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微妙的生态网络

微妙的生态网络

微妙的生态网络

“我们拥有多元化的生物世界,就好像买了保险,生命和生活才有保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地球上的生物数不胜数,种类繁多。物种包罗万象,最小的有细菌,最大的有红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飞鹰,“生物多样性”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这一切生物都包含在一个息息相关的巨大网络中。这网络也包含了非生物的成分。大气、海洋、淡水、岩石和土壤等非生物成分,都是维持生命所不可少的。这个生气蓬勃的大整体叫做生物圈,人类是其中的骨干成员。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众所周知,全赖许多微生物产生非常重要的化学作用,生态系统才得以继续运作。生物多样性或者生态网络,也包括绿色植物在内。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一方面制造氧气,一方面收集来自太阳的能量,以糖分形式储存,成为大部分其他生物的动力之源。

品种流失

生物世界如此多娇,可惜不少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正以快得令人不安的速度,把许多物种推向灭亡。以什么方式呢?

破坏栖息环境。这是生物绝种的头号原因。破坏方式包括伐木、采矿、为放牛而砍伐树木,还有在山川荒野,筑堤开路。随着生态系统萎缩,物种失去赖以为生的资源。自然环境不是被消灭,就是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鸟类移栖和鱼类回游的路线被阻挡,导致物种基因差异缩小,局部地区的生物失去对疾病和其他灾害的复原能力。结果物种一个接一个地逐渐灭绝。

某些物种灭绝甚至会诱发连锁反应,使其他品种也跟着消失,因为生态网络失去了一部分,其他部分可能也很难不受影响。某些担负着关键作用的生物,例如传播花粉的动植物一旦消失,大量相关的品种也很可能相继灭绝。

引入外来品种。人类把外来生物带进某个生态系统中,外来品种可能会反客为主,夺去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外来品种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改变,可能大得足以间接淘汰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也可能传播不同的疾病,是本地品种缺乏免疫力的。尤其是海岛上的物种,由于长期对外隔绝,加上土生的品种从没有接触过外来的新品种,这类物种也许会因为无法适应改变,而不能生存下去。

一个典型例子是叫做“夺命”海藻的蕨藻科植物,地中海有很多海洋生物也因为受到这类植物的侵袭而死去。一次意外使这种海藻散落在摩纳哥沿岸海域中,现在已经开始在海底蔓延。这种海藻是有毒的,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克制这种海藻的生物。法国尼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教授亚历山大·迈纳茨说:“我们现在可能正目睹着一场生态浩劫的序幕。”

过度开采猎杀。有几种生物就因为这原因才绝种。一个经典例子是候鸽。在19世纪初,候鸽是北美洲数量最多的鸟类。每到移栖的时候,数十亿候鸽铺天盖日,使地上好几天都不见光明。可是到了19世纪末叶,候鸽给捕猎得几乎完全绝迹。到了1914年9月,在辛辛那提动物园中,连最后一只候鸽也死了。生长在北美洲大平原上的野牛也有同样的遭遇,捕猎活动令这种野牛几乎绝迹。

人口增加。19世纪中叶,世界人口有10亿。过了一个半世纪,人口增加了50亿,人们开始担心,人口增加的幅度会不会超过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随着人口每年越发增加,生物绝种的速度也越发令人不安。

全球气温上升。各政府之间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全球气温有可能在这个世纪之内上升摄氏3.5度。对某些生物来说,这升幅大得足以对生命构成威胁。研究人员认为,导致珊瑚礁(大量海洋生物的依靠)死亡的其中一个因素,看来是水温上升。

科学家说,水位只要上升一米,世界各地大部分沿岸沼泽就会消失,使大量生物失去栖身之所。有些人相信,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也许已经波及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大冰原。冰原一旦融化,生态浩劫就会接踵而来。

绝种之灾

物种流失有多快?没有一个答案说得上是精确的。其实科学家对大部分濒临绝种的生物仍然一无所知。他们第一步应该先确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态学家约翰·哈特说:“全世界有名目的生物大概有150万种,不过我们知道还没有列入名目的,为数也不少,两者加起来的总数可能介乎500万到1500万之间。”有人估计全球物种的数量可能高达5000万,或甚至更多。科学家安东尼·雅内托斯认为,要提出一个确定的数目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大部分生物早在取名和编类之前就已经绝种了”。

对于这个微妙的生态系统如何使大自然畅顺运作,现代科学才叫做刚刚有了一点眉目。但是,如果人类还弄不清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又怎能理解这复杂的生态网络,以及生物绝种对这网络所构成的影响呢?试问又怎能说明物种灭绝对地球的维持生命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科学家试图猜测物种灭绝速度的意见,虽然众说纷纭,却多数是令人不安的。有作家这样说:“不出一百年,全世界有一半动植物就会绝种。”哈特提出更悲观的预测:“生物学家估计,在未来75年之内,随着热带雨林的消失,现存的生物至少有一半会绝种。”

《国家地理杂志》参考田纳西大学科学家斯图尔特·皮姆的计算,指出:“在全世界接近一万种鸟之中,有百分之11,也就是1100种,正在濒临绝种;大部分能否安然度过[21世纪]实在很难乐观。”同一本杂志说:“一组很有分量的植物学家最近指出,每8种植物就有一种可能绝种。皮姆说:‘可能绝种的生物不单是海岛上或雨林中的品种,不只是鸟类,不只是动人的巨型哺乳类动物。可能绝种的生物无所不包,随处可见。……简直是一场蔓延全球的绝种灾病。’”

一种都不能少吗?

