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告別痛楚!

告別痛楚!

告別痛楚!

19世紀40年代以前,病人進手術室的時候,不是忐忑不安,而是戰戰兢兢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還沒有麻醉這回事。《疼痛不再》的作者丹尼斯·弗拉丹,在書中寫道:「據知,從前外科醫生進手術室時,雙手各拿著一瓶威士忌——一瓶給病人,一瓶給自己,好讓自己在病人尖叫時不為所動。」

灌醉病人或使病人「精神亢奮!」

醫生、牙科醫生和病人都費盡心機,要減輕手術帶來的痛楚。中醫和印度醫師曾使用大麻和大麻麻醉劑止痛。在世上不同地方,鴉片和酒精飲品也廣泛地用來鎮痛。據知,古代希臘醫師迪奧斯科里季斯是最先採用「麻醉法」一詞的人。他認為由曼德拉草根製成的藥和葡萄酒都具有麻醉作用。後來,有些醫生還嘗試以催眠術來緩解痛楚。

不過,這些東西的鎮痛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外科醫生和牙科醫生只好在動手術時加快速度;事實上,速度更被用來作為評定醫生好壞的標準。可是,不管醫生的手腳有多快,病人還是痛得要命。結果,一般人都寧願忍受疾病折騰,長了腫瘤不管,滿口壞牙也不予理會,以逃避開刀或拔牙帶來的痛苦。

甜礬油和笑氣

1275年,西班牙醫師雷蒙德·柳利以化學品進行實驗時,製造出一種揮發性、易燃的液體,柳利把這種液體稱為甜礬油(帶甜味的濃硫酸)。到了16世紀,瑞士出生的醫師帕拉塞爾塞斯讓一些小雞兒吸入甜礬油,發現雞兒不但悠然入睡,而且毫無痛楚。帕拉塞爾塞斯也像柳利一樣,並沒有進一步以人來做實驗。1730年,德國化學家弗羅貝紐斯把這種液體叫做醚;醚(ether)是個希臘語詞,意思是「神聖的」,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話雖如此,在112年之後,醚所具有的麻醉作用才終於給弄個清楚明白。

同一時期,在1772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發現了一氧化二氮。起初,人們以為這種氣體能致死,就算使用的劑量不多,也足以奪命。1799年,英國化學家兼發明家漢弗萊·戴維決定親自一試。戴維萬萬想不到,一氧化二氮竟然能使他發笑,更因而把一氧化二氮稱為笑氣。戴維曾在文章裡提及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有潛在用途,但當時卻沒有人深入研究。

以醚和笑氣增添歡愉

戴維吸進一氧化二氮後做出滑稽動作,變得廣為人知;戴維自己對此更一度上癮。沒多久,以吸入笑氣來娛樂就成為時尚,連巡迴表演的人也在節目中加插環節,請觀眾自願踏上舞台,輪著吸入笑氣。參與者吸進笑氣後,就自我控制不了,然後更做出各種各樣的古怪動作,引得哄堂大笑。

差不多同一時候,用醚來娛人娛己也流行起來。但有一天,年輕的美國醫師克勞福德·朗注意到,他幾個朋友受了傷,吸入了醚以後雖然步履不穩,卻渾然不覺痛楚。朗立刻想到,動手術時也許可以用醚來麻醉病人。詹姆斯·維納布爾是個學生,很喜歡跟朋友一起吸入醚來自娛。詹姆斯剛巧有兩個小腫瘤要切除,不過,由於害怕開刀之痛,把手術一再延期。於是,朗趁機向他建議,讓他吸點醚之後動手術,維納布爾同意了。結果,在1842年3月30日,朗給他做了一次無痛手術,但直至1849年,朗才對外宣布這項發現。

牙科醫生不遑多讓

1844年12月,美國牙科醫生霍勒斯·韋爾斯觀看巡迴表演,其間加德納·科爾頓用一氧化二氮來做示範。韋爾斯主動提出要試一試,頭腦卻盡量保持清醒。他留意到其中一個參與者,雙腿猛然撞上了硬幫幫的長椅子,淌著血,卻一點不覺痛。當晚,韋爾斯就決定在拔牙時試試用一氧化二氮,但自己得先試驗一下。於是,他請科爾頓提供笑氣,又請同行的約翰·里格斯替他拔掉一顆有毛病的智慧齒。是次手術十分成功。

