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埃及人
(Egypt,Egyptian)
關於埃及和埃及人,聖經提到過七百多次。在《希伯來語經卷》,埃及一般叫做「米連」(Mits·raʹyim米茨拉因)。(參看創50:11)這個希伯來名字看來表示,含的兒子米連的子孫是埃及的主要部族,享有領導地位。(創10:6)甚至在今天,阿拉伯人仍然把埃及叫做Misr。詩篇的一些經文稱埃及為「含地」。(詩105:23,27;106:21,22)
疆界和地形(見上冊531頁地圖) 從古至今,尼羅河都是埃及人賴以為生的河流。河谷像一條狹長的綠帶,穿過非洲東北部炎熱的沙漠地帶。「下埃及」包括寬闊的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在這裡分散成很多條汊流,然後注入地中海,以往至少有五條汊流,現今只剩兩條。從河水分散之處(現今的開羅地區)到海岸約有160公里(100英里)。開羅北面不遠處是赫利奧波利斯(聖經裡叫安城)的遺址,開羅南面幾公里之外是孟斐斯(聖經裡叫挪弗)。(創46:20;耶46:19;何9:6)孟斐斯以南是「上埃及」地區,沿河谷往上走,直到位於阿斯旺(古代的色弗尼)的尼羅河第一瀑布,大約有960公里(600英里)。不過很多學者認為,這個地區的北部應該叫「中埃及」才合理。在整個地區(包括中埃及和上埃及),平坦的尼羅河河谷的寬度很少超過20公里(12英里),河谷兩邊是懸崖(有的是石灰岩,有的是沙岩),而懸崖就成為沙漠的邊界。
從尼羅河第一瀑布再往南,就是古埃塞俄比亞。因此聖經說埃及地「從密多[看來是埃及東北部的一個地方]到色弗尼,直到埃塞俄比亞疆界」。結29:10)雖然希伯來語「米茨拉因」通常用來指整個埃及地,但很多學者認為這個名稱有時也指下埃及或者中埃及,而上埃及叫做「巴特羅」。以賽亞書11:11提到「埃及[米連]、巴特羅、古實」,亞述王以撒哈頓在一篇銘文裡列出的地名與此類似,他說帝國的版圖包括「穆蘇爾、巴杜爾斯、庫蘇」。(《古代近東文獻》,J.普里查德編,1974,290頁)
(埃及的北面是地中海,南面是尼羅河第一瀑布、努比亞-埃塞俄比亞,西面毗鄰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東面靠近紅海沙漠。因此,埃及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受外界影響,也不易受外敵侵擾。不過,東北邊的西奈地峽是通往亞洲的橋梁(撒上15:7;27:8),通過這個陸上橋梁,商隊(創37:25)、移民以至敵軍得以進入埃及。「埃及溪谷」(一般認為是西奈半島的阿里什乾河)顯然是埃及東北部領土的盡頭(王下24:7),從這裡往北就是迦南地(書15:4)。尼羅河西面的沙漠上至少有五個綠洲屬於埃及國土。法尤姆綠洲面積很大,位於古孟斐斯西南約72公里(45英里),一條水道把尼羅河的水引到這個綠洲。
尼羅河是埃及的經濟命脈 今天,尼羅河河谷兩邊的沙漠地區植物稀少,幾乎寸草不生,動物難以生存。不過證據顯示,古時候這一帶的溪谷有很多野生動物,埃及人經常在此狩獵。近代的雨量明顯減少,今天更幾乎接近零(開羅的年降雨量可能只有5厘米[2英寸])。因此,尼羅河是埃及人生活的希望,民眾依傍著尼羅河繁衍生息。
尼羅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山脈及鄰近地區。季節性的大雨足以使尼羅河上漲,每年7月到9月,河水都漫過兩岸。(參看摩8:8;9:5)溢出的河水不單注滿灌溉用的溝渠和水池,還帶來養分豐富的泥沙,令兩岸的土壤更肥沃。由於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極其富饒,聖經也說,羅得所看到的所多瑪和蛾摩拉一帶水源充足,就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創13:10)不過,漫過兩岸的水量年年不同,水量不足時,農作物就會失收,導致饑荒。(創41:29-31)如果尼羅河的水完全漫不過兩岸,埃及地就會遭受最嚴重的旱災,變成一片貧瘠的荒地。(賽19:5-7;結29:10-12)
作物 埃及的農作物很豐富,主要有大麥、小麥、粗麥(小麥的一種)、麻(製成上等細麻出口到很多地方)。(出9:31,32;箴7:16)當地也有葡萄園、棗椰樹、石榴樹、無花果樹。菜園裡種植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包括黃瓜、西瓜、韭蔥、洋蔥、大蒜等。(創40:9-11;民11:5;20:5)有些學者認為,聖經所說的「用腳……灌溉」(申11:10)是指用腳踩水車,也有可能是指用腳開關灌溉用的水閘。
當鄰近地區發生饑荒時,人們通常下到富饒的埃及。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初葉,亞伯拉罕就曾因饑荒下埃及去。(創12:10)埃及漸漸成為地中海一帶很多地區的糧倉。公元1世紀,使徒保羅就是在米拉港口登上從埃及亞歷山大來的運糧船,經米拉前往意大利。(徒27:5,6,38)
埃及的另一種重要出口產品是紙莎草。紙莎草是製造書寫用紙的材料,尼羅河三角洲的沼澤區盛產這種草(出2:3;另見伯8:11)。由於沒有森林,埃及不得不從腓尼基進口木材,特別是從泰爾港進口雪松,而價值不菲的埃及彩色細麻在泰爾也非常搶手。(結27:7)尼羅河河谷兩邊的山岡有大量的花崗岩和較軟的石灰岩,是建造廟宇和紀念碑的材料。民房以至宮殿都用泥磚(常見的建築材料)建造。埃及人在紅海沿岸(以及西奈半島)的山岡上開採礦石,提煉金和銅;用銅打造的青銅器也出口到別處。(創13:1,2;詩68:31)
畜牧業是埃及經濟的重要支柱。亞伯拉罕留在埃及期間,得到很多牛羊,以及驢、駱駝一類的役畜。(創12:16;出9:3)在約瑟管理埃及期間(公元前1737-前1657),聖經提到當地有馬;一般認為,馬是從亞洲引進埃及的。(創47:17;50:9)埃及的馬匹,最初可能是通過貿易買來的,也可能是襲擊東北邊地區時奪來的。到所羅門時代,埃及的馬匹數量已相當多,而且價格高昂,成為世界貿易市場的重要商品(連同埃及的戰車)。(王上10:28,29)
賽19:8),河馬和鱷魚也很常見。(參看結29:2-5所用的比喻)在沙漠地區出沒的動物,有狼、胡狼、鬣狗、獅子,以及不同種類的蛇和爬行動物。
埃及地有許多吃腐肉的鳥,例如鳶、雕、隼、鷙鳥、禿鷹等,也有各種水鳥,包括鶴、朱鷺。尼羅河的漁產十分豐富(人民 埃及人屬含族,顯然以含的兒子米連的後代為主。(創10:6)人類從巴別分散到全地後(創11:8,9),米連的很多子孫,如路德人、亞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杜希人、帕特魯斯人,可能遷移到北非。(創10:6,13,14)正如前文所述,巴特羅人(帕特魯斯人的單數形式)在上埃及安頓下來,而一些證據表明,拿弗杜希人住在埃及的三角洲。
埃及的歷史顯示,這個國家的人口是由多個不同部族構成的。埃及從起初就劃分成許多區(後來稱為省),到國家統一並由一王專政後,這些行政區繼續保留,成為政府架構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些區一直存留到帝國的終結。一般認為,古埃及共有42個省,20個在下埃及,22個在上埃及。在埃及歷史中,上下埃及自始至終都有很大的差異,除了可能因地理環境不同之外,也可能因兩地的部族祖先不同。每當中央政權把持不了朝政,埃及就會分裂成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大陣營,甚至進而分裂成由不同省構成的許多小國。
