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妙策何处寻?

妙策何处寻?

妙策何处寻?

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儿童,以及他们面对的种种问题。1946年底,联合国设立了临时机构,称为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会(英语首字母缩略词为UNICEF),为受战祸影响的儿童提供援助。

1953年,紧急基金会变成永久组织,易名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来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词则维持不变。五十多年来,儿童基金会一直向世界各地的儿童提供粮食、衣物和医疗服务,以及力图照料儿童的基本需要。

1959年,联合国采纳了《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突显儿童的需要。(请参看第5页的附栏。)联合国期望,这份宣言能唤醒大众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促使他们在精神、金钱和其他方面予以支持,好使问题得以解决。

不过,据《1980柯里尔年鉴》说,“[采纳《儿童权利宣言》]二十年后,十五亿儿童当中不少是仍未能体现这些‘权利’的,那些跟营养、健康和物质享受有关的权利尤甚”。联合国看出要解决问题,就得再接再厉,为了贯彻《儿童权利宣言》宣示的目标,还把1979年定为国际儿童年。世界各地的政府、人民、宗教组织和慈善机构纷纷迅速响应,要找出解决办法。

“一场闹剧?”

说来遗憾,据儿童基金会一份报告显示,在国际儿童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生活依然困顿。该年底,大约两亿儿童仍旧营养不良,一千五百万儿童活不到五岁,其中半数死于营养不良。同年,发展中国家每分钟有100个婴儿出生,当中15个在满一周岁前夭折。念完小学的不到百分之40。《印度快报》一篇社论曾评论这份报告,慨叹国际儿童年不过是“一场闹剧”。

有些人早就预料事情会惨淡收场。举个例,该年初,法布里齐奥·登蒂塞在《快报》周刊里写道:“要亡羊补牢,单靠国际儿童年是不行的。”杂志还评论:“落得如斯境况,全因为今天世人的生活方式;要改变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

1990年9月,多国领袖曾云集联合国总部举行高峰会议,好共商对策。出席是次会议的政治首脑达七十多个,人数之多,是历来数一数二的。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采纳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于翌年9月2日生效。到了该月底,对公约予以追认的国家已达到39个。这次会议,正是要跟进采纳公约以来各国儿童的实际境况。

最近,儿童基金会说:“《儿童权利公约》旋即成为有史以来最广泛认同的人权条约。这个公约推动了整个世界,为儿童谋取福利。”不错,在1999年11月,采纳公约的国家已达191个之多。儿童基金会更自诩:“采纳《儿童权利公约》后十年,在体现和维护儿童权益方面有了大跃进,这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可堪媲美的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情尽管有进展,德国总统约翰内斯·拉乌仍有感而发,说:“今时今日,我们还得人家提醒,儿童该享有若干权利,这件事委实叫人汗颜。”或者得人家提醒,才想起儿童仍厄困重重!1999年11月,儿童基金会承认:“要应付的问题还不少。据估计,每年全球有一千二百万五岁以下的孩子死去,死因大都是本可以轻易预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约一亿三千万儿童没上小学。……差不多一亿六千万个孩子,要不是严重营养不良,就是多少有点营养不足。……许多儿童遭人遗弃,给孤儿院或其他机构收留,日见憔悴,失学之余,也乏人护理。这些儿童还常常遭人虐待。有人估计,劳动的儿童高达二亿五千万人。”儿童基金会也提到,六亿儿童正生活在赤贫中,到了2000年底,一千三百万个孩子至少有父母一方因爱滋病逝世。

要圆满地解决问题,各国政治领袖看来有心无力。不过,发展中国家要应付儿童问题,西方国家也都一样。在西方国家里,许多儿童也在受苦,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第4页的精选语句]

“今时今日,我们还得人家提醒,儿童该享有若干权利,这件事委实叫人汗颜”

[第5页的附栏或图片]

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 儿童应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

● 儿童有权在幸福、亲爱和为人谅解的气氛中成长,享有物质保障。

● 儿童有权吸取足够营养,有安身之所,享有医疗服务。

● 残障儿童,不管是身体、精神还是社交方面有残障,都该受到特别照顾。

● 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有权优先获得保护和援助。

● 儿童有权受到保护,免受各种各样的忽视、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所伤害。

● 儿童有权休憩、玩耍和参与娱乐活动,以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好使儿童能发展个人才干,成为社会的有用分子。

● 儿童有权在有自由、有尊严的环境下尽展所长。

● 儿童有权为人谅解、包容,与他人建立友谊,在四海一家、不分彼此的情况下成长。

● 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社会出身、贫富贵贱,都有权享有上述权利。

[鸣谢]

摘录自联合国出版的《儿童权利宣言》(汉语版)

[第3页的图片鸣谢]

UN PHOTO 148038/Jean Pierre Laffont

UN photo

[第4页的图片鸣谢]

Photos on pages 4 and 5 Giacomo Pirozzi/Panos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