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历史的转捩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历史的转捩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历史的转捩点

1998年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统罗曼·赫尔措格说了以下一句话:“今天在这里,有这么多欧洲首脑聚首一堂,真是十分罕见。”当时,在场的嘉宾有四个国王、四个女王、两名王子、一个大公和几位总统。这次隆重的集会由欧洲委员会发起,是德国近代50年历史上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这是什么场合呢?

1998年10月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的350周年。和约往往是历史的转捩点,标志着重要决策的出现,而且影响深远。在这方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有更深的意义。这个和约在1648年签订,不但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同时标志着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近代欧洲诞生了。

旧制度摇摇欲坠

在中世纪,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势力雄厚。神圣罗马帝国由多个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疆土覆盖了现今的奥地利、捷克共和国、法国东部、德意志、瑞士、低地国家和意大利部分地区,其中以德意志的邦国占地最广,因此,神圣罗马帝国又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每个邦国都是由诸侯以半自治的方式统治。皇帝是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都大权在握,所以天主教在欧洲权倾一时是必然的了。

到了16,17世纪,旧制度开始摇摇欲坠。在欧洲各地,人们对天主教穷奢极侈的作风非常不满。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纷纷起来,倡议再次奉行圣经的标准。路德和加尔文深受人民拥戴。他们的宗教运动不但引发了宗教改革,也衍变出基督新教。宗教改革运动把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分裂为三个派别: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

可是,天主教徒不信任基督新教徒,新教徒也轻视他们的对头天主教徒。在这种气氛下,两方信徒在17世纪初分别组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有些诸侯成了新教联盟的一分子,有些则加入天主教联盟。在欧洲,特别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大家互不信任,彼此猜疑,少许挑衅就足以触发争端。当时紧张的局势好比一个火药桶,只消一点火花就能引发爆炸。事态的发展是,这点火花果然亮起,触发了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争。

致命的火花导致欧洲战火连年

基督新教的统治者尝试游说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希望他们放宽宗教自由,却迟迟没有回应。在1617至1618年,波希米亚(捷克共和国)两座路德宗的教堂被强行关闭,触怒了新教的贵族们。贵族们闯入布拉格一座皇宫,抓住三个天主教官员,把他们掷出窗外。事件引发欧洲各地短兵相接、战火纷飞。

敌对两派的信徒理应效法和平的领袖耶稣基督,但如今却彼此对立、相互残杀。(以赛亚书9:6)在白山战役,天主教联盟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新教联盟大败收场,被迫瓦解。基督新教的贵族在布拉格市集被处决。在波希米亚各地,不肯放弃信仰的新教徒,财产全被充公,由天主教徒瓜分。《1648年——欧洲之战争与和平》一书描述,那时候被充公的财产重新分配,可说是“中欧史上财产拥有权最大规模的变动”。

波希米亚的宗教冲突逐步升级,演变成一场国际的权力斗争。在其后的三十年间,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和瑞典全都卷入了这场战斗的漩涡中。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统治者贪得无厌、渴求权力,他们不惜耍手腕,争夺政治权力,谋取商业利益。三十年战争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以皇帝的主要敌国命名。有些参考书把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和巴拉丁战争、丹麦-下萨克森战争、瑞典战争、法国-瑞典战争。当中大部分战役均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内发生。

那时候,人们所用的武器包括了手枪、火枪、迫击炮和大炮,瑞典是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全都无法置身事外。士兵冲上战场,投入战斗,不是喊叫“圣玛丽亚”,就是高呼“神与我们同在”。军队把德意志的大城小镇洗劫一空,又滥杀敌军和平民。战争残酷血腥,跟圣经所载的预言有天壤之别:“国与国不再拔剑相攻,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弥迦书4:3

那一代的德国人在连年战祸的阴霾下成长,除了战争以外,他们仿佛什么也不懂了。人民对战事极其厌倦,盼望和平早日来临。事实上,要不是各地领袖为政治利益拼个死活,和平早就可以实现了。战争渐渐失去宗教性质,不再单单是基督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而是变得越来越政治化。讽刺的是,在幕后推动这个转变的,竟是天主教会内一个位高权重的枢机主教!

