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
(Asshur,Assyria)
1.閃的兒子之一,在創世記10:22和歷代志上1:17的記載中列於第二,是亞述人的祖先。以西結書27:23所提到的「亞述人」,可能是指亞述國,也可能是指國中的一個主要城市(即現今的謝爾蓋特堡)。
2.國家名,位於古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北端,也就是現今伊拉克的最北部。基本來說,亞述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小扎卜河所形成的三角區內,這兩條河大致構成亞述西面和南面的疆界,古亞美尼亞的山脈構成北面的疆界,扎格羅斯山脈和米底亞地構成東面的疆界。不過,這些疆界並非一成不變的。當巴比倫的勢力減弱時,亞述南面的疆界就擴展到小扎卜河以南;亞述政權衰落而巴比倫得勢時,亞述南面的疆界又回復原狀。亞述的其他疆界也常有變動,特別是底格里斯河那邊的疆界,因為亞述在早期就把勢力擴張到這條河的西面。當然,亞述帝國後來吞併了更多地區,版圖不斷擴大。(見上冊954頁地圖)
在歷史上,亞述和巴比倫向來關係密切。兩國位於同一塊土地上,毗鄰而居,沒有什麼天然屏障分隔兩國。不過,亞述一般以高地居多,地勢高低不平,與巴比倫相比氣候更為宜人。亞述人比巴比倫人更兇猛更好戰。浮雕中描繪的亞述人,特徵是體格強健、膚色黝黑、眉毛和鬍鬚濃密、鼻子又高又大。
亞述城位於底格里斯河西面,據說是亞述最早期的首都。尼尼微後來居上,成為亞述最顯赫的首都,而加拉、豪爾薩巴德有時也被亞述君王定為國都。一條通往地中海和小亞細亞的貿易路線沿著亞述北部伸展,再衍生出多條分別通往亞美尼亞和烏爾米耶湖區的路線。亞述發動的戰爭,大都是為了爭奪和保留對這些貿易路線的控制權。
窮兵黷武 亞述是個軍事強國,四出攻城略地。他們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充分顯示,這個民族多麼兇殘狠毒。(見上冊958頁圖片)亞述納西拔是一個好戰的君王,他描述自己怎樣懲處幾個反叛的城:
「我在他的城門前造了柱狀塔樓,我剝了所有叛逆首領的皮,用他們的皮覆蓋塔樓;我把其中一些人囚在塔樓裡,把另一些人釘在塔樓的柱上……我砍斷反叛的王室官員的四肢……俘虜中有許多被我燒死,有許多被我帶走。我砍下一些人的手或手指,割下一些人的鼻子、耳朵和手指(?),挖出很多人的眼睛。我用活人做一根柱子,用人頭
做另一根柱子,又在城周圍的木柱(樹幹)上懸掛他們的頭。我用火焚燒少男少女……我活捉了二十人,把他們囚在他宮殿的圍牆內……我把其餘的人[他們的戰士]趕到幼發拉底的沙漠,叫他們活活渴死。」(《亞述與巴比倫古文獻》,D.D.盧肯比爾,1926,第1卷,145,147,153,162頁)亞述的浮雕常常描繪俘虜被帶鉤的繩子串起來牽著走,他們的鼻子或嘴唇被繩子上的鉤刺穿,或者眼睛被槍矛挖出來。由此可見,虐待俘虜往往是亞述人的戰爭特色,他們以此為榮,毫無羞愧感,反而仔細地加以記錄。亞述刻意渲染自己的兇殘手段,這點讓他們在打仗時佔盡上風,因為他們所到之處,人人聞風喪膽,通常不敢頑抗。先知那鴻很適切地把亞述的首都尼尼微描述為「獅子的住處」和「殺人流血的城」。(鴻2:11,12;3:1)
亞述人信奉什麼宗教?
