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齊心合力,共度時艱

齊心合力,共度時艱

齊心合力,共度時艱

「應付」其中一個定義是「成功處理壓力的能力」。(《泰氏醫學百科詞典》)因此,如果長期病患者能夠至若干程度駕馭生活、保持內心安寧,就可算是應付得法了。既然長期害病牽連一家,家人一旦害病,家裡上下就得同舟共濟、互相扶持才行。請看看一些應付方法。

知識就是力量

一句古老箴言說:「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不錯,痼疾也許根治不了,但曉得應付方法,害病對思想、情緒所造成的影響就能大大減少。那麼病人一家可以向誰請教呢?

首先,要找個樂於助人的醫生,肯騰出時間、不厭其煩地對病人一家解釋跟病情有關的種種事情。《特殊兒童》說:「具備所需的醫學技術,又顧及病人一家感受的醫生,就最理想不過了。」

其次,要不斷提出明確的問題,直至你已盡全力了解病人的境況為止。可要記住,人跟醫生一起的時候,往往心情緊張、思緒紛亂,把原來要提出的問題忘了。因此,要預先把問題寫下來。你也許特別想知道疾病對病人的影響、治療方法,以及你可以做些什麼。——請參看附欄「家人可以向醫生提出的問題」。

孩子長期害病,父母尤其要向其他孩子清楚解釋一番。一個母親說:「要從病人發病初期開始解釋。孩子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就很容易覺得自己給當成外人了。」

有些家庭也做點研究,往本地的圖書館、書店裡跑,或上網搜尋,結果找著詳細、管用的資料。

生活素質維持合理水平

很自然的,家人都希望病人的生活素質能維持合理水平。就以第一篇文章提到的尼爾·迪圖瓦為例。他至今仍然受著疾病折磨,但他每個月都花七十小時向鄰舍傳講聖經希望;這是他深愛的工作。尼爾說:「在會眾裡提出聖經訓示,也叫我內心很是滿足。」

活得好也包括能夠向人家表示愛意、被愛、參加愉快的活動和繼續懷持希望。病人也喜歡在病情和治療容許的範圍內享受生活的樂趣。有個家庭面對家人長期害病的問題超過二十五年,當父親的說:「我們很喜歡戶外活動,但兒子害病,不能遠足,我們就改變一下,參加一些不怎麼費勁的戶外活動。」

不錯,病人是可以活得挺好的。誠然,病人的情況各不相同,但不少病人看到如畫的風光、聽到悅耳的聲音,都會心情舒暢。病人越是覺得自己能駕馭生活,活得快樂滿足的機會就越大。

處理難以應付的情緒

應付長期患病的另一個要訣,是學會控制有害的情緒。憤怒是其中一種。聖經表示,人生氣也許不是全無道理的,但聖經也敦促我們,不要「輕易發怒」。(箴言14:29)平息怒氣為什麼是明智的呢?據一份參考文獻說,憤怒「能蠶食人。這樣的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說出傷害人的話來,令自己後來懊悔不已」。即使人偶爾一次大動肝火,造成的創傷也可能要很長時間才康復過來。

聖經說:「不要到日落還在動怒。」(以弗所書4:26)日落固然無法拖延,但人卻能叫心境盡快平復,不致繼續傷害自己或其他人。人冷靜下來後,往往能更恰當地處理問題。

人生的起伏是免不了的,你的一生也一樣。許多人覺得,向家人或者能體恤同情的人傾訴一下會有點兒幫助。凱瑟琳的經歷正好說明這點。起初,她的母親害了癌症,然後丈夫又患上慢性抑鬱症,後期更害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說:「跟知己談談,他們會安慰我,讓我心裡好過一點。」羅斯瑪麗曾照顧母親兩年,她也說:「向知心朋友傾訴,教我心裡踏實一點。」

不過,你要是邊說邊哭,也不用大驚小怪。《特殊兒童》一書說:「流淚能緩解緊張、痛苦的情緒,幫助人應付悲痛。」 *

態度要積極

睿智的君王所羅門寫道:「求生的意志使人忍受病痛。」(箴言18:14,《現代中文譯本》)今天,研究人員發現病人對未來的看法,不管積極、消極,往往能影響療效。但長期病患者一家怎可以對未來保持樂觀呢?

家人留意病人的情況之餘,也該想想自己仍然可以做什麼。一個父親說:「你可能覺得情況很糟、毫無希望,但你得知道你擁有的還不少。你還有生命,有家人,有朋友。」

長期病患者一家固然要正視問題,但養成幽默感卻於身心有益,使人不易流於悲觀。迪圖瓦一家常說說笑笑,就是個好例子。尼爾的小妹科萊緹說:「有些情況,我們已學會了怎樣應付,所以,有些問題也許叫人家很苦惱,我們卻能一笑置之。事事處之泰然,的確能緩解緊繃的情緒。」聖經也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言17:22

屬靈的觀點最重要

真基督徒要保持靈性健康,一個要訣是「藉著禱告和懇切祈求……把[他]們的呼籲告知上帝」。聖經應許說:「這樣,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會……守衛你們的心和你們的思考力。」(腓立比書4:6,7)一個母親照料兩個長期害病的孩子差不多三十年,她說:「我們看出耶和華真的幫助人,叫人能應付過來。他真的扶持我們。」

再者,聖經應許地球將成為樂園,不再有傷心痛苦的事,也使許多人勇氣力量大增。(啟示錄21:3,4)布拉姆說:「由於家人長期害病,上帝所應許的『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對我們意義更深。」迪圖瓦一家跟許多人一樣,都在熱切期待樂園的應許實現,到時「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以賽亞書33:24;35:6

要鼓起勇氣。今天,教人透不過氣的痛苦、災殃就是證據,證明情況快要好轉過來。(路加福音21:7,10,11)至於目前,許多病人和照顧他們的人都能作證,證明耶和華確實「是溫柔慈悲的父親,賜一切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都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3,4

[腳注]

^ 17段 想進一步認識怎樣應付疾病造成的心理影響,請參閱「照顧長期病患者——如何肩負這個擔子」,《儆醒!》1997年2月8日刊3-13頁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人可以向醫生提出的問題

• 病情發展下去會怎樣?結果怎樣?

