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Ashes)
聖經裡,「灰」多指物體燃燒後的殘留物,常用做比喻或象徵。譯做「灰」的一個希伯來語ʼeʹpher埃費(民19:9;瑪4:3)也譯做「灰燼」(伯30:19);另一個詞deʹshen(德申)除了指充滿脂膏的灰,也指「肥美的食物」。(利1:16;賽55:2)譯做「灰」的希臘語名詞是spo·dosʹ斯波多斯(太11:21),動詞是te·phroʹo泰弗羅奧,動詞的意思是「化為灰燼」(彼後2:6)。另外,還有一個希伯來語詞(ʽa·pharʹ阿法)也譯做「灰」,指物體燃燒後的殘留物。(民19:17;王下23:4)
利未部族的祭司每天都要把壇上燒祭牲剩下的灰(德申)拿走,「移到營外潔淨的地方去」。(利6:9-11)據民數記19章規定,一頭健全、沒有缺陷、未曾負過軛的紅母牛要在營外宰殺和焚燒,作為「贖罪祭」。紅母牛的灰要留下來,放在營外潔淨的地方(民19:9),只要注入活水,灑在不潔淨的人或東西上面,就可除去污穢。(民19:17)使徒保羅指出,假如「牛犢的灰[希臘語:斯波多斯]」也能在象徵的意義上使人身體潔淨,那麼「基督的血」不是更能使人的「良心清白,擺脫死的行為」嗎?(來9:13,14)
耶利米書31:40提到「棄屍倒灰[wehad·deʹshen韋阿德申]的整片平原」,看來是欣嫩子谷的 某個地方。一段時間以前,汲淪溪谷附近還有個為人熟知的地標是灰堆,長150米,寬60米,深18米(490英尺×200英尺×60英尺),有人認為這就是耶利米書說的那片平原。古時,欣嫩子谷某一段也許被撥作倒灰的地方,讓人把祭牲燒後剩下的灰倒進去。(利4:12)後來,約西亞破壞了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讓人在那裡進行崇拜。(王下23:10)此外,動物和罪犯的屍骸也可能被扔到那裡,灰堆中說不定還包括在異教儀式中被獻作祭物的人的骨灰。(耶32:35)
在聖經時代,敵軍一旦攻陷城池,往往會放火燒城。因此「化為灰燼」這個短語常用來表示一個城已被徹底毀滅,例子包括泰爾、所多瑪和蛾摩拉。(結28:18;彼後2:6)
灰燼或灰塵也象徵渺不足道或毫無價值的事物。例如,亞伯拉罕在耶和華面前自覺十分卑微,說:「我是灰塵」。(創18:27;另見賽44:20;伯30:19)另外,約伯把假意慰問他的人所說的話比作「灰燼」。(伯13:12)
在聖經所記載的時代,為了表示哀慟、蒙羞和痛悔,人會坐在灰中或把灰撒在頭上。(斯4:1-3;耶6:26;撒下13:19)聖經曾以「吃灰燼」去比喻一個人萬分悲切、痛苦不堪(詩102:9),受盡煎熬的約伯則實際「坐在灰燼中」。(伯2:8)
粗布和灰燼有時也跟禁食、哀號、悲傷等事一起出現。(斯4:3;賽58:5;結27:30,31;但9:3)在約拿的日子,尼尼微城全國上下(包括尼尼微王)都披上粗布,坐在灰中,以示自己虛心悔改。(拿3:5,6)耶穌基督也說有人「在粗布和灰中悔改」。(太11:21)另外,約伯向耶和華認錯,「在塵土和灰燼中懊悔」。(伯42:6)
猶大地荒涼七十年期間,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為錫安、耶路撒冷和聖殿哀慟。但耶和華通過以賽亞作出保證,他的靈必發揮作用,有人必「拿頭飾代替灰燼……交給為錫安而哀慟的人」。耶穌基督指出,以賽亞書61:1-3的經文已應驗在他身上,並表明自己就是彌賽亞,必帶來更偉大的拯救,使人不用再處於靈性上荒涼哀慟的景況。(路4:16-21)另外,聖經預告惡人必被粉碎,成為義人腳下的灰塵,正如瑪拉基先知說:「『你們必踐踏惡人。在我採取行動的日子,他們必在你們腳下成灰[埃費]。』這是萬軍之主耶和華說的。」(瑪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