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城
(Fortifications)
譯作「堅固城」的希伯來語基本上指難以穿越的地方。(參看亞11:2,Rbi8 腳注)要使一座城有堅固的防衛,既困難也得花費大量金錢,因此不是每座城都有防禦工事的。城通常有城牆,附近的鄉鎮則沒有。(書15:45,47;17:11)當敵人入侵時,鄉鎮的居民可以逃進城裡。堅固城就成為那一帶居民的庇護所。另外,一些城建造防禦工事,是因為這些城位於戰略要地,守護著道路、水源、運輸線和補給線。
應許之地有不少高大而堅固的城,摩西派去窺探迦南地的探子匯報當地的城「巨大堅固,高得頂天」。由於缺乏信心,他們覺得這些城是堅不可摧的。(民13:28;申1:28)
聖經記載的城大都只有兩三公頃的範圍。然而,有些卻大得多。埃及、亞述、巴比倫尼亞、波斯、羅馬的都城都非常宏大。巴比倫是聖經時代防衛最堅固的城之一,不但有異常堅固的城牆,而且位於河上;這條河既可作為護城河,也可作為賽14:16,17)然而,巴比倫卻在一夜之間被波斯人居魯士攻陷了。居魯士所用的戰略是把幼發拉底河改道,他的軍隊從而可以靠近護城河對岸的城牆,從城門攻入城中。(但5:30)
水源。巴比倫人自以為能永遠禁錮俘虜。(堅固城必須具備三個要素:(1)有城牆阻擋敵人;(2)有武器進行反擊,趕走入侵者;(3)有充足的水源。糧食可以在平時貯存起來,但城一定要有長期可靠的水源,才能在敵軍圍城時堅守下去。
城壕與土壘 有些城有城壕環繞,附近有河流或湖泊的城就更是這樣。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巴比倫是個傑出的例子,另一個例子是坐落在尼羅河流域的挪阿蒙(底比斯)城。(鴻3:8)如果附近沒有水源,挖掘的壕溝就通常不會注水。耶路撒冷重建時,就挖掘了這樣的壕。(但9:25)
城壕旁邊築起的是「土壘」,是用挖掘城壕得來的泥土建成的。(撒下20:15)有時土壘會用石頭覆蓋,建成斜坡,延伸到建於土壘頂部的城牆。考古學家在夏瑣城西面防禦工事中發現的城壕,頂部寬80米(262英尺),底部寬40米(131英尺),深約15米(50英尺),從城壕築起的土壘高15米(50英尺),所以由城壕底部到土壘頂部將近有30米(100英尺),土壘上面有城牆。(參看詩122:7)
這樣高大的土壘無疑難於攀登,要運送撞城錘就更難了。因此,攻城的軍隊會築起一道斜坡或土壘,把城圍上,然後把撞城錘推上土壘。(撒下20:15;見撞城錘)寬闊的城壕大大削弱了敵軍發射的火箭的威力,從城壕的底部放箭也沒多大殺傷力。另外,城牆上的守衛也會向建造斜坡運送撞城錘的士兵不斷放箭投石,有時更投擲火把。當然不是所有城都有城壕或土壘,有些只有城牆保護。
城牆 城壕和土壘是第一道防線,城牆則是第二道。有些城牆和塔樓有貯物室,又有掩護士兵的地方,也有上到牆頂的階梯。城牆由大石、磚塊和泥土建成,有些石頭異常巨大。早期的城牆大多不用灰漿黏合石頭,後來則大多用灰漿了。灰漿是泥土加水再用腳踐踏混合而成的,跟磚的做法類似。沒有灰漿黏合,牆身就會很容易裂開,削弱城牆的防衛能力。(參看結13:9-16;鴻3:14)