亞述的宗教大部分源於巴比倫的宗教。儘管亞述人把自己的主神阿舒爾看作至高無上的神,但他們仍然視巴比倫為首要的宗教中心。亞述王是阿舒爾的大祭司。A.H.萊亞德在亞述的一座宮殿廢墟中發現一枚印章(現存於大英博物館),上面的阿舒爾神像有三個頭。亞述宗教的一個顯著特色是信奉三合一神和五合一神。主要的三合一神由安努、彼勒、埃阿組成:安努代表天空,彼勒代表人鳥獸居住的區域,埃阿代表地上和地下的水域。次要的三合一神由月神辛、太陽神沙瑪什、風暴之神臨門組成。在這個組合中,臨門的位置常常被眾星之女王伊什塔爾所取代。(參看王下23:5,11)接著就是五合一神,分別代表五個行星。論到三合一神中的個別神祇,《昂格爾聖經詞典》(1965,102頁)指出:「人們有時向三合一神中的一個神祈求,所用的措辭看來是依次把每個神提升到超越其他神的至高地位。」亞述人的萬神廟還供奉了無數其他次要的神,其中有很多神被當作城鎮的守護神。聖經提到,西拿基立是在供奉他的神尼斯洛時被殺的。(賽37:37,38)
與崇拜這些神明有關的信仰是泛神論,也就是說,亞述人相信萬物和每種自然現象都由某個神靈司掌。但亞述人跟其他崇拜大自然的民族截然不同的一點是,他們認為真正體現宗教力量的方法是戰爭。(見上冊956頁圖片)提革拉比列色一世論到他的征戰,說:「我主阿舒爾激勵我繼續作戰。」亞述巴尼拔在他的編年史中說:「我奉護佑我的偉大之神我主阿舒爾、辛、沙瑪什之命,揮軍進入米尼,大獲全勝。」(《歷史記載——亞述與埃及的碑文》,倫敦,1875,第5卷,18頁;1877,第9卷,43頁)薩爾貢在作戰之前,經常祈求伊什塔爾神庇佑。眾神的象徵物在最前方率領軍隊行進,這些象徵物看來是用木頭或金屬做的,掛在杆上。亞述人非常重視預兆,他們通過觀察祭牲的肝、鳥類的飛翔、行星的位置作為兆頭。W.B.賴特所著的《古城》(1886,25頁)一書說:「亞述人以戰爭『為業』,祭司更是戰爭的始作俑者。好戰的亞述人非常虔信宗教,他們會先分給祭司一定數量的戰利品,然後才分給其他人。由於祭司的生活主要靠這些戰利品,他們自然大力鼓動戰爭。」
文化、學術、法律 亞述人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殿牆上有許多栩栩如生的浮雕,描繪戰爭的場面及和平的景象。宮殿門口屹立著牛身人面鷹翼的神獸巨像,用整塊石灰石雕刻而成,重達36噸。亞述人的圓筒印章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藝。(見考古學)他們用來製作金屬的鑄件表明,當時的冶金知識水平相當高。歷任君王建造水渠,發展灌溉系統,設立王家植物園和動物園,其中的植物、樹木、動物來自世界各地。證據顯示,亞述的宮殿通常有完善的排水系統,也有良好的衛生設施。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亞述的某些君王建造了大型圖書館,收藏了成千上萬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稜柱、圓柱,上面記錄了法律、歷史大事、宗教活動、商業事務。從亞述某個時期所制定的法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亞述人的殘酷不仁是一貫的品性。律法規定,某些罪行的刑罰是砍斷肢體。比如,婢女在公眾地方不可戴面紗,違者要
被砍下雙耳。已婚婦女得不到任何法律保障,從亞述的一條法律可以看出這點:「關於已婚婦女所受的處罰,除了泥板上列舉的之外,男人還可以鞭打妻子、拔掉她的頭髮、撕裂弄傷她的耳朵。這樣做不算犯罪。」(《巴比倫尼亞和亞述的生活》,H.W.F.薩斯,1965,152頁)聖經和世俗歷史 聖經第一次提到亞述,是在創世記2:14。摩西記述,在他的日子,希底結河(底格里斯河)「流在亞述東邊」,這條河原本是「從伊甸流出來」的河所分成的四條河流之一。(創2:10)
