基督徒同工的安慰,令他十分感动。他表扬腓立比会众的基督徒,说:“你们分担了我的患难,实在做得好。”(腓4:14)保罗被囚在罗马期间,这些基督徒主动接济他,对他关怀备至,无形中分担了他的患难。(腓4:15-20

不过,有一些人看见别人身受患难,就害怕起来。保罗鼓励以弗所会众的基督徒时,显然想到这一点,他说:“请你们不要由于我为你们受患难就灰心放弃,因为这都是为你们带来荣耀的。”(弗3:13)保罗尽心尽力为以弗所的基督徒和其他人服务,因而历尽迫害与患难,名副其实是“为[他]们受患难”。保罗在患难中坚忍不拔、忠心耿耿,结果为以弗所的基督徒带来了“荣耀”,这是因为保罗的经历足以证明,基督徒拥有一些无价之宝(包括上帝可信可靠的应许,跟耶和华上帝和耶稣建立的亲密关系),是绝对值得他们为之保持忍耐的。(参看西1:24)保罗身为使徒,要是他灰心放弃的话,不但整群会众必蒙羞受辱,其他人也可能因此失足。(参看林后6:3,4

“大患难” 关于自己的临在和这个制度末期的征象,耶稣回答门徒的问题时透露:“必有大患难,这样的患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将来也绝不会再发生。”(太24:3,21)比较一下马太福音24:15-22和路加福音21:20-24,可以看出这个预言初步应验时是指临到耶路撒冷的一场患难。这个预言在公元70年应验,当时提多将军率领罗马大军,把耶路撒冷重重围困,造成城内严重缺粮,人命损失不计其数。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报道,在这场浩劫中,11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9万7000人沦为俘虏,圣殿被夷为平地。跟提多将军的原意不同,罗马军队更把圣殿付之一炬。据约瑟夫斯指出,巴比伦人恰巧就在同一天,即同月同日,把前一座建于同一个地点的圣殿烧毁。(《犹太战记》第6卷249-270节[4章5-8段],420节[9章3段];王下25:8,9)圣殿被罗马人摧毁后就没有重建起来了,这样的“大患难”也再没有在耶路撒冷发生过。可是圣经表明,在公元70年临到耶路撒冷的患难其实预示未来一场更惊天动地、席卷全球的大患难。

在同一个预言里,耶稣继续描述耶路撒冷被摧毁后的多个世纪里会发生的事。(太24:23-28;可13:21-23)然后,马太福音24:29记述了耶稣补充的一句话:“紧接着那段日子的患难以后”,叫人生畏的奇异景象会在天上出现。马可福音13:24,25的记载则说这些奇异的景象必“在那段日子,那场患难以后”发生。(参看路21:25,26)耶稣指的究竟是哪一场“患难”呢?

一些圣经评注家认为,耶稣是指公元70年临到耶路撒冷的那场患难,但他们也承认经文接着提到的事,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未来才发生的。他们的理论是:经文中“紧接着”这个词组可能是从上帝 的角度去说的,也可能是用修辞法把未来的事说成是眼前的事,好强调这些事必定发生。

但既然马太福音24:4-22(还有马可福音13:5-20以及路加福音21:8-24上)的预言显然会应验两次,那么马太福音24:29和马可福音13:24所说的“患难”,会不会就是马太福音24:21和马可福音13:19第二次(即最后一次)应验时的那场“患难”呢?圣经的证据显示,这样的理解看来比较合理。那么,按照希腊语词的用法,这个解释说得通吗?说得通。根据希腊语的语法,马太福音24:29用“那段 日子”以及马可福音13:24用“那段 日子,那场 患难”所表达的意思,跟这样的理解是吻合的。看来耶稣的话预示,未来的全球大患难爆发后,必有某些奇异的景象(由日月变黑、星辰坠落、天上的力量动摇所象征)出现,“人子显现的凭证”也必清楚可见。

耶路撒冷被摧毁后大约三十年,使徒约翰在异象里看见来自所有国族、部族、民族的一大群人,“从大患难中出来”。(启7:13,14)大群人“从大患难中出来”,显然是指他们能渡过患难,保全性命。使徒行传7:9,10中类似的说法,足以证实这一点。经文说:“上帝与[约瑟]同在,救他脱离一切患难”。约瑟被救脱离一切患难,显然不单指他在患难中能忍耐下去,而是指他熬过逆境,保住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罗将上帝对不敬虔的人施行的报应也称为“患难”。他说:“上帝既然是正义的,就必施行报应,惩罚那些加患难给你们的人,又必以安舒回报你们这些遭患难的人,使你们跟我们同得安舒。那时候,主耶稣同他那些大能的天使,在烈焰腾腾的火中,从天上显露出来,要施行报应,惩罚那些不认识上帝和不服从我们主耶稣的好消息的人。”(帖后1:6-8)启示录表明,“大巴比伦”和“野兽”一直叫上帝的圣民遭遇患难,吃尽苦头。(启13:3-10;17:5,6)因此,“大患难”临到时,“大巴比伦”和“野兽”自然也要遭遇患难了。(启18: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