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帆木筏——巴西别具一格的帆船

帆木筏——巴西别具一格的帆船

帆木筏——巴西别具一格的帆船

巴西《警醒!》撰稿员来稿

几百年来,许多帆木筏船员不畏艰辛,在巴西东北部炎热的海岸,驾着结构简单、但外观悦目的帆木筏航行。我曾实际乘坐这种别具一格的帆船,让我把感受说出来吧。

当人第一眼见到帆木筏,可能会以为这种木筏是由遭遇船难的人,用弃置的物料草草建成的。可不要上当啊。帆木筏时速达12公里,甚至可用来比赛竞渡。帆木筏设计简单,却可在海上停留数天。即使在离岸60公里,横越大西洋的邮轮旁边,也找得到这些木筏的踪迹。 *

帆木筏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7世纪末,当时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把三角帆安在原住民使用的轻木筏上,人们就驾着这种新的渔船,在外海水域捕鱼。“帆木筏”(Jangada)这个词的原文,本意是“放在一起”。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在抵达巴西以前,先到了印度,然后采用这个源于泰米尔语的词。

自那时以来,帆木筏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改变。本来木筏的主体是用五至八片轻质木块建成的,其中一种木料是类似西印度轻木,称为皮优瓦 (piúva)的木材。造船工人用钢纸把船体连合起来,完全不用一枚螺栓或钉子。到了今天,大部分帆木筏的主体,都采用建造大船船身的木材,使帆木筏的主体更耐用。另有一个新装置,在木筏上加设一个箱子,是用锌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里衬的,以存放渔产。至于帆木筏的大小则没有改变,长5至8米,宽1.8米。

近几十年来,受到现代化渔船竞争的影响,许多帆木筏渔民被迫另谋生计,例如用帆木筏载旅客游览。巴西东北部海岸还有一些小型的传统渔民社区,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在许多家庭里,丈夫出海捕鱼,妻子则制造精美的网眼织物,以帮补家计。

我首次登上帆木筏游览的地方,就是在穆库里皮海岸一个渔民社区。

帆木筏上的一天

早上四点,我在海滩上先认识了四个同筏的船员。在帆木筏上负责掌舵的是阿西斯。帆木筏本来停在一排排棕榈木条上,船帆扬起后,我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忙把木筏推离木条,向大海前进。木筏一进入海中,就载满了水,眼看就要沉没了。幸好,这只是我的错觉而已。船员说,木筏有时会翻船,但帆木筏是不会沉入海里的。这时,身经百战、体格强壮、熟谙水性的船员,就得跳到海中,把船扳过来。我们也不管那么多,就把船驶向海中,任凭海浪不断打上甲板。

阿西斯坐在船尾,操帆掌舵。一名船员站在船头。两名船员把自己绑在船杆上,伸展身体以平衡船只。我从旁观看,觉得最好还是紧握船杆。像我这样第一次坐木筏的人,通常都会晕船,我虽然想吐,不过还是尽量强忍着。

航行了两小时,帆木筏终于到了目的地。船员把帆降下收好,就下锚停船,这个锚是个木框,中间绑有一块石头。船停好后,船员开始捕鱼。他们用鱼丝钓鱼,不用钓竿。难怪船员的手掌满是疤痕和厚茧。除了捕鱼以外,他们有时也会使用一种称为曼苏亚 (manzuá)的诱捕器捉龙虾,这种器具由竹子和尼龙绳制成。艳阳高照,有的船员戴着宽边草帽防晒,有的则只戴鸭舌帽遮遮阳光。

对帆木筏船员来说,与海盐为伍、汗流浃背、烈日当空,令生活倍感艰辛。几百年来,他们把驾船捕鱼的绝活代代相传,保存下来。可是近年来愿意学习这门绝活的年轻人,数目正不断下降。

下午过了一半,在其他帆木筏的伴随之下,我们启程回航。碧海蓝天,衬托着片片白帆。虽然遭遇惊涛骇浪,靠着这些白帆,船员却能一一克服。这种场面真是惊险万分,许多人受此启发,不禁写下许多诗篇和乐章。

帆木筏靠岸后,我帮忙把木筏推回沙滩上停泊的地方。帆木筏一般约重300公斤,可是我们实在疲累不堪,木筏好像重了不少。船员把渔产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会把渔产公开销售。我们的旅程很短,捕到的渔产也只有几公斤。可是帆木筏能负载的渔产重量可达1000公斤。我向船员道谢,一一话别,回家路上虽然筋疲力尽,却心满意足。晚上,我躺在床上还没入睡,似乎仍然感觉到帆木筏在摇晃。帆木筏虽然结构简单,却真是巴西别具一格的帆船。

[脚注]

^ 4段 1941年,四个船员驾着帆木筏,从福塔莱萨前往里约热内卢,航行了3000公里。由奥森·韦尔斯导演的纪录片《真实记录》,就曾把他们驾帆木筏远渡重洋的故事搬上银幕。

[第25页的图片]

传统木制的帆木筏,现已不再使用

[第25页的图片]

帆木筏一般约重3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