古代的城大多有內外兩道城牆,內城牆較高,外城牆則較矮。兩道城牆之間有時會挖掘一道不注水的壕。外城牆建有碉堡,或圓或方,頂部呈鋸齒狀(有城垛),射手可以通過射擊孔放箭,同時受到掩護,不致被敵人的箭和石彈擊中。由於碉堡從城牆向外凸出,射手不但能守衛前面,也能向左右放箭,這樣當敵軍企圖攀登或撞擊城牆時,射手能攻擊敵軍的側翼。
內城牆比外城牆更厚實。重型的撞城錘(特別是亞述人所用的撞城錘)發明了以後,城牆就必須建造得更厚、更堅固,好抵禦這些撞城錘的猛烈撞擊。在泰勒奈斯貝(米斯巴?)發掘出來的一道石牆,平均有4米(13英尺)厚,估計有12米(39英尺)高,牆頂呈鋸齒狀,就像其他城牆那樣。
塔樓和城門 塔樓建於內城牆(外城牆有碉堡或塔樓),比城牆高,有時高出3米(10英尺)。樓頂有垛口,有時在垛口下面有多個射擊孔,讓射手和投石手射擊。鑑於塔樓高於城牆,塔樓之間的距離又不會超過箭的射程的兩倍,而且通常會近得多,所以塔樓上的守衛能守護城牆附近的所有地方。樓頂平台的地面上也有多個開口,守衛可以把火箭、火把和石頭垂直投下,攻擊下面的入侵者。聖經曾多次提及這類塔樓。(尼3:1;耶31:38;亞14:10)塔樓也是守衛站崗的地方,他們在塔樓上能看見敵人怎樣從遠處迫近。(賽21:8,9)
城堡通常建於城中最高的地方,有自己的塔樓和比城牆矮的圍牆。城堡是城最後的防線,最後的庇護所。敵軍搗毀城牆後,必須沿著城中的街道推進和戰鬥,才能攻打到城堡的塔樓。提備斯就有這樣一座塔樓,亞比米勒攻佔了城以後,來到塔樓門口,一個婦人投下一塊上磨石,擊中亞比米勒的頭,打破他的頭骨。(士9:50-54)
除了在城中,一些偏僻的地方也建造塔樓(希伯來語migh·dalʹ米格達;複數,migh·da·limʹ米格達林)。這些塔樓有如「警察哨所」,守衛水井或其他代下26:9,10)在南地也發現了一些這樣的塔樓。
水源、道路、邊境、運輸線或補給線。猶大王烏西雅在耶路撒冷和曠野建造塔樓,看來是為了守衛附近的水池,那些水池是烏西雅鑿來貯水給牲畜喝的。(城門是防衛工事中最弱的一環,因此城門附近的城牆上會駐重兵。城門的數目視乎城在平時有多少居民出入,絕不會過多。城門是木造的,也有連同金屬造的,有時則為了防火而包上金屬。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城門大都是燒焦的,顯示曾有軍兵企圖放火燒毀城門。(見門)
聖經記述了一些猶大王建造防衛工事,使城堅固:所羅門建造「有牆有門有閂的堅固城」;亞撒在城的「四周築牆,蓋建塔樓,安設城門和門閂」;烏西雅「在曠野建造塔樓」,又在耶路撒冷製造「軍械」。(代下8:3-5;14:2,6,7;26:9-15)
圍城軍隊的防衛設施 圍城軍隊有時在自己的營地周圍建造防禦工事。這可以保護營地不致被城裡的軍民或他們的外援攻取。設了防的營地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有一道圍牆,圍牆上有垛子,並建有頂部帶垛子的塔樓。軍隊要建這樣的防禦工事,就得砍伐樹木,有時城周圍許多公里範圍內的樹木都會被砍下。可是,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不要為了圍城而砍伐果樹。(申20:19,20)
