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City)
人口密集的地區,在面積、人口和重要性方面都超越市鎮或村莊。譯作「城」的希伯來語ʽir(伊爾)在聖經中出現了差不多1100次。有時候,qir·yahʹ(基亞,意即「鎮」或「邑」)跟「伊爾」是同義詞或在平行句中跟「伊爾」的意義相當,例如:「以後,你必稱為正義之城[伊爾]、忠信之邑[基亞]。」又如:「受人讚美的城[伊爾],使人歡騰的鎮[基亞],怎麼還沒有被棄?」(賽1:26;耶49:25)
《希伯來語經卷》還提到「村莊」(希伯來語chatse·rimʹ哈采林),「鄰近的鄉鎮」(希伯來語ba·nothʹ巴諾特),「村子」(希伯來語kepha·rimʹ凱法林)等。這些聚居點都沒有城牆保護,四周比較空曠,跟「城」和「鎮」有別。(撒上6:18)位於郊外或靠近設防城鎮的民居,可以稱為「鄰近的鄉鎮」,字面意思是有圍牆的城的「女兒」。(民21:25;見鄰近的鄉鎮)摩西律法規定,在法律上,有圍牆的城鎮和沒有城牆的鄉村是不一樣的。人住在沒有城牆的村莊裡,要是把房子賣掉了,隨時都有權贖回來;要是沒有能力買回,到了禧年房子就會物歸原主。另一方面,要是城牆內的房子賣掉了,賣主必須在一年之內贖回房子,不然房子就會永遠歸買主所有。利未人的城則不在此限。(利25:29-34)城和鄉村的分別也見於《希臘語經卷》:poʹlis(波利斯)通常指有城牆的「城」,koʹme(科梅)通常指沒有城牆的「村莊」。在馬可福音1:38出現的希臘語ko·moʹpo·lis(科莫波利斯),可以翻作「村鎮」。(另見Int)約翰把伯利恆稱為「大衛本鄉的村子」,路加(注意到羅波安已加固了這條村子)則把伯利恆稱為城。(約7:42;路2:4;代下11:5,6)
歷史上第一個建城的人是該隱,他用兒子以諾的名字給城起名。(創4:17)在大洪水前即使還有其他城存在,這些城和城的名字都在公元前2370年大洪水降臨時湮沒了。大洪水後,寧錄在示拿地建立他的王國,先以巴別、以歷、亞卡、迦尼等城作為基地,再從那裡向北面的美索不達米亞河谷擴張,建造尼尼微、利荷博伊珥、加拉、利鮮(合稱為「那座大城」)。(創10:10-12)另一方面,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並沒有建城,儘管來到迦南和埃及的鄉鎮和村莊,還是僑居在帳幕裡。(來11:9)許久許久以後,潛入迦南地的探子報告說,那地有許多巨大堅固的城。(民13:28;申9:1)
建城的目的 人們為了抵禦外敵、工商貿易、宗教崇拜等原因而建城。從考古學家發掘到的廟宇數目和規模來看,許多古城顯然主要是為了宗教原因而興建的。一個例子是巴別城和城中供崇拜用的塔。建城的人彼此商議:「來,我們建一座城,造一座塔,塔頂通天,好顯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11:4-9)推使人建城的另一個原因是害怕被好戰的人侵略而淪為奴隸,於是人們建城聚居,並圍上城牆,夜間和危險逼近時都關上城門。(書2:5;代下26:6)
住在城裡的人通常以耕種和畜牧為生。這些農事大都在城外進行,但一般農民仍然住在城裡而不是城外的農場。城中的人也經營手工業。有的城用作集市、儲貨城、貿易中心。泰爾、西頓、約帕等城漸漸成為航運和貿易中心,貫通海上和陸上的交通。(結27章)
許多城最初都是小村子,後來逐漸發展,達到鎮或城的規模,有的甚至演變成強大的城邦,控制成千上萬的人的生活。隨著這種發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就集中在一小群政治和軍事領袖身上,而城裡一般人的生活則往往受一個專制的祭司階層控制。因此,當以色列人的城鎮開始在世界舞台上出現時,以色列城鎮的統治方式跟外邦的城鎮形成強烈的對照。治城的人全都按上帝所定的條件受任命,有責任切實執行上帝的律法。耶和華是以色列民族的王、立法者和審判官,只要地上的代表忠心履行職責,人民就都歡喜快樂。