亞述地的名稱源自閃的兒子亞述。(創10:22)因此大洪水之後不久,最先住在這地的看來是閃族人。不過從早期開始,就有其他部族遷入這地,例如含的孫子寧錄來到亞述,「建造尼尼微、利荷博伊珥、加拉,以及尼尼微和加拉之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座大城」。(創10:11,12;另見彌5:6)雖然創世記第10章已提到人們各有自己的語言(創10:5,20,31),但聖經沒有說明,建造尼尼微城一事是否發生在建造巴別塔和語言變亂之後(創11:1-9)。無論如何,聖經表明,亞述首都尼尼微是在巴比倫治下建造的,這跟世俗歷史的記載一致。後來,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所衍生出來的部族不斷遷徙,直到亞述。(創25:18)
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900年之間(提革拉比列色一世的統治之後),亞述有一段時期衰落了。有學者認為,這有利於大衛治下(公元前1077-前1038)的以色列國擴大疆界,而國力在所羅門治下(公元前1037-前998)進一步增強。當然,以色列的國土順利向外擴展,主要是由於上帝的幫助,而不是因為亞述積弱不振。(撒下8,10章;王上4:21-24)
亞述納西拔二世、撒縵以色三世 正如上文提到,亞述納西拔二世兇殘成性,發動血腥的戰爭。他在位期間,亞述的侵略矛頭逐步逼向以色列。亞述的銘文顯示,亞述納西拔渡過幼發拉底河,撒縵以色1)
侵佔敘利亞北部,強迫腓尼基各城進貢。他的繼位人撒縵以色三世,是第一個記述自己跟北方以色列國正面交鋒的亞述王。亞述的記錄說,撒縵以色向奧龍特斯河的甲加進軍,並聲稱在那裡跟諸王的聯軍交戰。戰局未如理想。撒縵以色在尼姆魯德的黑方尖碑上,記載了耶戶(約公元前904-前877)向他進貢的事,碑上一幅浮雕所描繪的,可能是耶戶的使者把貢品送給亞述王的情形。(見阿達德-尼拉里三世及其繼位人 沙姆希-阿達德五世接續撒縵以色三世作王,然後是阿達德-尼拉里三世。亞述銘文記述,阿達德-尼拉里攻打大馬士革,並接受撒馬利亞的約阿施王的貢物。可能在公元前9世紀中葉的某個時候(約公元前844),先知約拿奉派前往亞述首都尼尼微傳道。他宣告尼尼微快要被毀滅,結果全城上下,包括尼尼微王在內,都衷誠悔改。(拿3:2-6)當時的亞述王可能是阿達德-尼拉里三世,但這點還不能確定。
歷史記載顯示,阿達德-尼拉里三世之後的君王,包括撒縵以色四世、亞述丹三世、亞述-尼拉里五世,都是阿達德-尼拉里三世的兒子。在他們統治期間,亞述的侵略行動相對較少。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 聖經指名提到的第一個亞述王是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王下15:29;16:7,10),列王紀下15:19又稱他為「普勒」。在歷代志上5:26,這兩個名字一同出現,因此以往有些人以為這裡指的是兩個不同的君王。不過,根據《巴比倫帝系表》和《亞述帝系表》,這兩個名字指的是同一個人。有些人認為,這個君王本來叫普勒,登上王位後改名叫提革拉比列色。(見普勒1)