• 有哪些病徵?可以怎樣加以控制?

• 可選擇哪些療法?

• 不同療法可能有什麼副作用、風險或好處?

• 要改善病情,我們可以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你可以怎樣予以扶持

對於長期病患者一家,有些人也許不曉得該說什麼、做什麼,因此不敢貿然探訪或主動提出幫忙。另一些人則可能越俎代庖,把自以為有益的建議強加於人,卻反倒給人家增添壓力。那麼,人可以怎樣幫上一把,又不會干擾人家的私生活呢?

懷著同情心聽對方傾訴。雅各書1:19說:「要快一點聽。」如果長期病患者的家人想 訴訴苦,你願意耐心聆聽,這就是關心他們了。他們看出你真的「體恤別人」,也許就會更樂於向你傾訴。(彼得前書3:8)可要記住:人們對長期患病反應不一。凱瑟琳曾先後照顧母親和長期害病的丈夫。她說:「如果你對病情或當事人的處境不真的那麼了解,就不要提什麼意見好了。」(箴言10:19)也要記得,就算你對疾病確實有點認識,病人一家也許已拿定主意,不聽取或接受任何人(包括你)的建議。

提出實際的幫助。雖然你得謹言慎行,避免干涉病人一家的私生活,但他們真的需要你的時候,就要樂於提出幫助。(哥林多前書10:24)這幾篇文章常常提到的布拉姆說:「信徒同工大大幫了我們一把。例如,當米歇爾病情危殆,我們得在醫院裡過夜的時候,準會有四到六個弟兄姊妹跟我們一起,直坐到天亮。我們一需要人幫忙,信徒同工就來了。」布拉姆的太太安也說:「當時是隆冬。那兩個星期內,他們每天都給我們煮點湯,款式更天天不同。熱騰騰的湯、暖洋洋的愛,教我們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一起禱告。有時候,你也許幫不了什麼忙。不過,跟病人一家談談能振奮人心的聖經思想,或者跟他們一起衷心禱告,都能叫他們振作起來。(雅各書5:16)尼古拉斯今年18歲,母親害了慢性抑鬱症。他說:「千萬別低估禱告的力量。跟他們一起禱告也好,為他們禱告也好,對他們都大有好處。」

不錯,人扶持得法,就能大大幫助病人一家,叫他們能應付長期害病造成的種種壓力。聖經這麼說:「朋友乃時常相愛;弟兄是為應付患難而生的。」——箴言17:17,《聖經》,呂振中譯。

[第12頁的附欄或圖片]

病入膏肓時

即使家人病重垂危,時日無多,有些家庭也許還是對事情諸多迴避、不願多談。不過,《照料病人——如何著手》這本書指出,「人多少有點心理準備,知道接著會怎樣、自己又該怎麼辦,對於緩解緊張的情緒也許會有點幫助」。當然,人實際要採取哪些步驟因地方法律、習俗而異,只是人如果在家裡照顧垂危的家人,他也許 喜歡考慮以下的建議。

臨終前

1.向醫生請教病人臨終前的徵兆,病人要是在晚上死去又該怎樣辦。

2.開列要知會死訊的親友的名單。

3.考慮治喪方式:

• 病人的意願是什麼?

• 土葬還是火葬?比較一下不同的喪葬承辦者提供的服務和收費。

• 葬禮該什麼時候舉行?要顧及住得較遠的親友,讓他們來得及出席。

• 誰主持葬禮或追悼儀式?

• 在哪裡舉行?

4.病人即使注射了鎮靜劑,也許仍意識到身邊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要留意別在他面前說一些你不想他聽見的話。握著他的手、語調平和地跟他說話,能叫他安心一點。

病逝後

其他人可扶助遭喪的家庭,藉著:

1.讓他們跟剛病逝的親人獨處一段合理的時間,好接受病人已死亡的事實。

2.跟他們一起禱告。

3.他們的情緒平復一點後,也許喜歡人幫忙通知以下的人:

• 醫生,好證實病人已死去,並簽發死亡證書。

• 喪葬承辦者、殯儀館或火葬場,前來照料遺體。

• 親朋好友。(你可以把話說得得體一點,例如:「我打電話來,是想告訴您[病人的名字]的事。真抱歉,我得告訴您一個壞消息。您知道他害了[疾病的名稱]有些日子了,他[何時何地]去世了。」)

• 如果想刊登訃聞,可以聯絡報館。

4.治喪家庭也許希望有人陪伴,協助他們決定葬禮的種種細節。

[第9頁的圖片]

家人該盡力使生活素質維持合理水平

[第10頁的圖片]

跟長期病患者一家一起禱告,有助他們應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