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場,鑿石處
(Quarry)
開採不同種類的石頭的露天礦坑。石灰石和大理石藏於接近地面的範圍,可以給人開鑿。位於耶路撒冷現今大馬士革門附近的大片土地,相信曾是古代一個採石場。在約書亞記7:4,5,聖經首次提到採石場,經文記述大約三千個以色列人逃離艾城,直到示巴琳,示巴琳的意思就是「採石場」。所羅門準備建造聖殿時,吩咐人到黎巴嫩山開鑿大石做聖殿的根基,於是有幾萬人被徵召到山上鑿石。(王上5:13-18;6:7)在約阿施的日子,聖殿需要修葺,於是約阿施雇用石匠修補破損的地方。(王下12:11,12)安放耶穌遺體的墓穴是從磐石裡鑿出來的。(太27:59,60;可15:46)
耶和華運用隱喻,通過以賽亞談到採石場和採石過程。(賽51:1)下一節經文顯示,「那磐石」看來指以色列人的遠祖亞伯拉罕,而「石洞」則指撒拉,她的腹有如一個坑,孕育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以撒。(賽51:2)然而,以撒的出生是個神跡,是靠著上帝施展大能而得以成就的,因此這個採石的隱喻也可能有更大的屬靈意義。申命記32:18說耶和華是「生[以色列人]的磐石」,他「忍著痛苦生了[賽51:2用了同一個動詞描述撒拉產子]」他們。
指採石場的希伯來語,有時也用來指開採出來的石頭。在士師記3:19,26譯作「鑿石處」的希伯來語pesi·limʹ(佩西林),在別的經文譯作「偶像」或「雕刻的偶像」。(申7:5;詩78:58;賽10:10)所以,有些學者認為以笏可能從一個由許多神像聚合而成的石像林(用開採出來的石頭堆成的)折回來,去見伊磯倫。可是,不少譯者翻作「鑿石處」或「雕石處」。
古代一些還沒開採完就廢置了的採石場,揭示了古代的採石方法。工人在石中鑿出又窄又深的孔,再把乾木楔打進去,然後灌水浸泡,使木楔膨脹,石塊就沿裂縫裂開。在羅馬帝國時代,石匠會在離建築工地一段距離的採石場開鑿重達5或10噸的大石,然後移到滾筒或木橇上,由大群奴隸合力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