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輸血療法惹爭議

輸血療法惹爭議

輸血療法惹爭議

「如果紅血球是今天才發明的新藥物,它要得到合法認可絕非易事。」——傑弗里·麥卡洛醫生。

1667年冬,有人把暴戾的瘋子安托萬·莫魯瓦,帶到醫師讓巴蒂斯特·德尼面前來。德尼醫師在法國相當有名,連國王路易十四也認識他。莫魯瓦害了躁狂症。德尼認為,治療莫魯瓦的「妙方」,就是給他輸入牛犢的血,那麼他的情緒就會平復過來。可是,莫魯瓦並沒有霍然而愈。誠然,輸過第二次血後,他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沒多久,安托萬再度狂性大發,稍後更死去了。

後來,莫魯瓦被斷定死於砒霜中毒,但德尼以動物的血做試驗,卻在法國境內引起了激烈爭議。最後,法國於1670年下令禁止輸血。不久,英國國會、甚至教宗都相繼採取同樣行動。在接著的150年,輸血一事在世上湮沒無聞,被人忘得一乾二淨。

早期的風波

19世紀,輸血療法捲土重來。令輸血「重整旗鼓」的,首推英籍產科醫師詹姆斯·布倫德爾。布倫德爾堅持只用人 血,而且把輸血技術加以改良,又運用先進儀器,令輸血再度成為大眾焦點。

可是,波蘭醫生耶塞柳斯卻於1873年公布一個驚人發現,令輸血療法的前景頓時黯淡下來。耶塞柳斯發現,在接受輸血的病人當中,超過一半都活不下去。有名的醫生知道後,都紛紛開始譴責輸血。輸血的受歡迎程度再次下降。

到了1878年,法國醫師喬治·阿揚研製出一種鹽溶液,聲稱它能夠代替血液。鹽溶液跟血液不一樣的是,鹽溶液沒副作用,不會凝固,而且運送方便。順理成章地,鹽溶液被人廣泛使用。但奇怪的是,人們不久又再贊成輸血。為什麼呢?

1900年,奧地利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血液可分為不同類型;血型不一樣,血液不一定能彼此相容。怪不得以往接受輸血的病人不少都遭逢不測!但現在,只要確定供血者跟受血者的血液能夠相容,醫護人員就不會重蹈覆轍了。醫學界知道後,對輸血重拾信心。事情的發展剛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輸血與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傷的士兵都給大量輸血。當然,血液很快就凝結,要把它運送到戰場去,以往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20世紀初,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的理查德·萊維松醫生卻發現,檸檬酸鈉可以防止血液凝固。這個突破令醫學界大感振奮,有些醫生甚至把事情視為奇跡。當年在醫學界享負盛名的伯特倫·伯恩海姆醫生寫道:「就像太陽給人弄停了一般。」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們對血的需求大增。呼籲捐血,上面寫著:「請即捐血」、「捐血救人」和「他已經捐了血,你又怎樣呢?」一類口號的海報觸目皆是,人們也積極響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共捐出大約1300萬個單位的血。據估計,在倫敦籌集和輸出的血液超過26萬升。當然,輸血絕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它附帶的風險很快就顯露出來。

經輸血感染疾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醫學發展一日千里,一些從前無法想像的外科手術通通成為可能。結果,醫生開始把輸血當作正規手術程序,專門供應血液的企業應運而生。這種全球性企業每年的營業額以億美元計。

但沒多久,醫學界開始關注到經輸血傳染疾病一事。且舉個例。在南北韓交戰期間,給輸入血漿的人有接近百分之22都感染了肝炎。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的三倍。到了70年代,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估計,每年有多達3500人死於經輸血感染的肝炎。有些人推測,實際的死亡人數可能要比這個數目高10倍。

全賴檢驗血液的方法不斷改良,篩選捐血者時也更加謹慎,經輸血感染乙型肝炎的個案才逐漸減少。可是,新病毒丙型肝炎卻接踵而來,奪去不少人的生命。據估計在400萬個感染病毒的美國人當中,數十萬人是因輸血而染病的。誠然,嚴格測試血液使經輸血感染丙型肝炎的病人減少了,但有些人卻害怕新危機再次湧現,發現時卻為時已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輸血傳染愛滋病

80年代,導致愛滋病的病毒(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以下簡稱HIV)被發現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起初,血庫負責人都不願考慮血液供應不潔的可能性,還質疑HIV對人的威脅到底有多大。布魯斯·伊瓦特醫生說:「那時的情形,就好像有人從沙漠回來,跟人說:『我碰見了外太空生物!』人們聽是聽了,卻壓根兒不相信有這麼一回事。」

可是,一國復一國傳出醜聞,一再顯示血液帶有HIV。據估計,在1982年到1985年期間,法國有6000人至8000人經輸血感染了HIV。在非洲,百分之10的愛滋病患者是因輸血而感染病毒的。至於巴基斯坦,這樣的個案更佔總數的百分之40。今天,檢驗血液的方法已經有所改進,已發展的國家經輸血感染HIV的人少之又少。但是,許多發展中的國家都缺乏這類檢驗程序,因輸血染病仍是個棘手問題。

因此,近年來人們對不輸血內外科療法興趣日濃,可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不輸血內外科療法是個安全的選擇嗎?

[第6頁的附欄]

輸血多寡欠標準

單在美國,每年就有300萬個病人,給輸入超過1100萬個單位的紅血球。數字這麼驚人,人大概會以為,醫生在輸血時都遵循嚴格的標準。不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說,「在指引醫生就輸血所作的決定方面」,資料少得可憐,令人出乎意外。事實上,不論是給病人輸什麼、輸多少,還是到底要不要輸血,醫生的處理方法都各有不同、因人而異。一份醫學雜誌(Acta Anæsthesiologica Belgica)說:「關於輸血,取決權都在醫生手裡,而不是在病人手裡。」有鑑於此,難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據估計,在給病人輸血的個案當中,百分之66都是處理不當的」。

[第5頁的圖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們對血液的需求大增

[鳴謝]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