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拜占廷政教之争

拜占廷政教之争

拜占廷政教之争

基督的门徒和远离上帝的世人之间,应该界限分明。基督教的始创人耶稣告诉门徒,说:“要是你们属于世界,世人自然会疼爱属于自己的。但因为你们不属于世界,而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你们出来,所以世人就恨你们。”(约翰福音15:19)耶稣向他当日的统治者彼拉多宣布:“我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约翰福音18:36

基督徒必须避免让世俗事务缠扰他们,才能履行作见证“直到地极”的使命。(使徒行传1:8)早期的基督徒像耶稣一样,并不参与政治。(约翰福音6:1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忠心的基督徒没有担当任何政治性的职位。不过,情况不久就起了变化。

“属于世界”

耶稣最后一位使徒去世以后,宗教领袖开始改变他们在政治上的立场,情愿跟世界打成一片,并期盼能在世间建立“王国”。我们只消看看拜占廷帝国的宗教、政治怎样纠缠不清,就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拜占廷这个东罗马帝国,当日建都拜占廷城,即现今的伊斯坦布尔。

拜占廷社会向来重视宗教,因此,以拜占廷城为宗教中心的拜占廷教会,在国内势力甚大。教会历史家帕纳约蒂斯·克里斯图说:“拜占廷人认为他们在世间的帝国,就是天主王国的代表。”然而,皇室向来都不大接纳这个见解。因此,教会和政府的关系,往往水火不容。《牛津拜占廷词典》(英语)说:“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廷城]众主教,对朝廷各抱不同态度:有的对独裁君王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有的跟朝廷合作,从中图利;……有的抗命犯上,誓不低头。”

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是东方教会的元首,后来更成了左右朝政、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皇帝是由牧首加冕的,牧首自然期望皇帝悉力捍卫正教会。牧首不但掌握教会巨量的财富,而且也管辖不计其数的僧侣,平民百姓只能惟命是从。因此,牧首可谓富甲一方,权倾朝野。

牧首常常跟君王公开作对,为了迫使皇帝就范,他甚至有权奉天主之名把皇帝逐出教会。此外,牧首也可以运用各种权术,罢免君王。

在首都以外的地区,政府施政鞭长莫及,于是主教在城中的势力得以扩大。主教的权力跟地方施政官不相伯仲。其实,施政官也是主教甄选出来的。一切法律诉讼和民政事务,只要跟教会有关的,主教都一一参与。有时,即使事情跟教会无关,主教也横加干涉。主教的权力得以巩固,全赖辖下成千上万、分布各地的教士和僧侣支持。

参与政治和买卖圣职

由此可见,教会插手政治事务,已经泥足深陷。此外,教士众多,日常的宗教活动也涉及大量金钱。结果居高位的教士大都生活奢华。随着教会的权力和财富与日俱增,使徒们甘于过清贫和圣洁生活的精神,就荡然无存了。有些教士和主教用金钱购买宗教职位。教廷上上下下,买卖圣职的勾当比比皆是。教士跟富有的显贵朋比为奸,纷纷争夺宫廷里的教职。

贿赂也是一种手段,能够诱使居高位的宗教领袖听命。皇后左伊(约公元978年-1050年)为了跟情人,就是后来继位的迈克尔四世结婚,不惜谋杀亲夫罗曼努斯三世。随后,她急急召来牧首亚历克修斯,向他宣布罗曼努斯的死讯,并请他办理有关的丧礼。虽然当晚教会正在庆祝受难节,但是牧首觊觎丰厚的赏赐,还是勉为其难,顺应皇后的要求。

对君王惟命是从

在拜占廷帝国的历史里,有些君王曾实际运用权力,亲自选任君士坦丁堡的牧首。那时,没有皇帝的认可,谁也不能当上牧首。不合皇帝心意的牧首,地位也不会长久。

皇帝安德罗尼卡二世(公元1260年-1332年)在位期间,曾九次更换牧首,目的总是为了找寻甘愿惟命是从的人选。《拜占廷人》(英语)一书指出,有个牧首甚至签署为凭,声明:“矢誓效忠陛下,即使违背法纪亦在所不惜,决不令陛下不悦”。在拜占廷的历史里,有两位皇帝曾把牧首一职授予王子,务求使教会臣服皇室。皇帝罗曼努斯一世的儿子泰奥菲拉克塔,年仅十六岁就被皇帝擢升为牧首。

皇帝既能迫使不合心意的牧首退位,也能召开会议罢免牧首。《拜占廷》(英语)一书指出:“随着拜占廷历史的发展,在拣选主教方面,政府高级官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连皇帝也[亲自]出面干预。”