從古代的圖畫和木乃伊可以看出,早期埃及人的身材一般都矮小瘦削,有的膚色較淺,有的膚色較深。古代的圖畫和雕像也顯示,埃及人的體型和膚色不盡相同。
語言 現代學者通常把埃及人的語言歸入「閃-含語系」。埃及語基本上屬於含語族,但據稱其語法跟閃語族有很多相似之處,詞彙也有些類似。儘管埃及語看來跟閃語族有些關係,但學者們認為,「埃及語跟所有閃語族之間的差異遠遠超過不同閃語族之間的差異。除非人們發現埃及語跟非洲其他語言有更緊密的聯繫,否則埃及語一定被排除在閃語族之外」。(《埃及語法》,A.加德納著,倫敦,1957,3頁)約瑟為了不讓哥哥們認出他,就通過埃及傳譯員跟他們說話。(創42:23)
無論如何,要確定埃及人最早所用的語言文字形式是極其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埃及語的書寫體系。埃及的古代銘文使用象形圖案(表示動物、鳥類、植物以及其他東西的符號)和某些幾何圖形,希臘人稱這種書寫體為象形文字。雖然某些符號之後被用來表示音節,但這些符號只是象形文字的補充,從未取代象形文字。此外,這些音節的準確發音現今已不得而知。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中葉,某些楔形文字作品提到埃及,這些作品對了解埃及語稍有幫助。大約在公元6世紀,有些埃及名稱和詞語被轉譯成希臘語,約莫一個世紀之後,又被轉譯成阿拉米語。這種轉譯也有助於了解埃及語的拼寫法。可是,對古埃及語音體系的了解,主要還是根據科普特語,即公元3世紀以後的埃及人所說的語言。因此,古埃及語(尤其是以色列人寄居埃及之前的日子)的最早形式和結構到底是怎樣的,人們只能作粗略的估計。例子見挪城,挪阿蒙。
此外,今天人們對於非洲的其他古含語族所知甚少,因此很難確定埃及語跟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至今還沒發現任何銘文是在公元1世紀前用埃及語以外的非洲語寫的。這些事實表明,聖經中關於上帝混亂人類語言的記載多麼真實,顯然早期埃及人(含的兒子米連的後代)所說的語言跟閃語族已截然不同。
象形文字特別用於紀念碑的銘文和壁畫,當中的象形符號都很細緻。雖然象形文字沿用到公元1世紀初(特別用於書寫宗教文獻),但一種簡化的草書體已由僧侶發展出來,並且是用墨水寫在皮革和紙莎草紙上的。這種書體叫做簡化象形文字,後來,特別是所謂「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7-前6世紀)以後,又發展成更簡單的通俗體。直到羅塞塔石碑於1799年出土後,人們才能解讀古埃及的文字。這塊石碑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碑上的銘文包括一篇頌揚托勒密五世(伊皮法尼)的法令,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96年。銘文用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臘語寫成,因此,碑上的希臘語成了一把破解古埃及語的鑰匙。宗教 埃及人篤信宗教,崇奉許多神。每一座城或鎮都各自供奉一個神,這些神被冠以「城主」的頭銜。在圖特摩斯三世的墳墓裡,人們發現了一份名單,上面列出大約740個神的名字。(出12:12)據說這些神通常娶一個女神為妻,女神又給他生一個兒子,「構成一個三合一神,父神不一定是主神,有時女神才是某地的主神,父神不過是她的配偶而已」。(《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1968,10頁)每個廟宇都供奉一個主神,而廟宇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祭司在廟中崇奉這位主神。每天早晨祭司要唱歌喚醒他,為他沐浴穿衣,給他「餵食」,並提供其他服務。(比較詩121:3,4;賽40:28)法老被視作瑞神的兒子,因此是個活神,侍候法老的祭司看來擔任法老的代表。摩西、亞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去見法老的。他們向法老宣布真神的命令,必定需要極大的勇氣;也說明了法老為何那麼輕蔑地反問:「耶和華是誰?為什麼我要聽從他的話」。(出5:2)
儘管在埃及發掘出巨量的古物,包括廟宇、雕像、書籍和宗教圖畫,但對於埃及人的真正信仰,人們所知的卻相對較少。宗教文獻所提供的資料斷斷續續、殘缺不全,遺漏的資料大體上跟記錄下來的一樣多,遺漏的甚至更多。至於埃及人供奉什麼神、宗教習俗是怎樣的,人們大都只能憑推測,或參看希羅多德、普盧塔克等希臘作家留下的資料。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埃及人的信仰很不一致,原因是埃及各地向來存在許多差異,結果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往往相互矛盾,混亂不堪。例如,瑞神有75個不同的名字和形象。在數以百計的神祇中,真正能在全埃及都受供奉的神相當少。最著名的是俄賽里斯(父神)、伊希斯(母神)、何露斯(兒神)所組成的三合一神。此外,還有以太陽神瑞為首的「宇宙」諸神,包括月神、天空神、空氣神、大地神、尼羅河神等等。在底比斯(聖經中的挪城),最著名的神是阿蒙神,後來叫做阿蒙-瑞,被冠以「眾神之王」的頭銜。(耶46:25)節慶期間(耶46:17),各城的人抬著諸神的像在城中街道上遊行。例如,祭司抬著瑞神的像遊行時,人們一定到場,並期望因此得到獎賞。埃及人認為,他們到場觀看遊行就算盡了宗教義務,因此期望瑞神盡義務滿足人們所求,繼續賜福給他們。他們只向瑞神求財求富,從不求任何屬靈的事。埃及和巴比倫的主要神祇有很多相似之處。證據顯示,埃及的宗教源自巴比倫,是巴比倫宗教的延續。(見男女神祇)
埃及人的多神崇拜對他們沒有任何益處,也絲毫無法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正如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59,第8卷,53頁)指出:「自古至今都有一些人以為,埃及人擁有許多神奇的奧祕,當中蘊藏著玄妙深刻的真理。當然,他們確實擁有許多奧祕,就像阿散蒂人或伊博人[非洲部落]一樣。但認為這些奧祕蘊藏真理,以及奧祕背後有某種玄祕的『信仰』,卻是錯誤的。」事實上,已有創41:8)埃及人用魔法來預防疾病;國內盛行通靈術,「靈媒」「占卜的」「念咒的人」都很多。(賽19:3)人們佩戴護身符、「幸運」符咒,又把咒語寫在紙莎草紙上,繫在脖子上。(參看申18:10,11)摩西和亞倫憑上帝所賜的力量施行神跡,法老宮廷的魔法祭司和巫師也顯示能力,用法術照著做,但很快就不得不認輸。(出7:11,22;8:7,18,19)
的證據顯示,魔法和迷信是埃及宗教的基本要素。(崇拜動物 埃及人受迷信影響,竟然崇拜比人類低等的動物。(比較羅1:22,23)很多著名的神祇常常被描繪成人身獸頭或人身鳥頭。例如,何露斯神有鷹的頭,透特神有䴉或猿猴的頭。有些神祇被認為實際化身成動物,例如阿匹斯公牛。活的阿匹斯公牛被視為俄賽里斯神的化身,供養在廟宇裡,死後風光大葬。埃及人還相信,有些動物跟某些神祇有關,因此是神聖的,例如貓、狒狒、鱷魚、胡狼和各類飛鳥。基於這種信仰,他們把這類動物的屍體製成木乃伊,數目成千上萬,並埋葬在特別的墓地裡。
為什麼摩西堅稱以色列人獻祭牲是埃及人厭惡的事?
