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马可·波罗通往中国的丝路之旅

马可·波罗通往中国的丝路之旅

马可·波罗通往中国的丝路之旅

《警醒!》驻意大利撰稿员撰写

这三个人从威尼斯码头的一艘大木船上岸,没有人跑上前去欢迎他们。他们离开威尼斯已有24年了。要不是他们怪里怪气,就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他们。他们穿着残旧的蒙古丝质长袍。据书上记载,他们“一副难以形容的鞑靼模样,说话带着浓重的鞑靼口音,几乎连威尼斯话也不会说了”。这三个人就是马可·波罗、他父亲和叔父。当时是公元1295年。

这三个人说他们从遥远的中国回来。在当时的人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马可·波罗所写的回忆录,原本称为《描绘世界》,后来改名为《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谈到一些富裕得惊人的外国,盛产西方商人渴求的各种货物。他的书使一般人产生了许多憧憬。马可·波罗回国之后不及25年,他的书已译成法意语、法语、拉丁语、托斯卡纳语、威尼斯语,很可能也译成德语。在中古世纪,一本书这么受人欢迎,实在前所未见。二百年后,他的书被人辗转传抄,自1477年以来更印成许多种文字。在沿着丝路前往中国的西方人当中,马可·波罗很可能是最为人熟悉的一个。他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到中国去呢?他声称的所见所闻尽都可信吗?

威尼斯商人

13世纪,许多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定居下来,经商致富。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父马费奥也在当地经商。大约1260年,他们变卖了在当地的财产,买下一批珠宝,前往伏尔加河流域蒙古帝国西部的拔都汗国。他们的生意一帆风顺,家财增加了一倍。但由于爆发战事,他们无法返回君士坦丁堡,于是转向东方发展,很可能骑马前往名叫布哈拉的商业大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由于当地政局不稳,尼科洛和马费奥在布哈拉逗留了三年。后来有些使节要去朝见蒙古帝国的忽必烈,路经布哈拉。当时蒙古帝国的版图从朝鲜直到波兰。他们邀请尼科洛和马费奥跟他们一起去。据马可·波罗说,到那时为止,蒙古皇帝还没见过“拉丁人”(很可能是指南欧人),因此会喜欢接见他们。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忽必烈的宫廷。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很欢迎波罗兄弟,热切垂询西方世界的情况。忽必烈赐给他们一个金杯,保证他们能安全返回故乡。忽必烈也托他们带一封信给罗马教宗,请教宗差遣“一百个熟悉基督律法、学问精深的智士前来对国民宣道”。

马可·波罗就是在这段时期出生的。他在1269年才首次见到父亲,当时他已15岁了。尼科洛和马费奥重返“基督教”世界之后,得知教宗克雷芒四世已经去世。他们只好等待下一位教宗继任。这段新旧教宗更替的时期历时三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1271年,他们起程回到忽必烈的宫廷去。这一次,17岁的马可·波罗也跟他们一同上路。

马可·波罗的旅程

在巴勒斯坦的阿卡,教会的高层人员泰奥巴尔多·维斯孔蒂,托他们带一封信给忽必烈,解释教会为什么无法差遣一百个智士到蒙古去。他们抵达小亚细亚的时候,听说维斯孔蒂已被选为教宗,于是返回阿卡去谒见他。新教宗格列高利十世只差遣两个修士跟他们去。这两个人有权委任司铎和主教,并且带着适当的函件和礼物呈给忽必烈。他们再次启程,但不久之后,由于那一带战乱频仍,两个修士害怕起来,就自行回国去了。波罗三人则继续前行。

他们穿越今称土耳其和伊朗的地区,下到波斯湾,打算乘船前往目的地。可是他们觉得那里的船“不大稳固……像是用绳子扎起来的”,于是决定由陆路前往。他们向北走,然后转向东行,穿过广大的荒地,越过高耸的山岭,经过阿富汗和帕米尔的青翠高原,抵达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然后他们沿着塔里木盆地和戈壁沙漠以南的古代行旅商道,抵达冬都大都(今北京)。整个旅程历时三年半,其间不但经历恶劣的天气,马可还患了一场大病。

马可留意到途中的异事奇景,包括亚美尼亚的一座山,据称挪亚的方舟在其上着陆;朝见耶稣的几个术士在波斯的墓地;极北部长期黑暗的严寒地区。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马可是第一个提及石油的人。他透露所谓的“火蜥蜴”并不是一种耐火动物的毛,而是在新疆维吾尔区采得的一种矿物,即今天我们所知的石棉。他透露中国盛产一种可燃的黑石头(煤),让人们天天可洗热水澡。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他都留意记下当地人的服饰、食物、饮料,特别是蒙古人爱喝的发酵马奶,以及宗教仪式、行业和商品。蒙古帝国所用的纸币,是他前所未见的。

马可从不透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客观地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曾遭强盗袭击,有些同伴被掳去,有些被杀死,我们却无法知道他对这些不幸遭遇有什么感觉。

为忽必烈当差?