皇帝也主持教会会议。举行会议时,牧首坐在皇帝身旁。皇帝主导辩论,制定信条,跟主教和被视为异端的人理论,也有权作出最后的裁决,把人送上苦刑柱。此外,皇帝也确立和执行教会的教规。皇帝不但把反对他的人,处以叛逆罪,还指控他们离经叛道,是天主的敌人。公元6世纪的一位牧首说:“教会的决策不会跟君王的旨意背道而驰。”在教廷任职的主教都是一些懂圆滑、识时务、能言善辩的人,一般都跟君王合作无间,甚少对君王的裁决提出异议。

例如,由于牧首伊纳爵(约公元799年-878年)拒绝跟首相巴尔达什合作,巴尔达什进行报复,诬告伊纳爵密谋造反,把他逮捕和放逐。接着,首相选派佛提乌取代伊纳爵成为牧首。仅在六天之内,佛提乌就扶摇直上,由一个平信徒爬上了教会的顶层。佛提乌俱备作牧首的属灵资格吗?他被描述为一个“野心勃勃、傲慢自大的人,他的政治手腕,一时无两”。

教义迎合政治

教会常常面对政治斗争和反对,因此总以维护正统教义,抵抗异端邪说为名,来掩饰这些斗争。君王一心关注的是政治利益,而非提倡什么新的教义。一般而言,君王保留解释经义的绝对权力,目的是要求教会惟命是从。

例如,皇帝希拉克略(公元575年-641年)竭力设法平息当日有关基督属性的争论。当时,拜占廷帝国已经苟延残喘,濒临绝境,争论若不终止,国家就会分裂瓦解。后来,希拉克略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提倡一个称为基督一志说的新教义。 *为了确保南部地区的政府对帝国效忠,希拉克略任命法萨斯的赛勒斯做亚历山大的新总主教,并由赛勒斯认可这个新教义。赛勒斯不单当上了总主教,还兼任埃及的长官,有权管辖当地的施政官员。赛勒斯稍施压力,用点威吓手段,就能迫使埃及教会大部分成员,接纳皇帝制定的教义。

自招恶果

耶稣说他的门徒“不属于世界”。这些历史事件和发展,跟耶稣祷告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约翰福音17:14-16

拜占廷时代这些自诩为基督教领袖的人,因为参与政治,付上了沉重的代价。这个历史片段告诉你什么呢?拜占廷教会领袖能够得到上帝和耶稣基督的悦纳吗?——雅各书4:4

真正的基督教绝不会认同这些野心勃勃的宗教领袖,以及他们的政治情人。宗教跟政治勾结,误传了耶稣所倡导的真理。让我们从历史吸取教训,务要“不属于世界”。

[脚注]

^ 21段 基督一志说认为“基督虽有神人两性,但却只有一种意志。”(见《英汉宗教字典》第187页,道声出版社出版)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仿佛神一样惟我独尊”

牧首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约公元1000年-1059年)的败行让人看出,教会的元首怎样干预朝政,怎样贪得无厌地扩张势力。色路拉里乌斯虽然贵为牧首,仍不餍足。人们说他飞扬跋扈、专横武断、妄自尊大,“行事为人仿佛神一样惟我独尊”。

公元1054年,色路拉里乌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会的地位,不惜跟罗马天主教的教宗分家,然后迫使皇帝认可教会的分裂。他心愿达成,沾沾自喜,随后着手拥立迈克尔六世为王,并且协助迈克尔建立权势。一年后,色路拉里乌斯又强迫迈克尔退位,转而扶助伊萨克·康尼努斯(约公元1005年-1061年)登基。

牧首跟君王的冲突日益加剧。色路拉里乌斯恃着民众的支持,就仗势欺人,武力威吓之余,还实际施以暴力。一个近代历史家评论色路拉里乌斯:“他说话粗鄙,公然夸口要推翻君王说:‘你这个蠢材!我可以立你为王,也可以把你废掉。’”可是,色路拉里乌斯却被伊萨克·康尼努斯逮捕收监,然后放逐到现今称为伊姆罗兹的岛去。

这些例子说明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如何权倾朝野,独揽大权,甚至连皇帝也怕他们三分。回顾拜占廷的历史,当日的君王常常要应付这些胆大包天的家伙,又要对付这些圆通油滑,一心要背叛朝廷的政客。

[第9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拜占廷全盛时期版图

拉韦纳

罗马

马其顿

君士坦丁堡

黑海

尼西亚

以弗所

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亚历山大

地中海

[鸣谢]

地图: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0,11页 的图片]

康尼努斯

罗曼努斯三世(左方)

迈克尔四世

皇后左伊

罗曼努斯一世(左方)

[鸣谢]

康尼努斯、罗曼努斯三世、迈克尔四世:Courtesy 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 皇后左伊:Hagia Sophia; 罗曼努斯一世:Photo courtesy Harlan J. Berk, Ltd.

[第12页的图片]

佛提乌

[第12页的图片]

希拉克略与儿子

[鸣谢]

希拉克略与儿子:Photo courtesy Harlan J. Berk, Ltd.; 8-12页图案:From the book L’Art Byzantin III Ravenne Et Pom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