埃及各地尊崇許多不同的動物,無疑由於這個緣故,摩西堅持以色列人必須到曠野獻祭。他對法老說:「如果我們在埃及人眼前獻祭牲,做他們厭惡的事,他們不是要拿石頭打死我們嗎?」(出8:26,27)以色列人後來所獻的祭牲,看來大多都會令埃及人反感。(埃及有些傳說描述,太陽神瑞是天牛所生的牛犢。)另一方面,正如條目男女神祇的資料所述,耶和華在埃及降下十場災殃,從而對「埃及的一切神祇」執行判決,既令這些神明大大蒙羞,也令自己的名在埃及全地受到顯揚。(出12:12)
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兩個多世紀,看來無法完全不受埃及人的錯誤崇拜所影響。(書24:14)無疑多半因為這樣,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沒多久就表現出錯誤的態度。儘管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拋棄「埃及那些如糞的偶像」,他們卻沒有聽從。(結20:7,8;23:3,4,8)他們在曠野造了個金牛犢像,顯示他們當中看來有些人仿效埃及人崇拜動物。(出32:1-8;徒7:39-41)以色列人進應許之地以前,耶和華再次明確地提醒他們,不可藉任何動物的形象或「天上的萬象」來崇拜他。(申4:15-20)然而,多個世紀以後,崇拜動物的惡行死灰復燃。耶羅波安從埃及回來後,在北方的以色列國作王,隨即造了兩個金牛犢像來供人崇拜。(王上12:2,28,29)值得注意的是,摩西受上帝啟示寫聖經,他所寫的內容絲毫不受埃及人崇拜偶像和迷信的觀念所影響。
缺乏屬靈特質和道德操守 有些學者認為,埃及某些宗教文獻中出現的任何跟罪有關的觀念,都是後期受閃米特人影響而產生的。說到底,埃及人通常都不承認自己有罪。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59,第8卷,56頁)指出:「[埃及人]供述罪狀時,不是說『我有罪』,而是說『我沒有罪』。他不承認自己犯了罪,而衡量是否有罪的責任就落在法官身上。據一份關於喪葬的紙莎草紙文獻說,法官總是作出對罪犯有利的判決,或至少作出人們所希望並預期的判決。」(比較詩51:1-5)古埃及的宗教看來著重於儀式和咒語,通過這些儀式和 咒語,人們祈求諸神中的一個或多個為他們達成心願。
有人聲稱,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和四世(阿肯那頓)在位期間,埃及人信奉某種形式的一神教,幾乎只崇拜太陽神阿吞。然而,埃及人並不是真的只崇拜一神,法老仍被當作神來崇拜。即使在這段時期,埃及的宗教文獻中也沒有反映出任何道德倫理的觀念。為太陽神阿吞而寫的讚美詩只稱頌他發出熱力維持眾生的生命,沒有任何讚美詩提到他的屬靈特質或道德操守。由此可見,認為摩西受埃及人影響才倡導一神崇拜,這種看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相信靈魂不死 埃及宗教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很著重怎樣處理死者的屍體,以求令經歷死亡「轉變」的人仍然幸福快樂。埃及人普遍相信靈魂轉世或輪迴的觀念。他們相信靈魂不死,但又認為死者的遺體也需要妥善保存,好讓他的靈魂可以不時回來跟身體結合。由於這種信仰,埃及人用香料保存屍體製成木乃伊,而放置木乃伊的墳墓則被視作死者的「家」。金字塔是王室成員死後的巨大居所。日常用品和奢侈品,包括珠寶、衣服、家具、食物,都儲藏在墳墓裡,供死者日後使用。咒語和護身符(比如《死者之書》)也放在墳墓裡,以保護死者不受邪靈傷害。(見上冊533頁圖片)然而,這些咒語甚至連盜墓的人也防範不了,無法保護死者不受侵擾。最終,幾乎每座大型墳墓都被盜墓者洗劫。
雅各和約瑟的遺體誠然也是用香料保存的,但雅各的遺體被這樣保存,無疑是為了讓以色列人能夠在日後把他的遺體運送回應許之地埋葬,這反而顯示出以色列人對上帝應許的信心。約瑟的遺體被這樣保存,則可能是埃及人的主意,以示他們對約瑟的尊重和愛戴。(創47:29-31;50:2-14,24-26)
埃及人的生活和文化習俗 長時間以來,學者們都認為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人類很多早期發明與進步的源頭。然而,近年來累積的許多證據令他們看出,美索不達米亞才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他們認為,埃及人的某些建築方法、輪子的使用,也許還有象形文字的基本書寫原理,特別是埃及宗教的基本特徵,全都源自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說法跟聖經關於
大洪水後,人類從一處分散到各地的記載是一致的。建築 埃及最著名的建築物,是「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齊奧普斯)、海夫拉、門卡烏拉在吉薩建造的金字塔。其中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底部佔地約5.3公頃(13英畝),頂高達137米左右(450英尺;相當於現代四十層高的大廈)。據估算,這座金字塔共用了230萬塊石頭,平均每塊重2.3噸。石頭經過精心切割,大小適中,石縫間的空隙只在幾毫米之間。埃及人也建造了很多巨型廟宇,位於底比斯(聖經中的挪城;耶46:25;結30:14-16)的凱爾奈克,是史上最大的圓柱型建築。
割禮 埃及人從遠古時期就有這種習俗。聖經把他們跟一些行割禮的民族列在一起。(耶9:25,26)
教育 學校由僧侶興辦和管理,看來只有書吏才能接受教育。王室書吏不僅精通書寫埃及語,還熟識阿拉米語楔形文字。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中葉,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附庸國王已常常用阿拉米語跟埃及政府通信。埃及人的數學水平很高,從上文提到的他們在建築方面的驚人成就可見一斑。他們顯然也了解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原理。值得留意的是,摩西「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徒7:22)雖然埃及有許多虛假無用的智慧,但也不乏一些具實用價值的知識。