以色列王米拿現(約公元前790-前781)在位期間,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入侵北方的以色列國。米拿現送給他三萬四千公斤銀子(一千他連得;相當於660萬6000美元),於是亞述人撤軍。(王下15:19,20)後來,以色列王比加(約公元前778-前759)跟敘利亞王利迅聯合攻打猶大王亞哈斯(公元前761-前746)。儘管以賽亞預告,敘利亞和以色列的威脅必被亞述王消除(賽7:1-9,16,17;8:3,4),但亞哈斯還是不智地賄賂提革拉比列色,請他攻打敘利亞和以色列聯軍,好解除猶大所受的威脅。亞述王答應了亞哈斯的請求,就去攻取以色列國北部的一些城,以及基列、加利利、拿弗他利等地區。提革拉比列色在統治初期已實施移民政策,就是把被征服地區的居民遷徙到別處,防止他們日後起來叛亂。他攻佔以色列各地後,就把一些以色列人擄到別處。(代上5:6,26)猶大國當時也臣服於亞述。大馬士革被亞述人攻佔後,猶大王亞哈斯前往這城,顯然是去朝拜提革拉比列色。(王下15:29;16:5-10,18;代下28:16,20,21,另見賽7:17-20)
撒縵以色五世 撒縵以色五世接續提革拉比列色三世作王。何細亞(約公元前758-前740)篡奪了以色列國的王位,起初他臣服於亞述,向亞述進貢。後來,他跟埃及合謀,試圖擺脫亞述人的軛。撒縵以色隨即揮軍攻打撒馬利亞,圍城三年,最終攻陷撒馬利亞(公元前740),把以色列人擄去。(王下17:1-6;18:9-11;何7:11;8:7-10)大部分參考書都說,撒縵以色還沒攻下撒馬利亞就死了,城最終陷落時,在位的亞述王是薩爾貢二世。(關於這個說法是否屬實,見薩爾貢;撒縵以色2)
薩爾貢二世 薩爾貢的記載提到,有2萬7290個以色列人被擄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和米底亞各地。他也記述在非利士的軍事行動,說他攻取了迦特、亞實突、阿斯杜迪穆。在這次戰役期間,上帝吩咐以賽亞先知告誡猶大人,不要仰賴埃及或埃塞俄比亞,這兩個國家無法保護他們不受亞述侵略。(賽20:1-6)可能在薩爾貢統治期間,巴比倫和敘利亞的居民首次被遷到撒馬利亞,後來亞述王把一個被擄走的以色列祭司送回去,好教導這些新移民「崇拜當地的神」。(王下17:24-28;見撒馬利亞2;撒馬利亞人)
西拿基立 西拿基立是薩爾貢二世的兒子,於希西家在位第十四年(公元前732)攻打猶大國。(王下18:13;賽36:1)由於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行事不智,猶大國被迫臣服於亞述;但希西家反抗 亞述王,不肯事奉他。(王下18:7)西拿基立於是橫掃猶大地,據稱攻取了46座城。(參看賽36:1,2)隨後他在拉吉安營,向希西家索取金子一千公斤(三十他連得;約1156萬美元)和銀子一萬公斤(三百他連得;約198萬2000美元)。(王下18:14-16;代下32:1;另見賽8:5-8)儘管希西家支付了這筆巨款,西拿基立還是派人前往耶路撒冷,命令全城的人無條件投降。(王下18:17-19:34;代下32:2-20)結果,耶和華派天使到亞述軍營,一夜之間就消滅了18萬5000人,迫使狂妄自大的西拿基立撤退,返回尼尼微。(王下19:35,36)後來,他在尼尼微被自己的兩個兒子刺殺,另一個兒子以撒哈頓繼承王位。(王下19:37;代下32:21,22;賽37:36-38)西拿基立和以撒哈頓的稜柱上都記載了這些事,只是沒有提到亞述軍隊被消滅一事。(見上冊957頁圖片)
以撒哈頓 猶大王瑪拿西在位期間(公元前716-前662),耶和華容許亞述軍隊的將領把瑪拿西擄到巴比倫(當時受亞述統治)。(代下33:11)有些人認為,這事可能發生在以撒哈頓戰勝埃及的時候。無論如何,亞述銘文上提到猶大王瑪拿西是其中一個向以撒哈頓進貢的君王。瑪拿西後來返回耶路撒冷,恢復王位。(代下33:10-13)以斯拉記4:2看來表明,亞述把不同民族的人遷入北方以色列國,把以色列人遷到別處,這做法一直延續到以撒哈頓的日子,由此可解釋以賽亞書7:8所預告的「六十五年」是什麼意思。(見亞哈斯1;以撒哈頓)
