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人命贱如草芥?

人命贱如草芥?

人命贱如草芥?

“在这个世界上,人命贱如草芥。要把人置于死地,花几百英镑就行了。从事这种勾当的,大不乏人。”——《苏格兰人报》。

1999年4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镇,两个青少年闯进哥伦拜恩中学,开枪击毙了15人。这起枪击案震惊全球。在一个凶徒的网页上,调查人员发现了以下的字句:“人死口闭,反驳不了!”惨剧发生后,两个凶徒饮弹自尽。

凶杀案不分疆界,无日无之,遇害的人真是不计其数。1995年,南非的凶案数字在世界上名列榜首,每10万个居民中就有75个死于凶杀。在南美洲一个国家,人命低贱,一文不值。1997年,这个国家有六千多人因政治理由遭到毒手。主谋通常雇用杀手行凶。论到上述国家的情况,一篇报告指出:“令人震惊的是,谋杀儿童的案件急剧上升:1996年,被杀的儿童多达4322人,儿童凶案在短短两年内增加了四成。”但遗憾的是,连儿童也伤人害命。他们不但杀害其他儿童,还弑父杀母。由此可见,人命贱如草芥,一点没夸张。

“死亡文化”为什么会兴起?

上述数字和资料说明了什么?世人越来越不尊重生命。贪权好利的,不惜谋财害命,良心没半点不安。毒枭下令灭门绝户。他们策划杀人行动,却用“狠揍”、“干掉”、“消除”或“结束”等委婉语来代替“谋杀”一词。此外,像种族灭绝、种族清洗一类的暴行,也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人命已变得无足轻重。结果,在世界各地,电视的新闻节目天天都有杀人事件的报道。

这还不止,电视节目和电影也大肆渲染暴力和残害他人肢体的行为。看来,我们的社会已被一种以死亡为主题的病态文化所笼罩。关于这点,《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在20世纪下半叶,死亡居然成了流行话题。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着手探索不同问题的根源,但叫人颇感意外的是,他们对死亡这个题目大多避而不谈。哲学家的理论也不怎么提及死亡。”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文化人类学教授何塞普·费里克拉指出:“死亡再也不是我们社会所忌讳的话题了。在当今社会,死亡已成为操纵他人思想的工具,既管用又有效。”

以下的流行见解也许是“死亡文化”的最显著特色:在大众的心目中,权力、至尊地位、钱财和享乐,远比人命和道德观念重要。

“死亡文化”是怎样传播开去的?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如今到处蔓延。做父母的该怎样抵消这股歪风,以免子女受害呢?接续的文章会解答这些问题。

[第4页的附栏或图片]

人命何价?

■ “[在印度孟买,]由于经济窘迫,年轻的帮派分子为了区区5000卢比[115美元]的报酬,不惜受雇杀人。”——《远东经济评论》。

■ “只因为过路人拒绝给他一根烟,他就把对方杀了。”——智利圣地亚哥《评判者报》的头条新闻。

■ “[1995年,]在俄罗斯雇用杀手行凶,平均花七千美元左右。……自从共产政权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发展,雇用刺客杀人的事件激增。”——路透社根据《莫斯科新闻》周刊报道。

■ “在布洛克林,警方拘捕了一个地产经纪,……控告他拿1500美元雇用一个小伙子,而且先付了部分酬金,去杀害怀孕的妻子和岳母。”——《纽约时报》。

■ “[在英国]杀人的酬劳不断下跌。杀手不再狮子大开口了,包办谋杀案的价钱从五年前的三万英镑暴跌到一万英镑,有时还降到五千英镑。”——《卫报》。

■ “巴尔干的犯罪团伙使黑手党相形见绌。他们跟其他罪犯截然不同,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还有许多新型武器。这帮罪犯有炸药和机枪在手,什么都干得出来。”——《卫报》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