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爱尔兰大饥荒掀起死亡恐慌、移民浪潮

爱尔兰大饥荒掀起死亡恐慌、移民浪潮

爱尔兰大饥荒掀起死亡恐慌、移民浪潮

《警醒!》爱尔兰撰稿员来稿

在爱尔兰的“圣地”,克罗帕特里克山的倒影下,停泊了一艘极不寻常的船。 *这艘船看起来好像19世纪的小型帆船,船首朝西,对着大西洋。可是,这艘船永不会出航,因为船坐在混凝土的根基上。船的桅杆上悬挂着一副副显眼的假骷髅。

这艘船是一座大的金属雕塑,在1997年揭幕,目的是记念爱尔兰历史上的一场大悲剧——1845至1850年的大饥荒。这几年间,爱尔兰经历了一段惨痛的时期,船和其上的骷髅很适切地象征大饥荒所掀起的移民浪潮和死亡恐慌。

爱尔兰大饥荒并非史无前例,自古以来,饥荒肆虐人间,许多国家饱受其害。可是,从多方面说来,爱尔兰大饥荒实在异乎寻常,令人惨不忍闻。1845年,爱尔兰人口约有八百万,但到1850年,饿死的人数也许多达一百五十万,另外,移居海外的就有一百万。他们大多迁往英美两国,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无可否认,这的确是一场大饥荒。

这场大饥荒是由什么促成的呢?饥民得到怎样的援助?我们从这场灾难吸取到什么教训?要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让我们先看看大饥荒前爱尔兰人是怎样生活的。

饥荒前

19世纪初,英国的领土已扩展到全球很多地区,那时候,爱尔兰也受英国管治。不少爱尔兰地主都是英格兰人,大多居住在英格兰。这些地主榨取佃户高昂的租金,但只发给他们微薄的工资。

无数农民赤贫如洗。他们既然买不起肉类或其他食物,就惟有种植价钱低廉、容易生长和丰产的植物。在这种情况下,最实际的莫过于种植马铃薯。

活命马铃薯

马铃薯在大约1590年引种入爱尔兰。爱尔兰气候温和、潮湿多雨,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能够在贫瘠的土地生长,是爱尔兰人和动物的主要粮食。到19世纪中叶,大约三分之一的耕地都种了马铃薯,当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收成是供人食用的。爱尔兰人每天都吃马铃薯,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由于人都以马铃薯为主要食粮,这就成了灾难的导火线。马铃薯一旦歉收,情况会怎样呢?

头造歉收

以往,马铃薯也偶有歉收。临时的赈济措施通常都能应付得来,直到来年,马铃薯的收成转好,以丰补歉,农民要吃的苦头就不多了。由于这缘故,1845年马铃薯歉收时,政府当局对此掉以轻心。

然而,这次饥荒更为严重。现在我们知道,1845年,马铃薯失收,罪魁祸首就是晚疫病。这种致病的真菌靠空气传播,从一块田地迅速蔓延到另一块。受感染的马铃薯在地里腐烂发臭,连存放在粮仓内的也全都烂掉了。由于农夫种植的马铃薯只有一个品种,全国的农作物都无一幸免。此外,翌年的种用马铃薯就是来自今年的收成,可见真菌严重影响日后的生产。

再次歉收

1846年,农民栽种了去年留下来的劣等种用马铃薯,可是晚疫病依然肆虐,同样把第二次收成毁掉。农作物损失惨重,结果许多在农场劳动的工人都给解雇了。农场主人没有能力发工资给他们。

当时,政府采取了一连串应变措施,雇用许多贫困的农民参与建路工程,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

有些农民只能在济贫院找到工作,这些公营机构雇用陷入赤贫的农民。他们用劳力换取食宿,每天做艰辛的工作,吃发臭的食物,住简陋的地方。生活实在痛苦难熬,部分工人都相继死去。

虽然这些应变措施为农民带来若干纾解,但艰苦的日子还在前头。1846年和1847年的冬天极其寒冷,大部分户外工作都无法进行。当时,多个政府机构向人民发放物资。可是,两年之后,拨作救济工作的基金已差不多耗尽,忍饥受饿的人又越来越多,政府也束手无策。这时候,爱尔兰又要面对另一个沉重的打击。