枢机主教黎塞留手执大权

阿尔芒-让·普莱西的官衔是枢机主教黎塞留。他于1624至1642年出任法国首相。黎塞留希望把法国发展成欧洲霸权。为此,他不惜逐步削弱天主教同胞——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他怎样做呢?他向德意志各邦、丹麦、荷兰和瑞典的基督新教军队提供资金,军队当时正跟哈布斯堡家族对抗。

1635年,黎塞留首次调派法国军队作战。《和平万岁!》一书解释说,在最后阶段,“三十年战争不再是宗教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权力斗争”。天主教徒与基督新教徒之间的纷争,最终演变成天主教徒联同基督新教徒跟其他天主教徒的战斗。天主教联盟在17世纪30年代初大大失势,终于在1635年解体。

威斯特伐利亚的和平会议

在欧洲,奸淫掳掠、杀人害命等暴行十分猖獗,疫症也到处肆虐。交战各方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根本不会有赢家,因此大家都渴望和平早日来到。《和平万岁!》一书评论说:“到了17世纪30年代末叶,执政的诸侯终于明白,他们不能再借助军力来达到目标。”既然人人都渴望和平,那么和平怎样实现呢?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费迪南德三世、法王路易十三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一致同意召开和平会议,让交战各方聚首一堂,商议和平条款。他们选择了两个地点举行和谈——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镇恰好位于瑞典和法国首府之间。自1643年起,约150个代表团先后前来这两个城镇参加和谈,有些甚至带同阵容强大的顾问团到来。天主教的使节云集明斯特,新教的代表则聚集在奥斯纳布吕克。

首先,他们制定了一个工作程序,订明使节的职衔及等级、座位编排和议事程序等细节,接着就展开和谈。调停人负责把建议书从一个代表团转交给另一个。大约五年后,虽然战事仍然持续,但各方已商定了和平条款。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是个单一的和约,还包括皇帝费迪南德三世与瑞典签署的条约,以及皇帝与法国签订的和约。

和约签订的消息一传出,到处开始欢呼庆祝。战争曾因一点“火花”而爆发,最后则以燃放的烟花告终。当日,烟花璀璨夺目,照亮了多个城市的天空。教堂响起钟声,礼炮轰鸣,人们跑到街上,放声高歌。然而,恒久的和平会在欧洲实现吗?

恒久的和平能实现吗?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主权的原则。签署和约的各方都同意,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也不干预别国的内政。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近代欧洲就诞生了。然而,在这些主权国当中,部分国家根据和约所得的利益较其他的为多。

法国成为了欧洲霸权,荷兰和瑞士也相继宣布独立。德意志的邦国,有不少饱受战火蹂躏、破败不堪,因此和约对德意志来说实在弊多于利。德意志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他国家决定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英语)说:“德意志诸侯的得与失,取决于主要强国的利益有没有受损,这些强国有法国、瑞典和奥地利。”德意志的邦国并没有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国家,相反像以往一样四分五裂。不但如此,有些领土也得归其他国家管辖,如德意志的主要河流——莱茵河、易北河及奥德河的部分地区。

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同样得到认可。不过,和约却不尽如人意。举个例,教皇英诺森十世就强烈反对,宣称和约一点约束力也没有。即使这样,和约所制定的宗教分立,在其后的三个世纪大致没有什么改变。虽然不是人人都享有宗教自由,但以当日的情况而言,宗教自由确已迈进了一大步!

和约给三十年战争画上句号,许多敌国也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欧洲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然而,战争并没有从世上消失,只是开战的原因不再是宗教分歧,而是关系到政治和商业因素。这不是说宗教在欧洲的交战国中失去了影响力,因为在两场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人的皮带扣上,就刻有一句人所熟知的口号:“神与我们同在”。在这两场残酷不仁的战争中,天主教徒与基督新教徒一再联手,对抗另一方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

事实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有带来恒久的和平。然而,顺服的人类不久就会经历真正的和平。耶和华上帝会通过他爱子耶稣基督的弥赛亚王国,为人带来恒久的和平。在王国统治下,全地人民都会归附唯一的正确宗教,精诚团结、无分彼此。人不会再因宗教或其他原因参与战争。届时,上帝的王国会统治全地,“和平持久不息”,这为人类带来多大的舒解!(以赛亚书9:6,7

[第21页的精选语句]

天主教徒与基督新教徒之间的冲突,最终演变成天主教徒联同基督新教徒跟其他天主教徒的战斗

[第22页的精选语句]

士兵冲上战场,投入战斗,不是喊叫“圣玛丽亚”,就是高呼“神与我们同在”

[第21页的图片]

枢机主教黎塞留

[第23页的图片]

绘于16世纪的一幅图画,描述路德、加尔文和教皇相互斗殴

[第20页的图片鸣谢]

From the book Spamers Illustrierte Weltgeschichte VI

[第23页的图片鸣谢]

宗教领袖相互斗殴:From the book Wider die Pfaffenherrschaft; 地图: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