韋爾斯決定在同儕面前示範一次,把發現公諸於世。可是,他在示範時緊張極了,用的氣體也不足,結果病人在拔牙時高喊起來,叫他頓時給在場的人揶揄一番。不過,他們本該問問病人,因為病人後來向韋爾斯承認,他叫是叫了,卻不感到怎麼痛。

1846年9月30日,美國牙科醫生威廉·莫頓讓病人吸入醚,也就是朗於1842年採用的同一化合物,施行了一次無痛的拔牙手術。著名化學家查爾斯·托馬斯·傑克遜助莫頓一臂之力,跟他一起製造了醚。莫頓跟朗不一樣。他安排了一次公開示範,用醚來麻醉要開刀的病人。1846年10月16日,莫頓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麻醉了病人,外科醫生沃倫接著替病人做手術,從病人的顎切除了腫瘤。手術異常成功。這個消息像燎原野火一般,迅速傳遍了美國和歐洲。

承先啟後

這些發現叫人心振奮,科學家、醫生等再接再厲,繼續以不同氣體進行試驗。1831年發現的氯仿,於1847年使用成功。在某些地方,人們很快就選擇以氯仿來麻醉。不久,婦人分娩時都以氯仿麻醉,連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於1853年4月分娩時也是一樣。

說來遺憾,人們為了誰最先發現麻醉藥(當然不是發現化學品本身的人),是朗、韋爾斯、莫頓,還是協助莫頓的著名化學家傑克遜,發生激烈爭辯,令全身麻醉的發展史多少有點兒美中不足。意見自始至終沒達到共識,但事後以平心而論,不少人都認為四人平分秋色,各有貢獻。

其間,局部麻醉法也有了進展。所謂局部麻醉,就是病人身體某部位失去知覺,但頭腦卻保持清醒。今天,牙科醫生處理牙齒和齒齦問題,或者醫師要動小手術或護理創傷,常使用局部麻醉。婦女分娩時,麻醉科醫生一般也會施行局部麻醉。

隨著時光流逝,麻醉法已大大發展,成為醫學上一門專科。今天,在病人開刀前,麻醉科醫生使用精密的儀器、複合的麻醉藥(麻醉藥由幾種化學劑混合而成),再輔以氧氣,來麻醉病人。事實上,許多病人也許甚至不知道醫生也用上了麻醉氣體,因為醫生常先注射麻醉藥,待功效開始發揮,才使用麻醉氣體。麻醉科醫生也負責在手術後替病人止痛。

因此,如果有天你要動手術,就盡量叫自己放心好了。試想像一下,在大約兩百年前,你躺在簡陋的手術檯上,門一打開,外科醫生就拿著兩瓶威士忌進來,那麼,今天麻醉科醫生所採用的精密儀器,頓時就好像不怎麼可怕了,對嗎?

[第22頁的附欄]

針刺術——東方的鎮痛法

針刺術是一種古老的中國療法,據說能鎮痛。針灸師在病人身上的穴位紮針,這些穴位常跟要治療的部位相距甚遠。一旦紮了針,針灸師就會撚針,或者把針接上低電壓電流。《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在中國,人們常在手術期間以[針刺術]來麻醉病人。一些西方訪客曾親眼目擊,醫生替神志完全清醒、只用針刺術局部麻醉的病人,施行複雜(和一般挺痛苦)的手術」。

接受過醫學訓練、手法熟練的醫師,才該使用針刺術。據《美國百科全書》說,「有些人曾給針刺用的毫針刺穿心臟或肺部,釀成嚴重意外。如果毫針沒經過消毒,病人也許會感染肝炎,局部感染和類似的併發症也有可能出現」。當然,跟開刀一樣,不管人選擇以哪種麻醉法做全身麻醉,都不是完全沒風險的。

[第23頁的圖片]

麻醉學已成為一門專科

[鳴謝]

Courtesy of Departments of Anesthesia and Bloodless Medicine and Surgery, Bridgeport Hospital - CT

[第21頁的圖片鳴謝]

Pages 2 and 21: Reproduced from Medicine and the Artist (Ars Medica)by permission of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Carl Zigrosser/ Dover Public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