亞述巴尼拔 以撒哈頓生前指定兒子亞述巴尼拔為亞述的王儲,另一個兒子沙馬什·舒姆烏金為巴比倫的王儲。沙馬什·舒姆烏金後來反叛兄弟,亞述巴尼拔就出兵平息叛亂,並洗劫了巴比倫城。
在亞述巴尼拔治下,亞述帝國的版圖擴張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他平定了埃及的一場叛亂,洗劫了底比斯城(挪阿蒙)。這樣,亞述帝國的領土包括埃蘭地區、米底亞的部分地區以至北面的亞拉臘,西面的疆界擴展到小亞細亞的西利西亞,再穿過敘利亞和以色列(但不包括耶路撒冷),下到埃及、阿拉伯、巴比倫尼亞。亞述巴尼拔看來就是以斯拉記4:10所提到的「偉大尊貴的亞斯那巴」。(見亞斯那巴)
帝國滅亡 《巴比倫編年史》(大英博物館21901)記述,巴比倫王那波帕拉薩爾在位第十四年(公元前632),他和米底亞人基亞克薩里斯的聯軍圍攻亞述首都尼尼微,把城攻陷:「[他們把]城變成廢墟和(垃圾)堆。」(《古代近東文獻》,J.B.普里查德編,1974,305頁;方括號及圓括號錄自原文)強盛的亞述帝國就此黯然下台。(賽10:12,24-26;23:13;30:30-33;31:8,9;鴻3:1-19;番2:13)
據這部編年史記載,那波帕拉薩爾在位第十四年(公元前632),亞述烏巴立特二世定都哈蘭,企圖延續亞述的統治。又說,那波帕拉薩爾在位第十七年(公元前629),「在度祖月,亞述烏巴立特二世(和)[前來幫助他的]一支埃[及]大[軍]渡過(幼發拉底)河,[步步進逼]去攻打哈蘭」。(《古代近東文獻》,305頁;列王紀下23:29一致,經文記述法老尼哥的一次軍事行動,並導致猶大王約西亞陣亡(約公元前629)。這節經文說,「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幼發拉底河去見亞述王」,顯然是去幫助他。尼哥去見的「亞述王」很可能是亞述烏巴立特二世。他們攻打哈蘭,結果以失敗告終。亞述帝國已經走到盡頭。
方括號及圓括號錄自原文)其實,當時亞述烏巴立特已被逐出哈蘭,他只是試圖奪回這城而已。這個記載跟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公元前515年落成)時,「亞述王」這個頭銜用來稱呼當時統治亞述地的波斯王(大流士·希斯塔斯皮斯)。(拉6:22)
預言中的亞述 公元前1473年左右,巴蘭在預言中提到亞述。(民24:24)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彌迦、那鴻、西番雅、撒迦利亞都在預言中多次提到亞述;何西阿的預言反覆提醒以色列人,亞述必毀滅北方的以色列國。叛道的以色列和猶大信靠異教國家,時而投靠埃及,時而投靠亞述,像「隻愚蠢無知的鴿子,毫無心思」,因此常遭先知們的譴責。(耶2:18,36;哀5:6;結16:26,28;23:5-12;何7:11)先知們很生動地描述叛道的行徑所導致的可悲後果。(結23:22-27)不過先知們也預告,亞述人必蒙羞,被擄的以色列人必返回故土。(賽11:11-16;14:25;耶50:17,18;結32:22;亞10:10,11)最後,聖經甚至預告,將來亞述和埃及必建立友好關係,他們也要跟以色列聯合,都蒙上帝悅納,一同「使大地得福」。(賽1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