政權與立法 法老集所有權力於一身,是被神化了的君王。他通過大臣和各封地的領袖施行統治。當王權衰弱不振時,各封地的領袖就會跟法老分庭抗禮。這些領袖也許被治下的人民奉為君主,因此聖經說埃及在某些時候有「眾王」施行統治。(王下7:6;耶46:25)埃及人征服南方的努比亞-埃塞俄比亞後,派總督管理那個地區,稱總督為「古實王子」。證據顯示,腓尼基也有一個埃及總督。
至今還沒發現古埃及的任何成文法律。即使有,顯然也不過是法老所頒布的諭旨。例如,法老曾下令要以色列人服苦役,和泥製磚;又下令要淹死以色列的所有新生男嬰。(出1:8-22;5:6-18;另見創41:44)田主要為田裡的所有出產納稅,這種做法看來始於約瑟的日子,約瑟令埃及的土地都成為法老的財產,只有祭司的土地例外。(創47:20-26)埃及人不僅要把出產或牲畜的一部分拿來納稅,還要為國家的建設服勞役,也要服兵役。對罪犯的刑罰包括割鼻子、放逐到礦山做苦工、被棍毆打、監禁和處死,處死的方式通常是砍頭。(創39:20;40:1-3,16-22)
婚姻 埃及人可以多妻,也可以跟兄弟姐妹結婚。直到公元2世紀,埃及一些地方仍有兄弟姐妹通婚的習俗。有些法老娶了自己的姐妹做妻子,看來是因為覺得其他女人都不夠神聖,不配嫁給法老這樣一個「活神」。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上帝賜給他們律法,禁止近親通婚。律法申明:「埃及地……的人所做的事,你們不可做。……迦南地……的人所做的事,你們也不可做」。(利18:3,6-16)
醫學 古埃及人的醫學知識備受讚譽,認為很先進、很科學。無可否認,埃及人知曉一些解剖知識,也會做一些簡單的外科手術,並加以分類記錄,但證據顯示他們對許多事都一無所知。例如,埃及的一份紙莎草文獻提及,心臟是通過血管連接身體各部分的;但同一份文獻又說,血管輸送的不是血液,而是水、空氣、精液、黏液。埃及人就身體各部位的功能所作的分析,也基本上是錯誤的,他們的醫學文獻中充滿魔法和迷信思想,內容多半是魔法咒語。藥方中雖有能治病的藥草和植物,但也包括尿、老鼠血、蒼蠅屎等污穢之物,這些東西連同咒語一併「用來替人驅魔,實在令人噁心」。(《人類歷史》,J.霍克斯和伍萊爵士合著,1963,第1卷,695頁)這種無知也許是導致「埃及的各種惡疾」的成因之一,這些惡疾可能包括痢疾、天花、眼炎、象皮病、腺鼠疫等。以色列人只要忠於耶和華,服從他,就能受到保護,不致染上這些疾病。(申7:15;另見申28:27,58-60;摩4:10)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上帝給他們頒下許多衛生條例。跟埃及文獻記述的許多醫術相比,這些衛生條例顯出多麼高超的智慧。(利11:32-40;見疾病和治療)
賽19:1,9,10)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中葉,埃及就已成為玻璃製造中心了。(參看伯28:17)
工業 埃及常見的行業有:紡織、陶器、珠寶、金屬加工、製作宗教符咒,以及許多手工藝。(交通 埃及的運輸全賴尼羅河。從北邊吹來的強風有助於船隻駛往上游,從南邊來的船隻則順水駛往下游。除了尼羅河這條「大路」,境內還有運河和幾條道路,有的道路上到迦南地。
通過商隊和穿梭於紅海的船隻,埃及得以跟非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埃及的大船載貨載人,前往地中海東部的很多港口。
服裝 埃及人的裝束很簡單。早期的埃及,男人通常只用一種類似纏腰布的衣服遮掩下身,前面打摺。後來,只有地位低微的人才裸露上身。女人穿的是寬肩吊帶的緊身長裙,通常用細麻製成。埃及人習慣赤腳走路,這個習慣可能導致某些流行病。
埃及的圖畫顯示,男人都剪短髮或剃頭,臉也刮得很乾淨。(創41:14)女人普遍使用化妝品。
住房 埃及的房屋多種多樣,差別也很大。窮人住在簡陋的棚屋裡,富人則住在寬敞的豪宅,房子周圍有花園、果園和池塘。波提乏是法老的臣子,他所住的房子必定很華麗。(創39:1,4-6)大房子一般都圍著露天庭院建造。(參看出8:3,13)人們通常在庭院裡揉麵和煮飯。家具 從簡單的凳子到精美的椅子和臥榻不等。食物 則看來多數是魚、蔬菜、大麥餅(魚又多又便宜;民11:5),日常飲料是麥酒。家境好的人可以買各種肉類吃。(出16:3)
軍備 埃及軍隊使用當時常見的武器:弓箭、槍矛、斧頭、短劍、狼牙棒。馬拉戰車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早期的埃及士兵很少穿戴盔甲,但後來就開始使用盔甲,頭盔通常插上羽毛。耶利米在預言中曾詳細描述公元前7世紀埃及軍隊的裝備。(耶46:2-4)埃及的士兵看來多數是從本國人民中徵召的,到後期也常常雇用其他國家的軍隊。(耶46:7-9)
歷史 關於埃及歷史尤其是早期歷史,世俗史料都莫衷一是。(見年代學條下的「埃及的年代計算」)
亞伯拉罕前往埃及 大洪水(公元前2370-前2369)之後,人們開始從巴別分散到各地,含族人到埃及定居。後來,迦南地發生饑荒,亞伯拉罕(亞伯蘭)不得不離開迦南,下到埃及。那時(約在公元前1943年到前1932年間),埃及已經是法老(聖經沒有說明他的名字)統治的王國。(創12:4,14,15;16:16)
埃及人看來不排外,對住帳幕、過遊牧生活的亞伯拉罕沒有敵意。不過,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容貌美麗,亞伯拉罕害怕埃及人會因為撒拉而殺害他。這種憂慮顯然不是多餘的,事實證明埃及人的道德水平很低。(創12:11-13)法老果然把撒拉召進宮裡,上帝因此降災打擊他,法老只好命令亞伯拉罕離開埃及。亞伯拉罕離開時不僅帶走妻子,還帶走了許多財物。(創12:15-20;13:1,2)撒拉的女僕夏甲可能就是這其間得到的。(創16:1)夏甲後來給亞伯拉罕生了兒子以實瑪利(公元前1932),以實瑪利長大後從母親的家鄉埃及娶了妻子。(創16:3,4,15,16;21:21)因此,以實瑪利人最初主要是埃及血統,他們有時候在靠近埃及的邊界安營。(創25:13-18)
後來迦南再次發生饑荒,人們又到埃及買糧。但這一次(亞伯拉罕於公元前1843年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耶和華吩咐以撒不要下埃及去。(創26:1,2)
