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阿普里马克河位于秘鲁利马附近,本来已经干了,后来却把卡门所有家产全都冲走。她不禁伤心地说:“我们有很多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遭遇,不幸的不只我一个。”再走远一点,北方暴雨成灾,把海边的塞丘拉沙漠淹成了秘鲁第二大湖,湖面占5000平方公里。世界各地,水灾和强烈暴风造成前所未见的严重灾情,带来了饥荒、瘟疫、野火,破坏了庄稼、财产、环境。这一切的成因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成因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1997年年底,这种现象在太平洋热带地区及赤道附近出现,并维持了八个月。

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现象又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广泛呢?我们可以准确预测它下次出现的时间,以求减少人命及财产的破坏吗?

由海水变暖开始

《新闻周刊》说:“严格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只是秘鲁海岸每二至七年出现的一股暖流。”秘鲁海岸的水手,在超过一百年前就已留意到这股暖流了。由于这股暖流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出现,所以称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指年幼耶稣(即所谓的圣婴)的词语。

秘鲁外海洋水流温度上升,上空降雨量就会增加。雨水本令荒漠生机蓬勃,家畜成长;可是如果雨水过量,该区就有水灾。另一方面,海水上层温度偏高,会阻隔下层充满养分的冷水上流。结果许多海洋生物甚至某些鸟类,都要迁移到别的地方去找食物。后来厄尔尼诺现象 *产生的影响,连离秘鲁海岸很远的地方都可感受得到。

由风与水造成

秘鲁外海水温度异常增高,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要明白这点,先想想东西太平洋间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当太阳把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与印尼上层海水照暖的时候,潮湿的热空气会上升进入大气,在水面附近形成低压带。本来上升的空气冷却下来后,水分随雨水降下。这股干燥的空气被大气高层的风力吹动,往东移动。这股空气在移动的时候,会越来越冷、越来越重,到达秘鲁及厄瓜多尔后,就慢慢下降,结果在海洋表面形成了高压带。在较低的地区,信风会往西移动,朝着印尼前进,而完成了整股环流。

那么,信风又怎么会影响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呢?“这股信风就像小池塘上的微风,”《新闻周刊》报道说,“信风吹拂,令海洋上层暖水区往西太平洋移动,所以西太平洋表面跟例如厄瓜多尔的海水比起来,就会高出60厘米,温度则高摄氏8度。”在东太平洋,充满养分的冷水从海水下层涌升,令海洋生物恢复生机。因此在正常的那几年,也就是没有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会比西太平洋寒冷。

那么大气层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还不能完全了解成因,”《全国地理杂志》说,“每隔几年,信风风力会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由于风力减弱,所以聚集在印尼附近的温水会流回东方,令东部的秘鲁及其他地方海水表面温度增高。这种现象对大气也有影响。一份参考资料说:“东太平洋热带地区温度上升,结果沃克环流减弱,原本令西部雨量充沛的对流区也往东移,移入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热带区。”结果整个太平洋赤道带的气候都受到影响。

如河中巨岩

即使远离太平洋热带区的洋流,气候仍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怎么影响呢?媒介就是大气环流。一个地区的大气环流如果受到干扰,影响的范围会很大,有点像河流中的岩石令整条河产生涟漪一样。浓密的雨云从温暖的热带区海面上升,在大气中形成了像巨岩一般的障碍物,结果连数千公里外的气候也受到影响。

在较高纬度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增强了东移气流(喷射气流)的威力,并改变了它的方向。喷射气流会影响这段纬度大部分的暴风系统活动。喷射气流的增强及改变,也会令季节性气候现象增强或减弱。例如,如果冬季刚巧有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美国北部部分地方气候会比正常情形还要温和,而南方一些地方气候则比较潮湿及寒冷。

可以预测吗?

个别风暴造成的影响,只能在出现前几天预测。那么,如果要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是不是也一样呢?不是。厄尔尼诺现象绝不是短期的气候变化。因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异常天气,会牵连广大的区域,并持续几个月之久。气候研究员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时间。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在1997-1998年出现前,研究人员就已在1997年5月预测到这次出现,在实际发生前六个月就已经预测到了。现在太平洋热带区海面有70个锚浮标,在海水表面探测各股风的变化及深达500米的海水温度。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后,电脑的气候模型就可作出天气预报。

预早发出厄尔尼诺现象的警报,的确可以助人为可见的天气转变作出准备。例如自1983年以来,由于秘鲁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出现,所以许多农夫纷纷养牛,并种植各种适合潮湿天气的农作物;至于渔人则把捕鱼工作搁在一旁,而去捕捉随温水而来的虾。的确,正确的预测加上事前的准备,可以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人命伤亡及经济损失。

对支配地球的气候现象作出一番科学研究后,就可证明3000年前古代以色列国所罗门王在灵示下所说的话,的确相当真实。他说:“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传道书1:6)现代人研究气流和洋流,对气候变化就增加了不少认识。但愿我们能够对类似厄尔尼诺现象的警告提高警觉,而有所裨益。

[脚注]

^ 6段 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La Niña,西班牙语的“小女孩”)则是一股流经南美洲西岸的周期性海水寒流。拉尼娜现象对气候也有深远的影响。

^ 8段 这股环流的名称是纪念吉尔伯特·沃克,沃克是一位英国科学家,在20年代研究过这种现象。

[第27页的附栏]

厄尔尼诺现象破坏录

■ 1525年:秘鲁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记录。

■ 1789-1793年:厄尔尼诺现象在印度造成了60万人死亡,非洲南部也发生严重饥荒。

■ 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超过2000人死亡,及逾130亿美元的损失,灾区主要在热带地区。

■ 1990-1995年:接连出现了三次事件,是自有厄尔尼诺现象记录以来,其中一次持续时间最长的。

■ 1997-1998年:在地区性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方面,科学家虽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2100人在相关的水灾、旱灾中丧生,世界各地的损失总值达330亿美元。

[第24,25页 的图解或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正常

沃克环流的结构

强烈信风

温暖海水

寒冷海水

厄尔尼诺现象

喷射气流

微弱信风

暖水东流

比正常情形温暖或干燥

比正常情形寒冷或潮湿

[第26页的图解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厄尔尼诺现象

地球红色部分代表水温比正常情况要高

正常:

暖水聚集在西太平洋,东方海面底部充满养分的冷水涌升

厄尔尼诺现象:

信风微弱,令暖水流回东方,冷水无法涌升

[第24,25页 的图片]

秘鲁

水淹塞丘拉沙漠

墨西哥

飓风琳达

加利福尼亚州

土石下滑

[鸣谢]

Pages 24-5 left to right: Fotografía por Beatrice Velarde; Image produced by Laboratory for Atmospheres,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FEMA photo by Dave Gat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