我们应该关注物种流失这问题吗?我们应该保存所有种类的生物吗?许多有分量的专家都坚持说“应该”。地球拥有大量物种,为人类供应粮食和有用的化学物质,也供应其他许多物产和服务。请也考虑一下未被发现的物种可能为人类带来的贡献。例如据估计,全美国最常用的150种医生处方药物中,有120种是天然化合物。所以,少了几种植物,人类就少了几个发现新药或者新化学物质的机会。伦敦基尤公园主管吉耶莱安·普兰斯爵士说:“每失去一种生物,我们的未来就失去一种选择,我们有可能错过根治爱滋病的药物,也有可能错过有抗病毒能力的农作物。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制止物种流失,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地球,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我们也需要自然生态系统为所有生物提供的基本服务,例如制造氧气、净化水源、过滤污染物和防止土壤流失,这些都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该发挥的重要功能。

昆虫传播花粉。鱼、鸟、青蛙控制害虫数目。蚌类和其他水族生物净化我们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滋养我们的土地。以上服务都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据保守估计,全世界的生物每年带来的金钱效益大约等于3万亿美元,所说的是1995年的价格。

尽管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依靠,看来绝种危机正威胁着我们的世界。微妙的生态网络已经受到危害。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生物多样性所肩负的重大角色,但是就在这一刻,人类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绝种!可是,人类有能力挽救这场灾祸吗?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前景会怎么样呢?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生命何价?

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各方的讨论似乎表达了以下的看法:既然其他生物对人有益处,我们就应该关心它们的生死存亡。可是,有些人认为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偏狭了。正如古生物学家奈尔斯·埃尔德雷奇指出,生命自是有其价值:“人类珍视周遭的生命,其实也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例如,我们懂得欣赏美丽动人的物种,追寻未受破坏的壮丽原野景色等。在我们内心深处,人类很明白自己跟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每次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心里总有一份深刻的安宁和喜悦。”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濒危物种名单》

《濒危物种名单》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出版,主要就各类濒临绝种生物的实况作出评估。在2000年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单》中,包括以下几种动植物:

漂泊信天翁

这是全球16种濒危信天翁中的一种。据报,大量信天翁意外被一些延绳钓船的鱼钩钩住,因而溺毙。

[鸣谢]

Photo by Tony Palliser

海南叶猴(灵长目疣猴科,又名花斑叶猴)

这种样子讨好的亚洲叶猴生长于越南中南部和寮国部分地区,现正因被猎杀和栖息地受破坏,面临绝种的威胁。猎人除了为肉食而猎猴之外,还拿它的器官来制成传统药物。

[鸣谢]

Monkey on pages 7 and 32: Photo by Bill Konstant

科西嘉蜗牛(大蜗牛)

这种濒临绝种的蜗牛本来栖息于科西嘉西南岸阿雅克修市的郊区,面积只有7公顷。由于当局计划在该区兴建新机场和一条海滨公路,令蜗牛顿时陷于绝种的危机。

[鸣谢]

Photo by G. Falkner

金黄柄鳞菊

这种美丽的花朵是在1987年于南非开普市首先发现的。由于当地经常发生山火,加上外来植物侵占这种花卉的原栖地,使金黄柄鳞菊的生存正不断受到威胁。

[鸣谢]

Photo by Craig Hilton-Taylor

淡水锯鳐

这种濒危鱼类生于印度洋、西太平洋、邻接的海湾、河口湾和江河。由于它极容易被捕鱼的人所伤,数目曾一度骤降。此外,栖息场所大受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也是淡水锯鳐面临绝种的因素。

[鸣谢]

Photo courtesy of Sun International Resorts, Inc.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海洋生物大灾难

人类一直以为,海洋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惜事实并不然。古生物学家奈尔斯·埃尔德雷奇在《博物学》杂志中,就海洋资源被过度开采的问题评论说:“现代科技确实令捕鱼业十分成功,以致在大片大片的海床里,海洋生物几乎绝迹,情形就像森林里的树木被人伐光一样。不但这样,捕鱼新科技其实也极尽浪费之能事:每一次拖捞船经过或者拖网时,无数的海龟、海豹,以及许多不宜在市场出售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也因此遭殃,白白送死。”

《国家地理杂志》就“人类捕虾,殃及池鱼”的现象报道说:“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渔船为捕捞1磅的虾,就得牺牲其他10来磅的海产,其中不少是幼小的鱼类。”这些一并被拖网捕来的鱼类和甲壳类海产叫次渔获。一位美国联邦生物学家嗟叹说:“次渔获的平均比例是4比1。”就这样,我们的海洋竟成了濒临绝种生物的杀戮场呢!

[第9页的附栏或图片]

雨林深处,卧珍藏宝

森林里生机处处,生物种类多不胜数,其中不少尚未被人发现。生态学家约翰·哈特指出:“热带雨林虽然约占地球面积百分之2,可是,地球上至少有一半,甚至高达九成的生物,都是以这些雨林为家的。我们认为这个数字可能高达九成,是因为现时有关的记录极为残缺不全,以致无法准确核实在热带地区发现的生物类别。据估计,未来被发现的新物种应该主要来自热带地区。诚然,生物其他栖息地的资料也只是零零星星,显示未来也许会有大量物种被人陆续发现。这些地区包括温带的树林,如位于美国西北太平洋,那些潮湿,老树林立的雨林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一旦着手探索这些雨林的秘密,天晓得将有什么惊喜在等待着我们呢!

[第5页的图片]

候鸽,现在已经绝种

[鸣谢]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Washington, D.C./Luther C. Gol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