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从剧本到银幕

从剧本到银幕

从剧本到银幕

过去几十年,好莱坞制作了不少票房收入骄人的天皇巨片。这对全球的电影业都造成冲击,因为许多美国影片在本国首映,然后仅几个星期或几天之后,就在海外上映了。有些影片甚至同一天在世界各地上映。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国内发行部总裁但·费尔曼说:“国际市场正方兴未艾,如日中天。因此我们制作电影,着眼于全球的商机。”全球的电影业正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的动态影响。 *

可是,要使一部影片有钱可赚,绝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许多影片必须有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才能赚回在制片市场推广的费用。能否如愿以偿,全有赖于观众的反应,但观众的口味是无法预测的。埃墨里大学电影研究系教授大卫·库克说:“观众认为怎样的电影才算刺激过瘾,根本是无法预料的。”既然如此,制片商怎样才能使电影十分卖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制片的一些过程。 *

制片前的准备功夫

在制片过程中,准备功夫时常需时最长,也至为重要。像任何大工程一样,适当的准备是成功的要诀。制片人希望,在准备功夫中所花的每一块钱,都能在影片制作期间省回许多开销。

制作过程始于故事大纲。故事可以纯属虚构,也可以是真人真事。作家把故事改编成剧本形式,也称为脚本。剧本可能修改多次才定稿,这个最后版本称为摄影台本或分镜头剧本。摄影台本包含影片的对白和动作,此外也提供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例如摄影角度和各场之间的情节等。

在早期的阶段,编剧会把影片向制片商推广兜售。 *怎样的电影脚本才会吸引制片商呢?夏季推出的影片,通常以青少年和刚踏入成年阶段的青年人为对象。一个影评人将这群人称为“吃爆玉米花的人”。故事的情节如能吸引青年人,就很可能受制片商青睐。

剧本老少咸宜,自然最好。比方说,以连环图的超人主角为题材的电影,必然会吸引较年幼的儿童,因为他们很熟悉这个角色。儿童的父母无疑会陪伴孩子入场观看。但制片商又怎样吸引青少年和刚踏进成年阶段的青年人呢?莉莎·芒迪在《华盛顿邮报》周刊写道:“内容要够刺激。”在电影里加插一些污言秽语、血腥暴力的场面,以及许多色情镜头,“务求吸引大量观众,把所有在电影院门外流连的人都引到电影院里,那么影片就有机会卖个满堂红了”。

如果制片人觉得一部电影脚本颇有叫座的潜力,就可能买下来,然后找个有名望的导演和当红的男女演员。影片有知名导演和顶尖儿的演员,自然十分卖座,甚至在制作过程的开始,有明星担纲演出也能吸引投资者提供所需的资金。

准备功夫的另一部分,是编制情节串连图板。情节串连图板是一系列的草图,简述影片里不同的连续场景,特别是有动作的场景。这可以让电影摄影师用作蓝图,在拍摄期间省下不少时间。导演兼脚本作家弗兰克·达拉邦特说:“等到开拍之后才临急抱佛脚,思量该把摄影机放在什么地方,就会浪费不少本可以用来拍戏的时间了。”

筹备期间,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到什么地方拍外景?要长途跋涉吗?室内镜头需要些什么布景?怎样搭建这些布景?需要古代服装吗?谁会负责灯光、化妆和发型?音响、特技效果又如何?还未拍摄第一个镜头,就有许多事情要考虑清楚了。只要细察一部大制作在影片末了列出的工作人员名单,你就会知道到一部影片可能牵涉到数以百计的幕后功臣!一个曾参与许多部影片制作的技术人员说:“拍摄一部影片,需要的人手跟一个小市镇的人口不相上下。”

拍摄过程

拍摄电影可以是一件十分费时、费财、费力的事。仅是浪费一分钟,也可以造成数千美元的损失。有时还得把演员、工作人员和摄影器材运送到老远的地方去。无论影片在什么地方拍摄,每天的开销都相当惊人。

灯光师、理发师和化妆师是最先抵达摄影场地的人。拍摄期间,影星可能每天都花几小时做准备功夫,然后才能开镜。每天的工作时间通常都很长。

拍摄每个场景时,导演必须留意每个细节,一点都不能马虎。甚至比较简单的一场戏,也可能要花整天时间才拍好。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用单一部摄影机拍摄的,因此同一个场景要从不同角度拍摄多次。除此之外,每个镜头也可能要再三拍摄,以求拍下演员的最佳演出或纠正某个技术性差错。每次拍摄称为一个镜头。较大的场面可能需要再三拍摄,也许多达50次以上!稍后(通常是拍完一天戏之后),导演会检视当天所拍的全部镜头,然后决定怎样去芜存菁。总而言之,拍摄的时间可能延续几个星期或甚至几个月。

以竟全功

影片拍摄完毕,还须剪接才能成为一部首尾一贯的电影。首先,要使声带跟影片的情节配合,然后剪接师会把拍摄的影片辑成一份初稿,称为初步剪接。

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称为特技效果)也在这个阶段加上。特技效果可能是影片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一环,有时要借助于电脑制图才能完成,但效果可以十分壮观逼真。

