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鑿石建造的佩特拉城

鑿石建造的佩特拉城

鑿石建造的佩特拉城

古代城市大都跨越主要河流,河水源源不絕,居民賴以維生,城市也受到保護。不過,在阿拉伯沙漠西北部邊界地區有一座城,由於沙漠缺水,這座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這座城就是佩特拉城。

在地中海周邊的沙漠地區,商旅路線把遠方城市連繫起來,這跟現代公路穿州過省有點相似。就像汽車需要加油站一樣,儘管駱駝耐力驚人,牠們也得休息喝水。兩千年前,佩特拉就是中東著名的食水補給站。

佩特拉位於兩條重要商貿路線的交叉點,其中一條連接紅海和大馬士革,另一條連接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的迦薩。來自波斯灣的商隊,載著貴重的商品和香料,硬著頭皮踏進險惡的阿拉伯沙漠,經過幾個星期的旅程,才來到涼爽狹窄的夕克谷,這是進入佩特拉的大門。一到佩特拉,就可找到食物和住宿的地方,還有清涼、澄澈的水源。

佩特拉人當然不會免費款待陌生人。羅馬歷史家普林尼曾報導說,商人除了購買飼料和住宿要付錢外,還得送禮物給護衛、守門人、祭司及國王的隨從。不過由於香料和香水的盈利很高,在歐洲富裕的城市可以賣個好價錢,所以商團始終絡繹不絕,而佩特拉的財源也就滾滾而來。

保存食水,戰勝頑石

佩特拉每年降雨量只有15厘米,而且根本沒有河流。那麼,佩特拉人賴以維生的食水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他們把堅硬的石頭鑿成水道、蓄水庫和水池。有時在佩特拉附近下的每一滴雨水都會收集起來,好好保存。由於佩特拉人掌握了水利資源,所以可以耕種莊稼,飼養駱駝,還建立了一座商業中心,裡頭的商人由於做乳香和沒藥的生意而逐漸富裕起來。到了今天,仍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水道在整個夕克谷 中運送食水。

既然佩特拉人曉得怎樣處理食水,也就表示他們對石塊也很有辦法。「佩特拉」的意思是「多石」,這令人聯想到一幅怪石嶙峋的圖畫。而佩特拉也的確是一座石城,跟羅馬治下其他地方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建立城市的納巴泰人相當耐心地從硬石中鑿出自己的房屋、墳墓和廟宇。佩特拉城位於紅沙岩山之中,在公元1世紀以前,這座雄偉不凡的城市就在沙漠中矗立起來。

從商業貿易到旅遊業的發展

兩千年前,商業貿易令佩特拉城富裕。後來羅馬人找到了前往東方的海上航線,結果原本運送香料的陸路路線就沒人再走了,而佩特拉也就被人遺忘在孤寂的荒漠之中,不過他們在沙漠中的石製品卻仍未消失。現時每年都有五十萬人到約旦旅行,想要看看這座呈玫瑰紅的佩特拉城,城裡的建築依然見證著昔日的光輝。

遊客穿越清冷、一公里長的夕克谷 後,「寶藏」突然出現,山谷峭壁頓成一座雄偉的建築,是在巨崖上切割而成的。人很難忘記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公元1世紀建造的建築物中,這一座仍保存得相當好。建築物的頂端有個巨型石壺,而城市也本應是收藏黃金寶石的地方,所以稱為「寶藏」。

隨著峽谷通道越來越寬,遊客會進入一個寬廣的盆地,四周都是布滿洞穴的沙岩峭壁。不過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墓穴,墓穴鑿在岩壁上,高不可攀,想進入這幽邃洞穴一探究竟的,也不敢不自量力。這裡多根柱子和一個劇場,證明羅馬人在公元1至2世紀時曾經來過。

現代的貝都恩人是納巴泰人的後人,他們替有氣無力的遊客提供駱駝代步,販賣紀念品,或者在佩特拉的泉水前餵羊群喝水,這些泉水仍為口渴的人畜解渴。古老的大道,仍然只能讓駱駝、馬匹、驢子行走。因此,當年駱駝盤踞沙丘、佩特拉城稱霸荒漠的時候,在這片土地上迴蕩過的聲音,今天我們仍可在城中聽到。

太陽徐徐西下,把這巨牆的外表染得更紅了。深思的遊客不禁自忖,自己到底從佩特拉城學到了什麼。這城毫不含糊地表明,即使在不毛的沙漠,人的聰明才智可以妥善保存相當稀少的資源。城市也提醒人,物質財富必「向天飛去」,轉眼成空。——箴言23:4,5

[第18頁的圖片鳴謝]

Inset: Garo Nalban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