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終生職業」哪裡去了?

「終生職業」哪裡去了?

「終生職業」哪裡去了?

格雷厄姆 *在澳大利亞一家大公司服務已經三十七年。在他將近六十歲那年,公司只給他幾個星期通知,告訴他不用再上班了。這簡直是晴天霹靂,格雷厄姆為前景感到徬徨、憂慮和困擾。格雷厄姆不禁問道:「我滿以為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大可以幹到退休,『終生職業』究竟哪裡去了?」

誠然,失業不是新事,也絕非罕見。可是對於這一代的雇員來說,在全球各地有這麼多人同時面臨失業,倒是前所未見的。失業的成因固然很多,可是最主要的禍端是公司裁員或縮減規模。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勢出現呢?

辦公室新面貌

今天,經濟漸趨全球化。20世紀70年代末在美國,很多公司發覺越來越多顧客選購國外生產的汽車、電子產品,以及其他貨品。

為了提高競爭力和降低成本,美國公司開始縮減人手,改良生產技術及設施。為了達到縮減人手的目標,他們不惜用盡一切方法,包括「裁員、提早退休獎勵金、內部調遷,以及自然流失」。

多年來,縮減人手主要針對藍領工人。可是到了20世紀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越來越多白領階級,尤其是中級管理階層,也開始被解雇,遭遣散。裁員之風迅速蔓延,成了各工業國的大氣候。隨著經濟持續不景氣,政府部門,以及私人機構更不得不進一步縮減人手以降低營運成本。

對許多工人來說,有保障的職業已成絕響。一個公會負責人評論說:「為公司忠心耿耿服務了10年、15年,甚至20年的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彼此默認的合同被人撕毀,自己更被雇主擯諸門外。」德洛爾斯·安布羅斯在《癒合公司裁員的傷口》一書中解釋「組織人」這個新詞,怎樣被人在1956年首創,用來說明典型雇員的面貌。她說:「不論他是個勞動工人還是個經理,他都把自己的經濟繁榮、社交生活,以及忠誠,全交付給雇用他的組織,來換取生活的保障——一份終生的職業。毫無疑問,這種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默契在現代的工商機構裡,早已面目全非,銷聲匿跡了。」

在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因為公司裁員而瀕臨失業,哪個行業也不能幸免。單在美國的失業數字已十分驚人,數以百萬計的人無法找到固定的職業。失業的問題在其他國家也一樣嚴重。然而,冷冰冰的數字背後,隱含著多少的辛酸,多少的悲哀,更是不足為外人道。

打擊重重

上文提到的格雷厄姆說:「失業對人心理上的打擊很大。」被解雇跟「害了一場大病,或者被人毒打一頓,沒有多大的分別」。

你對公司的忠誠得不到回報,你為公司付出的種種犧牲被人漠視,難免感覺被人出賣。當你看到高層行政人員藉裁員來自肥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就蕩然無存了。此外,由於失去穩定收入,當事人頓時陷入困境:他有沒有能力償還抵押借款,清還各項債務,支付家人的醫療賬單和學費,他能否維持現時的生活水平和個人的愛好,能否保住私有財物也頓成疑問。結果,失業的人也許深陷絕望之中,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既然一份穩定、有意義的工作,令人自覺有價值,如果身體有殘障,沒有專業技能,或者年事已高的人一旦失業,他們所受的打擊就更大了。澳大利亞一項調查顯示,年屆45至59歲的人,被解雇的可能性最高。然而,這個年齡組別的人,也正是最難適應突如其來改變的一群。

失業的人有什麼選擇嗎?找一份較低薪的部分時間工作,也許總比失業好。可是,這也意味著當事人要降低生活水平才行。事實表明,被解雇的人,大約只有三分之一能夠找到,薪酬跟舊職相若的差事。此外,失業也難免令家庭生活受壓。

另一方面,現在有工作可做,也不足以教人安心。因為擔心失業的陰影可以殺人於無形。《分道揚鑣》一書評論說:「擔心被解雇就像你要選擇,以什麼方式給貨車撞倒容易受一點。即使你有什麼妙計奇想,你根本沒有機會去驗證它是否可行,因為你還未來得及看貨車從哪個方向衝過來,就早在它的輪下給壓平了。」

失業對青年人的影響又怎樣?教育及科學有關部門,進行過調查後有以下的評論:「一個人是否已經成年,重要的外在證據,往往是一份全職工作。從他上班那天起,他『真真正正』長大成人,他活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也按成年人的標準去處事為人,經濟獨立當然也隨之而來。」因此,如果一份全職工作標誌著成年生活的開始,失業必然對青年人是個沉重的打擊。

熬過失業的關口

有人把應付失業比作走進地雷區。《分道揚鑣》一書認為,被解雇的人最普遍的反應是感到憤慨、羞恥、恐懼、憂傷和自憐。要應付這些不安的情緒絕非易事。這本書的作者講述他觀察所得,說:「有人把一件難辦的差事交給你——要你決定自己的前途。你既沒有求過這份差事,也不知道從何入手,於是你發覺自己孤立無援了。」然而,最難過的還算是要跟家人解釋,你給公司辭退了。

話說回頭,應付失業的方法還是有的。首先是降低生活水平,要作妥心理準備,過一種較以往簡樸的生活。

以下一些建議雖然不會把問題通通解決,但也許有助你應付失業的窘局。第一,要明白在這個時代,被突然解雇是個現實。因此,無論你是什麼年紀,擁有多少工作經驗,現在就要為未來可能失業而未雨綢繆。

第二,避免因為購買非必要的東西而負債累累。要量入為出,不要依恃可以從晉升或者薪酬調整,得到額外收入來償還債務。今天的新經濟發出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未來經濟前景變化多端,不能寄予厚望。

第三,盡量簡化生活,減少財務負擔,包括一切非必要的債項,好讓自己過簡樸健康的生活。

第四,要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標,包括屬靈目標和世俗目標,然後作出所需的調整。這樣,你就能按照這些目標去權衡得失,作正確的決定。

最後,你若看見鄰居無需節約,生活條件比你好,也不要暗自羨慕他們,否則你可能因為想跟人看齊,被誘採納他們的生活方式。

上述建議也許能令你和家人,避免在這個變幻無常的世界裡,追求變幻無常的財富,同時免除現代生活所造成的種種憂慮。

有人引述一位前投資銀行家費利克斯·羅哈廷的話,說:「如果一個人失業,別人卻因此致富,我們的社會就已經在根本體制上嚴重出錯。」不錯,這個嚴重出錯的世界,不久就會被另一個社會所取替。屆時,「終生職業」將有全新的含義,一種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全新含意。——以賽亞書65:17-24;彼得後書3:13

[腳注]

^ 2段 不是真名。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如果一個人失業,別人卻因此致富,我們的社會就已經在根本體制上嚴重出錯」

[第15頁的圖片]

設法過較簡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