电影的配乐也在这个阶段加上。今天,电影配乐越来越重要。埃德温·布莱克在《电影音乐月刊》写道:“现时制片业比以前更注重原创配乐,不是仅有20分钟的音乐或在戏剧性的时刻有点音乐衬托就够了;很多时候,影片的配乐会长逾一小时。”

有时,影片剪辑完毕之后会向一群特定的观众试映。观众也许是导演的朋友或同事,是没有参与拍摄过程的。导演可能根据他们的反应重拍某些镜头,或把某些镜头删去。有时,由于试映时观众的反应欠佳,导演甚至会把影片的结局彻底改掉。

最后,制片商把完成了的影片交给电影院放映。到了这时候,才知道拍出来的影片是龙是虫,是天皇巨献还是票房毒药,或是平庸之作。事情所牵涉到的,绝非仅限于金钱。连续几部影片票房欠佳,就可能使演员无人问津,或令导演名誉扫地。导演约翰·布尔曼回顾自己早期的导演生涯,说:“我见过几个跟我同期的导演,只因为有两三部影片失利,就一蹶不振了。电影业是很现实很残酷的,你不能为片商赚钱,就得另谋高就。”

当然,观众站在戏院门前等候入场时,并不会想到制片商的饭碗问题。他们最关心的很可能是:“我会喜欢这部电影吗?影片值回票价吗?会令我震惊或反感吗?适合我的孩子观看吗?”你决定要看哪部电影时,会想想这些问题吗?

[脚注]

^ 2段 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妮塔·埃尔伯斯说,“虽然一部影片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时常超过国内的票房所得,影片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仍对影片在海外的成绩有重大影响”。

^ 3段 制作过程的细节固然因片而异,以下叙述的是惯常程序。

^ 7段 有时编剧向制片商提供的,只是故事梗概而非电影脚本。如果制片商对故事感兴趣,可以买下故事的版权,然后改编为电影脚本。

[第6页的精选语句]

“观众认为怎样的电影才算刺激过瘾,根本是无法预料的。”——大卫·库克,电影研究系教授。

[第6,7页的附栏或图片]

如何推销天皇巨片

影片拍摄完毕,可以推出给千百万观众欣赏了。影片会卖座吗?制片商也许会用以下手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好使影片化作一棵摇钱树。

口头宣传要使大众对一部影片产生期待,方法之一是利用口头宣传。有时,在影片上映之前几个月,宣传攻势已经展开了。也许制片商宣布,一部卖座猛片将有续集发行。大众或许想知道,续集会由初集的影星主演吗?会像上集一样精彩(或一样糟)吗?

有时,影片含有某些引起争议的成分,也许性爱镜头相当露骨,超过了一般“主流”电影容许的程度,结果促成了不少口头宣传。大众感到好奇,镜头真的不堪入目吗?影片达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吗?人们公开表达相反的意见,为此争辩不休,结果制片商就渔翁得利,坐享不少免费宣传了。有时,引起的争议足以保证影片的首映轰动一时、座无虚席。

媒体宣传较传统的宣传手法,包括使用海报、报章广告、电视广告、电影正片前的预告、影星接受访问,为自己的最新影片造势等。现时互联网也成了电影宣传的重要途径。影评人史蒂夫·帕萨尔写道:“今天,《绿野仙踪》的女主角桃乐丝只要按一按她的滑鼠,就会找着形形色色的电影网址,读到有关影界名流的闲话、最新影片预告、戏票和放映时间的资讯等。”

影片宣传商品跟影片情节有关的商品能为影片造势。比方说,放映一部关于连环图画主角的影片之前及之际,可以同时推出许多跟影片情节有关的饭盒、杯子、装饰品、衣服、钥匙链、钟表、台灯、棋盘游戏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乔·西斯图在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一份娱乐刊物上写道:“以一般而言,宣传影片的各种商品,有百分之40是在影片未上映之前售出的。”

录像带即使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不如理想,也能靠销售影片的录像带弥补不足。专注电影收益的作家布鲁斯·纳殊说,“售卖录像带的收入,可占影片收入达百分之40至50”。

评级制片商学会了利用评级制度去增加票房收入。举例说,制片商也许故意在影片里加点有问题的内容,使评级更接近成人电影。另一方面,片商可能删去若干有问题的内容,以免影片被评为成人级;这样就可以放胆把影片向青少年推介了。莉莎·芒迪在《华盛顿邮报周刊》指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评级“已成了一种宣传手法:电影公司借此向青少年(也针对那些急于成为青少年的儿童)发出一个信息,影片含有一些很‘酷’的内容”。芒迪写道,评级制度对亲子两代产生了一种“分隔作用,一边警告父母,一边引诱孩子”。

[第8,9页的图片]

电影制作过程

剧本

情节串连图板

服装

化妆

场景

特技效果

音响

混声效果

电脑制图

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