用尖柱築壘 耶穌基督預言耶路撒冷必遭受毀滅,說仇敵必「用尖柱[或木柵]築壘」包圍耶路撒冷。(路19:43,Int)歷史家約瑟夫斯證實這個預言準確應驗了。提圖斯力主築壘防止城中的猶太人逃走,同時也迫使他們投降。要是猶太人不投降,築壘也能使城中鬧饑荒,這樣就更容易攻佔了。他的建議得到接納,羅馬人就著手築壘圍城。各羅馬軍團和各小隊彼此競賽,看誰先完成任務;為了討好上級,士兵都很賣力。他們把耶路撒冷城外約16公里(10英里)範圍內的樹木都砍伐淨盡,用來築壘圍城。約瑟夫斯記載,僅僅三天,羅馬士兵竟然築起了一道超過7公里(4.5英里)長的高壘,這樣的工事一般是要花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的。高壘外圍建了13個營地,周長加起來約莫2公里(1英里)。(《猶太戰記》第5卷491-511,523節[12章1,2,4段])
考古發現 所羅門王接手父親大衛的建築工程,成績卓著。除了建造耶和華宏偉的聖殿之外,他也加固了耶路撒冷的城牆,在夏瑣、米吉多、基瑟建造了許多防禦工事。聖經在列王紀上9:15說:「以下記載了所羅門王徵召人服勞役,命人建造耶和華的殿、王宮、米羅土壘、耶路撒冷城牆、夏瑣、米吉多、基瑟。」考古學家依照這個記載去發掘上述的堅固城,發現經文最後提到的那三座城的城門都是根據同一個藍圖建造的,都是17米(56英尺)寬,入口兩邊都建了方形的塔樓,門廊長20米(66英尺),兩邊都有三個房間。這跟以西結在異象裡看見的聖殿的門樓相類似。(結40:5-16)
在米吉多和夏瑣,在所羅門建造的城牆上面還加建了一些城牆,這可能是亞哈建造的。亞哈築的城牆更厚、更堅固,顯然是因為當日亞述人用的撞城錘威力更大。
米吉多的水源是個井,位於城所在的土崗西面山腳的一個洞穴裡。為了輸水入城,工人開掘了30米(98英尺)深的豎井,當中有22米(72英尺)穿過硬石。他們從豎井到達水井的那個深度,然後開鑿一條微斜的橫向隧道,全長67米(220英尺),把豎井和水井連通;這樣,自然向下流的井水就流向豎井的底部,流入城中了。水井四周築有圍牆,使外人不易察覺。
希西家完成的工程更加艱巨,他堵塞了基訓泉上游的水源,開鑿一條長533米(1749英尺)的水道,引水流入耶路撒冷,以防敵人長期圍城。(代下32:30)
城中通常設有公眾和個人的水池,這樣城被圍困時就不致缺水了。摩押王米沙在摩押的底本豎立了一個石碑(現今收藏於巴黎羅浮宮),碑上寫著以下的話:「我又造城門,又造塔樓,又造王宮。我在城裡建造兩個水庫。在城裡,甚至城堡裡,連一個水池也沒有,現在我通告所有人民:『你們各人都要在自己家裡開鑿一個水池。』」
箴言18:10的描述是再適當不過的:「耶和華的名是堅固的高台,義人投奔就得安全。」詩篇48篇的描繪也饒有意義:「上帝藉[錫安的]高樓護城,眾人都知道他是安全的高壘。……你們要環繞錫安巡行,數點塔樓,用心觀看圍牆,細察城樓,好向後代詳述。」(參看來12:22)對於那些仰望耶路撒冷這個高大的堅壘的猶太人,這番話具有特別的意義。從歷史來看,耶路撒冷的所在地幾乎高於所有重要的都城,又有巨大堅固的城牆。通過先知撒迦利亞,耶和華說自己是「火牆,圍繞耶路撒冷」,這是要向他的子民保證,儘管石牆可以被人拆毀,但耶和華卻是他僕人的真正保障。(詩48:3,11-13;亞2:4,5)
用做象徵 曠野裡的塔樓或高台是方圓許多公里內最安全的庇護所,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