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亲为何一走了之
年轻父亲为何一走了之
“我记不起爸妈有没有打架或争吵了。我只记得我有个爸爸,但不知怎的,他突然不见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不过,我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布鲁斯。
“在学校里,只有我才没有双亲,不住在整幢房子里。……我常常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跟别的同龄孩子不一样。”——帕特里夏。
无父家庭的危机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男子纷纷离家到工厂干粗活,父亲对于家庭的影响力因而渐减。结果,养育孩子的责任主要落在母亲身上。 *尽管这样,大部分父亲仍然是与家人一起的。20世纪60年代中叶,美国的离婚率急剧上升。曾对离婚起抑制作用的种种因素,包括在宗教、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都开始失效了。此外,有些以专家自居的人主张,离婚不但不会危害孩子,反而可能对他们有益,很多夫妇因此决定劳燕分飞,离婚人数创新纪录。据《破裂家庭——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小弗兰克·弗斯滕伯格和安德鲁·彻林合著)指出:“[自60年代以来],比利时、法国和瑞士的离婚率增了一倍;加拿大、英国和荷兰的离婚率则增了两倍。”
父母离异后,孩子通常会与母亲一起生活。可是,大多数父亲都想跟孩子保持亲子关系。共同监护子女是一个普遍的做法。然而,大多数离了婚的父亲却甚少探望儿女。调查显示,父母离婚后,每六个孩子只有一个能够每星期跟父亲见面。差不多有半数的孩子整年也没有见过爸爸!
共同监护子女作用不大
离了婚的夫妇如果共同监护儿女,就必须彼此合作、互相信任,可是离异双方却偏偏缺少这些品质。研究人员弗斯滕伯格和彻林评论说:“爸爸不再探望孩子,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想跟前妻再有任何瓜葛。很多妇女对前夫也抱同样态度。”
诚然,很多离了婚的父亲确实经常探望儿女。可是,有些爸爸由于跟孩子的日常生活失去直接的联系,因此即使跟孩子在一起,也很难履行做爸爸的责任。不少父亲惟有做孩子的游伴,每次探望孩子时,不是一起消遣,就是一起逛街买东西。十四岁的阿里每到周末就会同爸爸见面。谈到父亲的探访,他说:“我们没有计划好要做些什么。没有‘几点钟要回家’这回事。样样都没有限制,样样都很随便。爸爸还常常买礼物送给我。”——《父母离异,儿女有什么感受》,吉儿·克列缅茨著。
疼爱儿女的父亲固然应当“知道拿美善的礼物给孩子”。(马太福音7:11)可是,礼物绝对不能取代儿女所需的指导和管教。(箴言3:12;13:1)做父亲的如果以游伴或访者的角色去取代父亲的身份,父子或父女的关系就会大受破坏了。一份研究文件总结说:“离婚可以永久破坏父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婚姻与家庭杂志》,1994年5月刊。
有些男子由于无法在孩子的生活上占一席位,又或受到冷淡的对待,因而感到受挫或忿怒,以致索性舍弃家人,没有在经济上帮补家庭。 *(提摩太前书5:8)一个满腹牢骚的少年说:“爸爸没有一样东西是我喜欢的。他对我们不闻不问,没有照顾我们,什么也没有,简直可恶。”
未婚爸妈
私生子女数目日增,无父儿童也相应多起来。《无父的美国人》一书说:“目前全[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初生婴儿都是非婚生的子女。”每年大约有五十万婴儿是由15至19岁的父母所生的,当中有百分之78是私生子。十余岁少女未婚怀孕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关方面虽然大力宣传避孕方法,或告诫人要禁欲,却仍然改变不了青少年在性行为方面的态度。
布赖恩·鲁滨逊在《少年父亲》一书中指出:“现今社会对性和未婚怀孕的态度宽容得多了,因此人即使有了私生子,也不像60年代
的人那样感到羞耻和丢脸。……此外,现今的广告、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大力宣传性爱,年轻人深受影响。美国的媒体向青少年所传达的信息是,性爱是浪漫的、激情的。可是,传媒却甚少提到冲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所招致的现实苦果。”很多年轻人沉溺在苟且的性关系中,对于随之而来的恶果视而不见。请留意作家鲁滨逊所听闻的一些评论:“‘她看来不大可能会[怀孕]’,‘我们每星期只做爱一次’,还有‘我不认为第一次性交就会怀孕’。”当然,很多年轻男子都清楚知道性交是可以令女方怀孕的。《年轻的未婚爸爸》一书说:“对于[内城]区的很多男孩来说,性爱是他们在当地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博得异性青睐被视为一种成就。为了换取年轻男子的关注,不少女孩子不惜献上贞操。”在内城区某些圈子里,男孩子还没有生孩子也许会被人戏谑是“处男”!