約瑟在埃及的經歷 亞伯拉罕前往埃及之後又過了差不多兩個世紀,雅各的兒子約瑟被賣給一隊米甸-以實瑪利商人(公元前1750),後來在埃及又被轉賣給法老的一個內臣。(創37:25-28,36)約瑟後來告訴兄長,上帝容許這些事發生,是為了預備妥當,好讓雅各全家在一場嚴重的饑荒中保全性命。(創45:5-8)聖經關於約瑟在埃及的記述,準確地反映了埃及當時的情況。(見約瑟1)其中提到的官員的頭銜、習俗、服裝、使用魔法以及許多其他細節,都可從埃及的紀念碑、圖畫和文獻得到證實。例如,法老任命約瑟治理埃及全地時的授權儀式(創41:42),跟埃及銘文和壁畫所描述的一樣(創45-47章)。
創43:31,32;46:31-34)他們厭惡牧羊人,可能跟埃及的階級制度有關,牧羊人看來屬於較低階層;又或者因為埃及可供耕種的土地有限,所以埃及人非常厭惡那些四處尋找牧場放羊的人。
關於約瑟與兄長進膳時擺席的記載證明,埃及人厭惡跟希伯來人同席用膳,這也許是因為自驕心和宗教、種族偏見,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厭惡牧羊人。(「西克索時期」很多聖經評注家認為,約瑟和他父家是在所謂「西克索時期」進入埃及的。然而,正如梅里爾·昂格爾指出(《考古學與舊約》,1964,134頁):「可惜,[這段時期]是埃及歷史上最模糊不清的時期之一,對於西克索人征服埃及,人們的認識很不完整。」
有些學者認為,西克索人是在「第十三到第十七王朝」期間統治埃及的,共達二百年。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他們是在「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期間統治埃及的,達一個半世紀或僅僅一個世紀。有些人把「西克索」這個名稱譯為「作王的牧羊人」,另一些人則譯為「外國的統治者」。至於西克索人屬於什麼種族或國族,猜測就更多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包括:他們是來自高加索甚至中亞的印歐人,或是赫人、敘利亞-巴勒斯坦的統治者(迦南人或亞摩利人),也可能來自阿拉伯部落。
有些考古學家描述西克索人征服埃及的過程時這樣說:北方的遊牧部落駕馭著戰車,迅速橫掃巴勒斯坦和埃及。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們征服埃及的過程是一場漫長的戰役,也就是說,四處遷徙的遊牧或半遊牧民族可能一步步地逐漸取得對埃及的控制權;也可能通過發動政變,迅速取得國家政權。考古學家雅凱特·霍克斯在《古代世界》一書中(第5卷,1963,444頁)寫道:「人們不再認為西克索統治者……是來自亞洲遊牧部落的侵略者。西克索這個名稱看來指高地的統治者,他們是四處遷徙的閃米特族群,很早就以經商和別的和平理由來到埃及。」這個主張也許代表了現今的主流觀點,卻很難解釋為什麼那些「四處遷徙的族群」能夠佔領埃及地,尤其是在人們認為埃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即此前的「第十二王朝」。
《美國百科全書》(1956,第14卷,595頁)指出:「關於他們[西克索人]的歷史,古代作家都曾提及,但惟一詳盡的記載,是曼內托那部失傳著作中一段不可靠的話,約瑟夫斯在駁斥阿比安的文章中引述了這段話。」約瑟夫斯所引述的,是曼內托關於西克索這名稱來源的一段話。約瑟夫斯聲稱,他逐字逐句引述曼內托的記載。值得注意是,他說曼內托把西克索人跟以色列人聯繫起來。約瑟夫斯看來同意西克索人就是以色列人的說法,卻強烈反對曼內托文章中的許多細節。約瑟夫斯看來認為,西克索的意思是「被俘的牧羊人」,而不是「作王的牧羊人」。據約瑟夫斯記載,曼內托說西克索人不用打仗就征服了埃及,摧毀了各城及「眾神的廟宇」,並大肆殺戮,造成巨大的破壞;又說西克索人在尼羅河三角洲定居下來。最後,埃及人反抗西克索人的統治,經過漫長而慘烈的戰鬥,48萬埃及人包圍他們的都城阿瓦利斯。奇怪的是,埃及人後來跟西克索人達成協議,容許他們安全地帶著家人和財物離開埃及。於是西克索人前往猶地亞,建造了耶路撒冷。(《駁斥阿比安》第1卷73-105節[14-16段];223-232節[25,26段])
跟約瑟夫斯同時代的著作,都在這些統治埃及的人的名字前面加上頭銜,例如「良善的神」、「瑞之子」或Hik-khoswet(西克斯威特,即「外國的統治者」)。「西克索人」這名稱顯然源自「西克斯威特」這頭銜。西克索人的統治結束後,埃及有文獻說西克索人是亞洲人。論到這個時期的埃及歷史,C.E.德弗里斯指出:「有些學者為了把世俗歷史跟聖經記載扯上關係,就試圖把西克索人被趕出埃及一事跟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件事混為一談。但由於年代不同,兩件事絕無關係。此外,別的因素也令這種假設站不住腳……西克索人的起源不能確定;他們來自亞洲某個地方,大部分人都有閃米特名字。」(《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G.布羅米利編,1982,第2卷,787頁)
創45:7-9)對於「西克索人」到底指什麼人,一般的看法實際上主要以曼內托的記載為根據,而他的記載可能只反映了一種錯誤的傳統見解。這個見解出自早期埃及人,他們試圖為以色列人僑居埃及期間所發生的事作出解釋。約瑟曾被提升到代理統治者的高位,這為埃及帶來深遠的影響。(創41:39-46;45:26)他推行改革,結果埃及人把土地以至自身都賣給了法老。(創47:13-20)從此,埃及人要把土地出產的百分之20用來納稅。(創47:21-26)以色列人在歌珊地住了215年,結果正如法老所說,無論是數目上還是力量上,以色列人都勝過埃及人。(出1:7-10,12,20)埃及遭遇十場災殃,不僅經濟受到重創,連埃及人的宗教和祭司的威望也受到沉重的打擊。(出10:7;11:1-3;12:12,13)埃及所有頭生的人畜都死去後,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然後,埃及的精銳軍隊在紅海被毀滅。(出12:2-38;14:1-28)這一切史實看來無法全盤抹去,埃及官方自然要作出某種解釋。
