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典雅的老风车——引发思古情怀

典雅的老风车——引发思古情怀

典雅的老风车——引发思古情怀

《警醒!》荷兰撰稿员来稿

雷斯达尔、霍贝玛、赖恩,都是17世纪的荷兰著名画家,他们笔下的风景画总少不了风车,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在那个时代,荷兰大约有一万架风车遍布全国。风车外观优美,赋予艺术家不少灵感。此外,风车也十分实用。从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风车的功能等同今天的柴油机和电动机。人们以风车产生动力,用来汲水、碾谷、锯木,以及从事林林总总的作业。不过,跟今天的发动机不同,风车产生动力之余,并没有污染环境。

看风起帆

今天,荷兰只剩下约莫1000架风车。你来荷兰观光的时候,见到这些历史悠久的风车,仍会啧啧称羡。你喜欢多点认识风车吗?请来跟我们参观一架有350年历史的风车吧。这架风车位于荷兰中部风光如画的费希特河畔。

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早上,我们来到贾恩·范贝格伊的风车。他热烈欢迎我们,并奉上热腾腾的咖啡。他说今天的天气很理想,适宜风车运作。不过,启动风车之前,要先把塔顶转向迎风的位置。贾恩给我们示范怎样做。他踏在一个木轮的辐条上,这个木轮相当巨大,是他高度的两倍。木轮连接塔顶,转动的时候,塔顶也会跟着旋动,直到四个各长13米的风叶转向最当风的位置为止。然后,贾恩用链条把木轮固定在地上。接着,他把布帆展开,绑在每个风叶的框架上。装好安全链后,贾恩放开煞车轮,布帆随即被风吹动,四个风叶就缓缓转动起来,发出刷刷之声。我们看了好一会儿,惊叹不已。这时,贾恩建议我们去看看风车的内部机械运作。

内部结构

我们从陡直的楼梯爬上塔顶,看到一根连接风叶的横向木轴。木轴借齿轮和杆子之助,带动一根垂直的轴,称为主垂直轴。我们留意到附近挂了一块猪油。贾恩说这块猪油是用来润滑承托木轴的石制轴承,但润滑木制的齿轮就用蜂蜡。在这里,我们还看到风叶是怎样减速的:在一个轮子的周缘绑着一串木块,如果木块绑紧,就会像煞车掣弄停风叶;如果木块松开,风叶就会转动。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陡直的楼梯往下爬时,更仔细地察看那根主垂直轴。这根主轴从塔顶一直伸展到塔底,阵阵古木幽香扑鼻,转动的齿轮嘎吱嘎吱作响。主轴的下端有另一组木轮,装有轮齿和杆子。这组轮子驱动一个水轮。我们站在转动的轮子旁边,细听哗哗的水声和布帆刷刷之声。时光仿佛倒流,我们好像回到昔日的岁月似的。这一刻叫人多么难忘,多么兴奋。

风车生涯

有些风车,例如碾谷的风车,是无法腾出个空儿来让人住宿的,因为所有空间都装置了机件。风车主和家人通常住在风车旁边的房子里。不过,我们参观的风车则能兼作住宿之用。

时至今日,住在风车里看来也挺舒服的,但在以往就不是味儿了。一楼用作起居室和卧房,只有一张旧式的双人床,一个小厨房以及少许储物地方。在20世纪中叶之前,厕所设在户外,而且只是个坑厕。贾恩表示,有些风车主的儿女众多,说不定有十多个,因此他们就得在风车的任何角落,为孩子弄个睡觉的地方。有时候,年纪最小的就睡在父母的床下,其他儿女则分别睡在起居室、二楼或三楼——就在隆隆作响的齿轮下!

荷兰有些低田以往可能是湖底或海床,为了防止低田被水淹没,人们就利用风车夜以继日地排水。由于风车四周是空旷的牧场,风势凛冽,因此风车内也十分寒冷,加上强风和雷暴也能触发意外,可想而知,当日住在风车里的人,一点也不好受。目前,荷兰还大约有150架风车仍然有人居住,他们全都是操作风车的老手。

用途广泛

风车一边汲着水,我们一边步出风车,坐在长凳上。贾恩告诉我们,风车的用途各异,有的碾谷、有的把水汲到河流或蓄水池、有的榨油、有的造纸、有的锯木,用途之多,不胜枚举。他说首架用作排水的风车建于15世纪初。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几个湖,例如斯海默湖、贝姆斯特湖、沃尔默湖等,就是用这种风车来抽干湖水的。

今天,许多荷兰人的住所和工作地方以往都是湖泊。事实上,邻近阿姆斯特丹的主要机场是在湖底建造的。当旅客在机场闲逛时,他其实在水平面以下4米走着!不过,你无须担心这次飞机之旅变成了海上航行。风车的接班人——以电动机或柴油机推动的抽水站——昼夜运作,好使你脚不沾水。

传情达意

风叶在我们身旁刷刷转动,贾恩忽然问我们有没有听过能说话的风车。我们很诧异地说:“能说话的风车?没听说过啊。”他说荷兰地势平坦,在老远的地方也能看到风车。因此,风车主会以不同方式摆置风叶,好把信息传到远方去。例如,风车主稍作休息时,风叶就会摆成十字形(A)。风叶摆成X形则表示停工(B)。天气恶劣时也是这个摆姿,风车主尽量把风叶调低,以免风叶被闪电击中。风叶转到最高点之前停住,表示风车主感到喜乐或充满期待(C)。风叶经过最高点后就随即停住,这用来表达风车主的哀伤之情(D)。

此外,不同地区也有形形色色的传统惯例。在阿姆斯特丹北部,有些风车主会在喜庆的场合,例如婚礼,布置他们的风车。风叶呈X形,跟停工时的摆姿一样,然后在风叶与风叶之间挂满饰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当地的人就利用风叶的不同摆姿去通风报信,好警告匿藏的人,敌军快要来突击搜查。听到这些跟风车有关的点点滴滴,为我们这次参观平添了更多乐趣,叫人难以忘怀。

几年前,鹿特丹附近的金德代克市有19架风车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掀起了公众对保存风车的热潮。结果,一度纯粹用作工厂的风车,现今成了有价值的文物。不少义务工作人员更自告奋勇,维修和保护全国的风车。由于他们的努力,一些曾经触动名画家的心灵,使他们禁不住要挥笔绘下的风车得以保存下来,让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一睹它们的风采。

[第17页的附栏或图片]

实施禁运

大约三百年前,市场对建造风车的技术需求甚大。一批一批的风车组件运离荷兰。有些外国间谍更在荷兰四出查访,要物色制造风车的技术人才,然后以优厚的待遇游说他们出国建造风车。不久,建造风车的技术就流到国外,例如波罗的海各国、英格兰、法国、德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地都有风车。到了18世纪中叶,建造风车的技术大量外流,荷兰政府不得不介入阻止。1752年2月,当局颁布法令,禁止风车出口。荷兰的历史家卡雷尔·达维茨说,自那时起,任何人都不得帮助外国人购买、建造或输出“荷兰风车的任何组件”,“任何可以用来制造风车的工具也不得输出国外”。谁说贸易壁垒和工业间谍活动只是今天才有的现象?

[图片]

下:贾恩把塔顶转到迎风位置;木轮齿和齿轮;起居室

[鸣谢]

所有图片:Stichting De Utrechtse Molens

[第16页的图解或图表]

(见出版物)

A

B

C

D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De Saen, 彼得·施特肯伯格绘于1850年:Kooijman Souvenirs & Gifts (Zaanse Schans Hol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