1993年加利福尼亚州一个以学龄母亲为对象的研究,披露了问题更可悲的一面。资料透露,有三分之二的女孩怀孕不是由于跟年龄相若的男朋友有性行为,而是由于跟20岁或以上的男子发生关系!事实上,有些研究显示,不少十余岁少女其实是因奸成孕,有些甚至在童年时就遭淫辱。性侵犯行为这么普遍,充分显示现今社会变得多么丑恶、堕落。——提摩太后书3:13。
年轻爸爸为何一走了之
有了孩子的少男很少会义不容辞地把孩子养育成人。一个男孩的女朋友有了身孕,他说:“我只对她说,‘再见了’。”然而,《家庭生活导师》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数年轻父亲都表示渴望跟孩子享有亲密的关系”。据一个以年轻的未婚爸爸为对象的研究显示,百分之70的爸爸每星期探望孩子一次。上述文章又说:“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亲探望他们的次数就逐渐减少。”
关于这点,一个17岁的父亲总结说:“我如果一早知道后果这么严重,就不会这样做了。”年轻人在感情上还没成熟,加上缺乏经验,根本无法负起为人父母的沉重责任。此外,很多年轻人也没有足够的学历或技能去谋生。为免失败受辱,很多年轻男子干脆抛妻弃子,一走了之。一个年轻的父亲说:“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另一个父亲嗟叹说:“我连自己也照顾不来,如果还要照顾[儿子],我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了。”
酸葡萄
在圣经时代,犹太人有一句俗语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以西结书18:2)然而,上帝告诉犹太人情形不一定是这样的,过去的过错无须在日后重演的。(以西结书18:3)然而,现今无数儿童看来正尝着父母的“酸葡萄”的痛苦滋味。由于父母不成熟、不负责任、婚姻失败,这些儿童因而蒙受不利的影响。令人不安的是,研究显示,孩子在成长期间没了爸爸,会面对很多身体上和感情上的问题。(参看第7页的附栏。)无父家庭可以导致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了一个令人痛苦的恶性循环,这个事实尤其可悲。
无父家庭注定是失败的吗?不是的。事实上,令人欣慰的是,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是可以终止的。下一篇文章会指出方法是什么。
[脚注]
^ 4段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工业化以前,美国育儿指南的写作对象一般是父亲,不是母亲。
^ 10段 据研究人员萨拉·麦克拉纳汉和加里·森德弗尔指出,在美国,“大约四成理论上可获生活费的儿童,没有得到[法庭判给]生活费;四分之一判获生活费的儿童则连分文也收取不到。得着全数生活费的儿童不及三分之一”。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无父孩子面对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期间没了爸爸,可以造成不少严重的问题。以下资料也许会引起一些读者不安,可是,要防止或至少减轻无父家庭问题所造成的影响,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危机所在。此外也要记得,统计方面的研究只适用于群体,个别的人是可以有例外的。不少儿童虽然在无父的家庭里成长,却没有经历以下任何问题。这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表明,父母作出参与,加上实践圣经原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隐忧。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没了爸爸的孩子可能会面对什么问题。
▪ 受淫辱机会较大
研究清楚表明,没了爸爸的孩子遭淫辱的机会较大。一个研究显示,在5万2000宗淫辱儿童的个案中,“百分之72的个案都跟孩子不是与双亲或其中一方同住有关”。《无父的美国人》一书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儿童受性侵犯的机会大增,主要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已婚父亲离弃家庭,但继父、男朋友、非亲属男性或同居男性却越来越多。”
▪ 容易有过早的性行为
单亲家庭的年轻人由于缺乏父母适当的监管,涉及不道德行为的机会也较大。缺乏家长指导也许是另一个因素。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说:“没有父亲的女孩子的怀孕机会高一倍半。”
▪ 贫穷
南非一个以黑种少女为对象的研究显示,未婚妈妈的生活往往很贫困。研究人员指出:“大约百分之50的个案表明,那些女孩子重返校园的可能性不大。”不少未婚妈妈最后甚至沦为娼妓或贩卖毒品。西方国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在美国,“[1995年],与双亲同住的孩子当中,有百分之10是家境贫寒的;可是,只与母亲同住的孩子当中,家境贫寒的却占百分之50”。——《美国儿童:国家状况的重要指标1997》。
▪ 受忽略
由于生活逼人,有些单亲家长忙得不可开交,以致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儿女。一个离了婚的女子说:“我日间要上班,晚上又要上学,所以感到精疲力竭。我实在忽略了孩子。”
▪ 感情创伤
有些专家声称,父母离婚后,孩子能够很快在感情上复原过来。然而,有些研究人员发觉情形跟这个声称刚好相反。例如朱迪思·沃勒斯坦发觉,父母离异对孩子可以造成历久不愈的感情创伤。“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男女(19至29岁)在父母离婚后十年并没有什么进取心,甚至完全没有。他们的生活漫无目的,……深感无助。”(《重整旗鼓》,朱迪思·沃勒斯坦和桑德拉·布莱克斯利合著)父母离婚后,不少儿女都变得自卑、抑郁、容易犯罪和愤愤不平。
《单亲家庭》一书说:“研究显示,成长中的男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男性模式让他们学习,对于自己的男性特质会缺乏自信,而且感到自卑,日后也较难跟别人养成亲密的关系。家里没有可堪效法的男性模式,女孩子起初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可是到了青少年阶段或较后的日子,影响就开始浮现了,例如她们成年后也许较难跟别人,不论男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