約瑟給擢升到高位,執掌大權,以色列人自然因此得益。既然這件事是上帝促成的,人就無需再去追究以色列人曾受到善待的原因,例如提出「作王的牧羊人」曾善待以色列人。(不要忘記,跟中東很多地區一樣,埃及的歷史記錄跟祭司息息相關,因為負責記錄歷史的書吏都受教於祭司。耶和華上帝降災打擊埃及和埃及人民,埃及的眾神竟無力阻止,一敗塗地。祭司對此作出解釋時,如果不編造某些誇張失實的故事去誤導民眾,那就極不尋常了。很多歷史記載(包括現代的歷史)都充斥著這類誤導民眾的謊言,嚴重歪曲事實。結果,被壓迫的人給說成施壓的人,無辜的受害者給說成危險殘暴的侵略者。如果約瑟夫斯真的很忠實地引述曼內托的記載(記載寫於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一千多年),那麼曼內托記載的,可能只是歷代埃及人所流傳的說法。聖經真實地記載了以色列人在埃及期間所發生的事,而埃及人的傳統說法雖含有真實記錄的一些基本元素,卻大多是歪曲的傳說。(見出埃及條下的「出埃及記真實可靠」)
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 聖經沒有說開始壓迫以色列人的法老叫什麼名字(出1:8-22),也沒有說摩西和亞倫去見的法老是誰,以及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哪個法老在位。(出2:23;5:1)埃及歷史完全沒有記述以色列人的事,要麼是故意遺漏,要麼是這些記載被銷毀了。因此,人們無法確定這些事發生在埃及歷史上哪個王朝,或哪個法老在位期間。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拉美西斯二世(「第十九王朝」)是壓迫以色列人的法老,因為聖經提 到以色列人建造了比東和蘭塞這兩座城。(出1:11)據說,這兩座城是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建造的。梅里爾·昂格爾在《考古學與舊約》(149頁)一書中說:「可是,拉美西斯二世向來厚顏無恥,喜歡把前任君王的成就攬在自己身上。因此,這兩座城肯定只是由他重建或擴建而已。」事實上,早在約瑟的日子,「蘭塞」這個名字已用來指一整片地區了。(創47:11)
上帝通過摩西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奴役之家」和「鐵爐」,聖經執筆者一直用這兩個稱呼來指埃及。(出13:3;申4:20;耶11:4;彌6:4)四十年後,以色列人開始征服迦南。有些學者試圖把聖經的這段記載跟阿馬爾奈泥板所描述的事扯上關係。這些泥板是在開羅南面約270公里(170英里)的尼羅河畔泰勒阿馬爾奈發現的,大部分泥板是迦南、敘利亞各統治者(包括基瑟、耶路撒冷、拉吉的統治者)所寫的信。信中大都是各統治者向當時的法老(一般認為是阿肯那頓)抱怨「哈俾路人」(ʽapiru阿皮路)四出攻城掠奪。有些學者試圖把「哈俾路人」解讀為希伯來人(即以色列人),但信的內容不支持這種看法。這些信表明,哈俾路人不過是一群到處流竄的偷襲者,有時趁迦南地的城鎮或區域之間發生衝突,就跟某些迦南統治者結盟。哈俾路人所襲擊的城鎮包括黎巴嫩北部的比布魯斯,但以色列人不曾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征戰。再者,信中所描述的戰事,根本不能與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征服迦南的多場大戰和所取得的勝利相提並論。(見希伯來人條下的「哈俾路人」)
對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僑居埃及的那段日子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聖經也經常提到,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下得到釋放這件事證明耶和華是真神。(出19:4;利22:32,33;申4:32-36;王下17:36;來11:23-29)聖經因此這樣說:「你還沒有從埃及地出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上帝。」(何13:4;另見利11:45)事實上,在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擺脫巴比倫的奴役之前,沒有任何一件事比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件事更大;而以色列人從巴比倫獲釋,則進一步證明耶和華的拯救大能。(耶16:14,15)上帝吩咐把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歷寫進他所賜的律法(出20:2,3;申5:12-15),作為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的依據(出12:1-27;申16:1-3),同時提醒他們要善待僑居的人(出22:21;利19:33,34)和賣身為奴的窮人(利25:39-43,55;申15:12-15)。出埃及的經歷也成為利未部族蒙揀選的合法依據,他們要成聖歸耶和華所有,在聖所服務。(民3:11-13)由於以色列人曾僑居埃及,埃及人只要符合律法規定的條件,就可以加入以色列會眾。(申23:7,8)迦南各國和鄰近各族聽到上帝施展大能打擊埃及,都膽戰心驚,結果,以色列人得以逐個征服他們。(出18:1,10,11;申7:17-20;書2:10,11;9:9)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人們仍然記得上帝怎樣打擊埃及。(撒上4:7,8)以色列舉國上下,世世代代都唱詩讚頌上帝的拯救偉舉。(詩78:43-51;詩105和106篇;136:10-15)
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之後 拉美西斯二世的兒子邁爾奈普塔在位期間(「第十九王朝」後期),埃及的文獻才提到以色列。事實上,古埃及歷史中提到以色列民族的記載,迄今為止僅發現這一次。一座勝利紀念碑上記述了邁爾奈普塔的話,他自誇打敗了迦南各城,然後聲稱:「以色列淪為廢墟,他的後裔不再存留。」儘管這都是沒有根據的大話,但看來也顯示,以色列人當時已在迦南定居。
在士師時代和掃羅、大衛統治時期,聖經沒有提及以色列跟埃及有什麼接觸,只提到大衛的一個勇士跟一個「身材魁梧」的埃及人搏鬥。(撒下23:21)到所羅門統治時期(公元前1037-前998),兩國的關係變得密切,所羅門還跟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王上3:1)聖經沒有記載這個法老的名字,也沒有說他什麼時候攻取了基瑟城,後來他把這座城送給女兒做嫁妝。(王上9:16)所羅門也跟埃及通商,從埃及進口馬匹和車輛。(代下1:16,17)