(建城的地點 建城地點取決於幾個因素。防守一般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古代的城通常建在高地上。雖然這樣的城很觸目,但敵人不容易攀登。(太5:14)建在海邊和河邊的城則屬例外。除了倚賴天然屏障的保護,人們還常常建造高大的城牆或城牆連城樓的複合結構,有時候還會挖壕溝圍繞全城。(王下9:17;尼3:1-4:23;6:1-15;但9:25)隨著城的規模越來越大,城牆有時需要向外擴建,好保護更多地方。城門口裝置了厚實堅固的城門,能抵禦長期的圍攻。(見堅固城;門;牆)城牆外是田野、牧場和郊區,一般沒有防禦工事抵擋敵人。(民35:1-8;書21:41,42)
挑選建城地點時,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附近必須有可靠的水源。因此,城內如果有水泉水井就可算是十分理想的地點了。有些城市挖了地下水道和管道,從城外引水到城牆內,著名的例子有米吉多、基遍、耶路撒冷。(撒下5:8;王下20:20;代下32:30)人們也開鑿水庫和水池,以便在雨季收集雨水在日後運用。有時候,整片土地都鑿了水池,看上去像蜂巢一樣,因為家家戶戶都想有自己的水源。(代下26:10)
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和原因建造城鎮,所以古城的設計和外觀都十分相似。千百年的歲月沒有帶來太大改變,因此今天的城跟二三千年前的城相差無幾。進入城門後,通常有一個開闊的地方(市集、廣場),人們在這裡從事形形色色的買賣、在見證人面前訂立合約等。(創23:10-18;王下7:1;鴻2:4)這裡也是發布和傳達消息的公眾地方(尼8:1,3;耶17:19);長老聽訟斷案的地方(得4:1-10);偶爾旅客不獲城內居民留宿的話,也可在廣場上過夜(士19:15-21)。有時候,城中也有別的地方讓旅客暫住。(書2:1;士16:1;路2:4-7;10:35;見客店)
有些城是為了特別用途而建的,例如比東和蘭塞,這兩個城是以色列人做奴隸時給法老建造的儲貨城。(出1:11)所羅門建造了儲貨城、戰車城、騎兵城(王上9:17-19),約沙法也建造了儲貨城(代下17:12)。撥給利未人的48座城中,有13座是祭司城,有6座是為誤殺犯而設的庇護城。(民35:6-8;書21:19,41,42;見戰車城;庇護城;祭司城)
許多古城的大小可以從荒廢的城牆中看出個大概來,但人口有多少卻一點也說不準。聖經的記載說尼尼微是個大都會:「這座尼尼微大城,裡面有十二萬多人連左手右手也分不清」。(拿4:11;3:3)
聖經中所載的城名,通常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和作用,標明了當中的居民住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徵、祖先是誰。許多城的名稱還隱含預言意義。(創11:9;21:31;士18:29)有時候,為了區別同名的城,就會注明這座城位於哪個部族的地界之內,例如「猶大的伯利恆」,因為西布倫境內也有一座城叫伯利恆。(士17:7;書19:10,15)屬於某個部族的城也會位於另一個部族的境內。(書16:9;見飛地)
用做比喻 《希伯來語經卷》有時以城為喻。(箴21:22;耶1:18)耶穌曾用城來打比喻(太12:25;路19:17,19),保羅也用過類似的手法(來11:10,16;12:22;13:14)。在啟示錄裡,不少事物都是用城來比喻的:被列國踐踏的「聖城」(啟11:2);按屬靈的意義叫所多瑪和埃及的「大城」(啟11:8);「大城」巴比倫(啟18:10-21;17:18);「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好像新娘為了丈夫裝飾妥當」(啟21:2-27;22:14,1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