马可声称他和父亲、叔父为忽必烈大汗当差17年。在这段日子,大汗时常派他出巡,往帝国的遥远地区视察,甚至管治过现今的江苏省杨州市。

马可的声称是否属实,现在还没有定论。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却不信任汉人,因此雇用外族人去管理帝国。马可没有什么学识,竟能当起官来,看来不大可能。也许他夸大了自己的官职。但一般学者认为,他很可能“有一官半职,有点儿用处”。

无论如何,马可能够把他的见闻描绘得有声有色。他声称去过一些极尽豪华的大城市,其中的风土人情充满异教的奇特色彩。他所描绘的奇异世界是西方人想也没有想过的,或仅从传闻得知一二。这些比欧洲更富裕的大国真的存在吗?看来不大可能。

马可声称,忽必烈大汗的王宫“是世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极其豪华,美轮美奂,举世无匹”。宫殿的墙壁镶上金银,刻着龙凤、走兽、勇士的形像。高耸的殿顶铺着红黄蓝绿的玻璃瓦,像水晶般闪闪生辉。王宫的园子养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

在冬都大都,街道又宽又直,从这一边的城墙可以直望那一边的城墙,跟中古时代欧洲狭窄弯曲的陋巷简直有天渊之别。马可说:“城里充满形形色色的珍奇物品……世上没有一个城市能与之相比。仅以丝绸而言,年中每天都有1000辆载满丝绸的大车运进城中。”

长江是世上最长的河流之一,船只数目多得惊人。据马可估计,沿岸一个大商埠有多至1万5000艘船停泊。

马可提及蒙古人的各种习俗,其中之一是替死去的儿女娶亲。如果一个家庭有个四五岁的儿子去世,另一个家庭有个同年龄的女儿夭折,两家人的家主可能决定死去的儿女应当结为夫妇,并在正式成婚之后大排筵席。他们会向亡魂献上食物,并且焚烧纸制的奴隶、家具和纸钱,相信“新婚夫妇”可以在阴府享用这一切。

马可十分佩服蒙古人的武艺、统治方法和对宗教的宽容。蒙古人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包括救济穷人和有病的人,预防火警和维持治安,为遭遇天灾而预先贮藏谷物,以及设立迅速传递信息的驿站制度,马可都有所论述。

马可知道蒙古人打算进侵日本,但没有说自己曾到过这个国家。可是他声称日本盛产黄金,皇帝宫殿的殿顶全都铺上金子。马可的游记是16世纪前唯一提及日本的著作。

有多个世纪之久,马可的游记令许多人惊叹不已,也招来不少讥嘲。今天,学者们深知书里有不少不实之处,却认为这本书对蒙古帝国全盛时期所作的描述,“是无人能及的”。

返回威尼斯

大约在公元1292年,波罗三人离开中国。马可说他们在现今的泉州上船,途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然后沿着印度海岸来到波斯,航程历时21个月。他们接着向君士坦丁堡进发,最后返抵威尼斯。他们出国达24年之久,难怪亲友都几乎认不出他们来。当时马可已经四十一二岁了。

马可所到的地方究竟有多远,实在难以估计。不久之前,一个作家曾按照马可提及的路线走遍各地,仅在伊朗和中国之间就走了一万多公里。尽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这样的旅程仍困难重重。

马可的游记据称是1298年他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口授给一个名叫鲁斯蒂恰诺的人,后者再笔录成书。根据流传的说法,马可曾任一艘大木船的船长,后来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战争,马可就在一场海战中被俘。当时鲁斯蒂恰诺跟他囚在一起,鲁斯蒂恰诺曾用法文或法意文写过小说,他听到马可讲述的传奇经历,激发他把这些奇闻记录下来。

后来威尼斯与热那亚讲和,马可很可能在1299年获释。他返回威尼斯,成家立室,生了三个女儿。1324年,他在家乡去世,终年69岁。

今天还有些人怀疑,马可是否真的经历过他所说的许多事,还是他不过复述一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而已。不过,无论马可·波罗的《描绘世界》取材自何处,学者一致承认这本书有相当价值。一位历史家说:“马可·波罗向西方世界提供这么巨量的新地理知识,他的成就堪称空前绝后。”《马可·波罗游记》充分显示,自古以来,人对旅游、新奇事物和遥远的异乡一直十分着迷。

[第16,17页 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马可前往中国的路线(见出版物)

马可在中国游历的路线(见出版物)

马可回国的路线(见出版物)

意大利

热那亚

威尼斯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特拉布宗

亚科(阿卡)

(萨赖)

格鲁吉亚

亚拉腊山

伊朗(波斯)

波斯湾

阿富汗

乌兹别克斯坦

布哈拉

帕米尔高原

喀什

塔里木盆地

戈壁沙漠

蒙古

(朝鲜)

中国

北京(冬都大都)

杨州

长江

泉州

缅甸

越南

马来半岛

苏门答腊

斯里兰卡

印度

[鸣谢]

地图: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6页的图片]

威尼斯

[第16,17页 的图片]

亚拉腊山

[鸣谢]

Robert Azzi/Saudi Aramco World/PADIA

[第16页的图片]

蒙古妇女

[鸣谢]

C. Ursillo/Robertstock.com

[第16,17页 的图片]

缅甸船夫

[第17页的图片]

万里长城

[第17页的图片]

北京

[第17页的图片]

越南

[第17页的图片]

印度香料

[第18页的图片]

上:蒙古骑兵;中:忽必烈右:长江

[鸣谢]

蒙古骑兵:Tor Eigeland/Saudi Aramco World/PADIA; 忽必烈: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长江:© Chris Stowers/Panos Pictures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 Michael S. Yamashita/CORBIS

[第19页的图片鸣谢]

© 1996 Visual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