可是,埃及卻庇護耶路撒冷君王的仇敵。大衛摧毀以東後,以東人哈達德逃到埃及。儘管哈達德是閃族人,法老卻恩待他,賜給他房子、王上11:14-22)埃及王示撒統治期間,耶羅波安也曾逃往埃及避難一段時間,所羅門死後耶羅波安才回去,成為北方以色列國的王。(王上11:40)
食物和土地。哈達德還跟埃及王室結親,兒子基努拔享有法老兒子的待遇。(示撒(埃及歷史稱他為示撒一世)建立了利比亞人的法老王朝(「第二十二王朝」),定都於三角洲東部的布巴斯提斯。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在位第五年(公元前993),示撒率領大軍侵略猶大,大軍包括戰車、騎兵,以及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步兵。示撒攻佔了很多城,甚至兵臨耶路撒冷城下。由於耶和華發慈悲,才不容耶路撒冷被毀滅,但城中的大量財寶被示撒奪去。(王上14:25,26;代下12:2-9)凱爾奈克一座廟宇的牆上有一幅浮雕,描繪示撒的征戰,並列出他在以色列和猶大攻取的許多城。
埃塞俄比亞人謝拉率領一百萬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聯軍,攻打猶大王亞撒(公元前967)。軍隊很可能從埃及出發,然後集結在耶路撒冷西南面的洗法特谷,結果遭遇慘敗。(代下14:9-13;16:8)
在接著的兩個世紀,猶大和以色列沒有再遭受埃及侵略。這其間,埃及看來動盪不安,有好幾個王朝同時執掌政權。這時,亞述崛起,成為新的世界霸權。十部族以色列國的末代君王何細亞(約公元前758-前740)臣服亞述,後來卻跟埃及王梭合謀,試圖掙脫亞述的軛。可惜,他的計劃失敗了,北方的以色列國很快就被亞述佔領而滅亡。(王下17:4)
到這時,埃及看來主要受努比亞-埃塞俄比亞的勢力操控,學者把「第二十五王朝」稱為埃塞俄比亞人的王朝。亞述的御前總長奉西拿基立王之命來到耶路撒冷城,大聲向城內的居民說,信賴埃及的幫助就等同信賴「被壓傷的蘆葦稈」。(王下18:19-21,24)這時(公元前732),埃塞俄比亞王特哈加率軍來到迦南,暫時分散了亞述人對耶路撒冷的注意和軍力。一般的看法是,特哈加就是埃塞俄比亞人塔哈卡,即統治埃及的法老王。(王下19:8-10)當時的局勢看來早在以賽亞書中已有預告。(賽7:18,19)以賽亞說,耶和華必「吹哨,從埃及的尼羅河水道盡頭召蒼蠅來,又從亞述境內召蜜蜂來」。兩國果然在猶大地交鋒,猶大國受到雙重侵擾。弗朗茲·德利奇指出:「以蒼蠅和蜜蜂代表埃及和亞述,很配合兩國的自然環境:埃及[多沼澤],昆蟲密集,蒼蠅很多;……亞述多山,樹木叢生,蜜蜂群集。」(《舊約評注》,1973,第7卷,以賽亞書,223頁)
以賽亞向埃及宣告的審判信息(賽19章),看來顯示埃及必有一段動盪不安的時期。他描述埃及必發生內戰,四分五裂,「城和城相伐,國與國相攻」。(賽19:2,13,14)這個預言在公元前8世紀末到公元前7世紀初獲得應驗。現代歷史家發現的證據表明,那時埃及有幾個王朝同時執政,統治不同的地區。埃及自誇有智慧,但無論是所謂的「智慧」還是國內「無用的神祇、念咒的人」,都無力救埃及脫險,結果埃及還是被交在「苛酷的主人手中」。(賽19:3,4)
亞述入侵 亞述王以撒哈頓(跟猶大王瑪拿西[公元前716-前662]同時代)入侵埃及,征服了下埃及的孟斐斯,擄走了很多人。當時統治埃及的法老顯然仍然是塔哈卡(特哈加)。
亞述巴尼拔再次攻打埃及,洗劫了上埃及的底比斯城(聖經中的挪阿蒙),埃及廟宇的財寶主要存放在這座城裡。聖經再次表明,埃塞俄比亞人、利比亞人和非洲的一些民族都跟埃及有關。(鴻3:8-10)
後來,亞述從埃及撤兵,埃及總算得以中興,恢復了昔日的部分繁華和權力。到亞述被米底亞人和巴比倫人攻打時,埃及已有足夠軍力(在雇傭兵的支援下)前去幫助亞述王。法老尼哥(二世)率領埃及軍隊出征,途中卻在米吉多被猶大王約西亞的軍隊攔截。尼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跟約西亞交戰,結果猶大軍隊大敗,約西亞也傷重死去。(王下23:29;代下35:20-24)三個月後(公元前628),尼哥廢了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不讓他在猶大作王,又立他哥哥以利亞敬(改名為約雅敬)作猶大王,然後把約哈斯擄到埃及去。(王下23:31-35;代下36:1-4;另見結19:1-4)猶大淪為埃及的附庸國,首次進貢的金銀差不多相當於104萬6000美元。這其間,先知烏利雅逃到埃及去,結果還是被殺。(耶26:21-23)
被尼布甲尼撒擊敗 埃及企圖再次操控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卻很快就被擊退了。耶和華已通過耶利米預告,埃及必喝失敗的苦酒。(耶25:17-19)公元前625年,在幼發拉底河邊的迦基米施,埃及軍隊被巴比倫的王儲尼布甲尼撒徹底擊潰,埃及從此走向衰落。耶利米書46:2-10和巴比倫的編年史都記載了這件事。
接著,登上王位的尼布甲尼撒攻取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猶大成了巴比倫的附庸國。(王下24:1)為了保住在亞洲的勢力,埃及作出最後一擊。公元前609年至前607年,西底家王反叛巴比倫,並請求埃及出兵援助。法老(聖經沒有提及他的名字)應西底家王所求,率軍從埃及出來。起初,埃及成功迫使巴比倫放棄圍困耶路撒冷,但沒過多久,埃及軍隊就自身難保,被迫撤退。耶路撒冷孤立無援,最終被巴比倫毀滅。(耶37:5-7;結17:15-18)
儘管耶利米發出有力的警告(耶42:7-22),猶大剩餘的民眾還是逃到埃及避難,顯然是要去跟那些已住在埃及的猶太人會合。(耶24:1,8-10)聖經提到他們居住的幾個地方:答比匿、密多、挪弗。答比匿看來是三角洲的一個要塞(耶43:7-9),挪弗據稱就是下埃及的孟斐斯,即早期埃及的首都(耶44:1;結30:13)。由於這緣故,逃難住在埃及的猶太人仍說「迦南的語言」(顯然指希伯來語)。(賽19:18)他們不智地在埃及繼續崇拜偶像,忘記了這種惡行正是耶和華審判猶大的原因。(耶44:2-25)後來,尼布甲尼撒率兵攻打埃及,征服了這地。至此,耶和華關於埃及必遭災的預言就應驗了,在埃及避難的以色列人也難逃災禍。(耶43:8-13;46:13-26)