住在英国的地主大都负债累累,于是不断向佃户追讨租金,但佃户无力偿还,就被逐离耕地,有些人索性离开乡间,跑到城市碰碰运气。可是,身无分文,无处容身,没有食物,又能往哪里去呢?越来越多人面对的唯一选择就是移居外地。

移民浪潮

对爱尔兰人来说,移民并非新事。自18世纪初,不断有少数的爱尔兰人移居英美两地。1845年的严冬过后,移民数目激增,掀起了移民浪潮!到1850年,爱尔兰人占纽约市人口百分之26,比居住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还要多。

在长达六年的大饥荒期间,船只横渡大西洋共五千多次,这危险的旅程长达五千公里。大部分船只都破旧不堪,有些曾用来运载奴隶,现在为了应急再次投入服务。船舱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房间仍然小得令人窒息。船上没有卫生设施,粮食供应也十分贫乏。

许多乘客由于忍饥受饿,身体变得很虚弱,还病倒了。不少人未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死去。1847年,开往加拿大的船只被人称为“死亡之船”。这些船载了十万多个移民,当中有超过一万六千人不是葬身大海,就是在登陆后不久客死他乡。许多人写信给爱尔兰的亲友,告诉他们航程危机四伏,但仍有无数人甘愿冒险移居外地。

少数地主雪中送炭,伸出援手。例如,一个地主包租了三艘船,协助他的一千个佃户移居海外。可是,对大部分移民来说,他们都要筹措旅费,为此疲劳奔波。一个大家庭通常只能让一两个家人往海外去。试想想,码头上人头攒动,旅客强忍悲伤跟家人告别,离愁别绪叫人多么难受,而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疾病肆虐,三度歉收

马铃薯前后两次歉收,大批农民又失去耕地,爱尔兰人口大幅减少。可是纾解仍未在望,一个无情的杀手接着来到——疾病爆发!斑疹、伤寒、痢疾和坏血病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有幸生还的人以为情形最糟也只会是这样吧!但他们实在大错特错了。

1847年,农作物终于有了收成,农民高兴不已。1848年,种植的马铃薯比往年多两倍。怎料灾难又再接踵而来!那年夏天潮湿多雨,晚疫病再度肆虐,把农作物毁掉。这是四年来第三次歉收。政府机构和慈善团体也无力赈济灾民。正所谓祸不单行,1849年,霍乱爆发,又夺去了三万六千条性命。

灾难过后

这场霍乱疫症标志了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转捩点。翌年马铃薯有了收成,情况慢慢好转过来。政府制定了新法例,撤消饥民的债务。爱尔兰人口慢慢增加。虽然,晚疫症在其后数年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但损失程度远远不及大饥荒时期那么惨重,那时爱尔兰失去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

今天,在爱尔兰到处都是塌毁的石墙,一片颓垣断壁。这都印证了爱尔兰历史上的这场大饥荒。爱尔兰人之所以散居各地,都是由于这段艰苦的日子。单在美国,超过四千万人拥有爱尔兰血统,当中包括了前美国总统约翰·甘乃迪和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办人亨利·福特。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饥荒,搭乘运载饥民的船只来到美洲。

当然,马铃薯屡次歉收,是掀起死亡恐慌和移民浪潮的主因。但是,圣经还道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人辖制人,使人受害。”(传道书8:9)我们十分庆幸,圣经向我们提出保证,创造地球和农作物的上帝会建立一个乐园般的新世界,让人永享和平繁荣。(彼得后书3:13)此外,诗篇执笔者也预告:“地上必五谷丰登,山顶必出产丰盈。”(诗篇72:16

[脚注]

^ 3段《守望台》1995年4月15日刊26-28页

[第14页的图片]

记念大饥荒的雕塑

[第15页的图片]

1849年12月22日《伦敦新闻》图片:人们四处挖马铃薯

[第16页的图片]

分发衣物给穷苦人家

[鸣谢]

和15页:From the newspaper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December 22, 1849

[第16,17页 的图片]

“移民之船”(Painting by Charles J. Staniland, c. 1880)

[鸣谢]

Bradford Art Galleries and Museums, West Yorkshire, UK/Bridgeman Art Library

[第17页的图片]

一片颓垣断壁印证了大饥荒期间的艰辛

[第14页的图片鸣谢]

上图:Courtesy of the “Views of the Famine” Web site at http://vassun.vassar.edu/˜sttaylor/F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