一份經鑑定出自尼布甲尼撒第三十七年(公元前588)的巴比倫文獻,提及攻打埃及的一場戰役。至於這場戰役是指初次征服埃及,還是僅指之後的一次軍事行動,卻不能確定。無論如何,尼布甲尼撒從埃及奪得許多財寶,作為他為耶和華攻打泰爾的酬報。原來泰爾跟耶和華的子民作對,上帝於是任用尼布甲尼撒對泰爾執行判決。(結29:18-20;30:10-12)
以西結書29:1-16預告,埃及必荒涼四十年。這件事也許發生在尼布甲尼撒征服埃及之後。有些聖經評注指出,何弗拉的繼任人阿馬西斯(雅赫摩斯)二世在位期間,埃及有四十多年非常繁榮。但這些評注的觀點主要基於希羅多德的話,但希羅多德是在阿馬西斯二世之後一百多年才遊歷埃及的。英語《不列顛百科全書》(1959,第8卷,62頁)對希羅多德的這段歷史記載(稱為「賽斯王朝」)有這樣的評論:「他的話不完全可靠,因為缺乏當地的證據。」F.C.庫克所著的《聖經評注》指出,希羅多德甚至沒有提到尼布甲尼撒攻打埃及,又說:「眾所周知,希羅多德是從埃及祭司那裡搜集埃及歷史的。雖然他忠實地記錄了在埃及的所見所聞,卻盲目地相信埃及祭司所講述的故事。……關於阿普里斯[何弗拉]和阿馬西斯的歷史,[希羅多德的]記載有許多地方都前後矛盾、充滿傳奇色彩,我們最好不要把這些記載當作真實的歷史。埃及曾經被別國奴役,埃及祭司必定全力掩蓋這段不光彩的歷史,這是一點也不出奇的。」(注解B,132頁)因此,雖然世俗歷史沒有清晰的證據,表明埃及荒涼四十年的預言獲得應驗,我們卻相信聖經的記載是準確無誤的。
受波斯統治 後來,埃及支持巴比倫對抗新興的霸權米底亞-波斯。但是公元前525年,埃及被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從此受波斯帝國統治。(賽43:3)那時,很多猶太人無疑離開埃及返回家鄉(賽11:11-16;何11:11;亞10:10,11),但也有一些人留在埃及。因此,在埃利潘蒂尼(埃及語叫Yeb)有一個猶太社區。埃利潘蒂尼是尼羅河中的一個島嶼,靠近阿斯旺,在開羅南面約690公里(430英里)。在那裡發現的紙莎草紙文獻很有價值,助人了解公元前5世紀期間當地的主要情況。大約在這段時間,以斯拉和 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文獻用阿拉米語寫成,其中有撒馬利亞人桑巴拉(尼4:1,2)和大祭司約哈南的名字(尼12:22)。值得注意的是,文獻中有一份官方諭令,是大流士二世統治期間(公元前423-前405)頒布的,允准殖民地的猶太人慶祝「無酵節」。(出12:17;13:3,6,7)此外,文獻中常常出現Yahu(亞胡)這個名字,「亞胡」是「耶和華」(或「雅威」;比較賽19:18)這名字的一種詞形。不過,也有很多證據表明,當地宗教深受異教影響。
受希臘和羅馬統治 波斯對埃及的統治,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為止。按理說亞歷山大解救埃及脫離了波斯的奴役,但事實是他結束了埃及法老的統治。強大的埃及成為「弱小的王國」。(結29:14,15)
亞歷山大在位期間,建造了亞歷山大城。他死後,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公元前312年,托勒密一世攻佔耶路撒冷,猶大成為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一個行省,直到公元前198年為止。接著,埃及跟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展開了漫長的爭鬥,最後托勒密五世的軍隊被敘利亞王安條克三世擊敗,埃及從此失去了對巴勒斯坦的控制。然後,埃及逐漸受羅馬的勢力操控。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決戰中,克婁巴特拉捨棄了她的羅馬情人馬可·安東尼的艦隊,安東尼則被屋大維烏斯(尤利烏斯·凱撒的姊妹的孫子)擊敗。公元前30年,屋大維烏斯征服埃及,埃及成為羅馬的行省。當希律下令殺死兩歲以下的男孩時,約瑟和馬利亞立即帶著年幼的耶穌逃走,避難之地就是羅馬的行省埃及。希律死後,他們才返回家鄉。這樣,何西阿的預言「我從埃及把我的兒子召出來」就應驗了。(太2:13-15;何11:1;另見出4:22,23)
耶路撒冷的將軍誤以為保羅是煽動叛亂的「埃及人」,這裡所說的埃及人可能就是約瑟夫斯提到的同一個人。(《猶太戰記》第2卷254-263節[13章3-5段])據說,這個人在尼祿統治期間煽動叛亂,當時腓力斯是猶地亞的總督,這個背景符合使徒行傳21:37-39;23:23,24的記載。
公元70年,羅馬人率軍攻打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再度被毀滅。很多活下來的猶太人被解到埃及為奴,申命記28:68的預言就進一步應驗了。(《猶太戰記》第6卷418節[9章2段])
預示性和象徵意義 聖經提到埃及的經文大都是審判的信息,並且是用象徵性文字寫的。(結29:1-7;32:1-32)對以色列人來說,跟埃及結盟就等於以埃及為軍事力量,因此,依靠埃及就代表依靠人的力量,而不是仰賴耶和華。(賽31:1-3)然而,在以賽亞書30:1-7,耶和華指出埃及的力量不過是虛有其表,並把埃及稱為「坐著不動的拉哈伯[JB 翻作『沒有作為的拉哈伯』]」。(另見詩87:4;賽51:9,10)聖經雖然不時譴責埃及,但也預告「埃及」會有很多人認識耶和華,上帝甚至應許說:「願我的子民埃及……蒙福」。(賽19:19-25;45:14)
聖經提到,埃及是象徵性的「南方王」的領土之一。(但11:5,8,42,43)啟示錄11:8說,不忠的耶路撒冷(主耶穌基督就在這裡被掛在柱上)「按屬靈的意義」叫做埃及。這樣的對照很恰當,因為不忠的耶路撒冷在宗教方面迫害和奴役猶太人。此外,逾越節的第一批祭牲是在埃及宰殺的,而逾越節的羔羊所預示的耶穌基督是在耶路撒冷被殺害的。(約1:29,36;林前5:7;彼前1:19)
重要的紙莎草紙文獻 由於埃及的土壤非常乾燥,紙莎草紙抄本得以保存下來。如果環境潮濕的話,抄本早就損毀霉爛了。自19世紀後期到如今,在埃及發現了很多紙莎草紙抄本,其中有數量相當多的聖經抄本,如《切斯特·貝蒂紙莎草紙殘片集》。這些聖經抄本,是聖經原作和較後期的犢皮抄本之間非常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