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對歷史學家來說,沒什麼比詳實記述事情的前因後果更重要。」——格拉爾德·施拉巴赫,歷史學助理教授。
歷史學家常常問道:某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要發生?比方說,歷史告訴我們,羅馬帝國衰亡了。但羅馬帝國為什麼衰敗下來?是因為統治階層貪污腐化,荒淫無度?還是因為帝國幅員太廣,難以管治,加上軍費開支浩大呢?是因為羅馬帝國樹敵太多?還是因為兵力不夠敵軍雄厚?
東歐的共產主義政體,過去一直對西方國家構成威脅。沒想到,近年來在東歐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共產政權彷彿在一夜之間瓦解了。背後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什麼教訓?歷史學家想要尋求的就是這類問題的答案。他們提供答案之餘,對事情所作的評述到底帶有多少個人偏見呢?
歷史可信嗎?
與其說歷史學家是科學家,倒不如說他們更像歷史的偵探。他們研究分析歷史記錄,質疑問難,尋根究底,目的是要查明真相。很可惜,他們常常迷失方向,看不清前進的目標。一個原因是,歷史學家的工作主要同人有關。活人的心思他們尚且不能識透,何況是死人的。此外,歷史學家可能有先入之見,也可能抱有成見。由於這個緣故,最優秀的歷史著作有時所反映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作者本人對歷史事件的重新演繹而已。
當然,歷史學家有自己的觀點,不一定表示他的著作失實。聖經的撒母耳記上下兩卷、列王紀上下兩卷和歷代志上下兩卷,分別報導相同的事件。雖然這幾卷書是由五位執筆者寫成的,但其中的記載並沒有顯著的矛盾,也沒有大的差錯。四福音的記載也一樣。聖經執筆者甚至把個人的缺點和愚蠢的過失記錄下來。世俗的作家很少會這樣做。——民數記20:9-12;申命記32:48-52。
讀歷史,除了考慮作者可能抱有成見之外,還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作者的動機。邁克爾·斯坦福在《歷史研究指南》寫道:「每逢聽到手握大權的、貪求權勢的,或他們的同夥,講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歷史學家都必須持懷疑態度,審慎對待。」如果歷史著作字裡行間流露出國家主義精神,甚至明目張膽地煽動民族主義狂熱,作者顯然是別有用心。遺憾的是,有些歷史教科書也鼓吹這樣的精神。某國所頒的政令公開聲明,教授歷史的目的在於「鞏固人民的民族主義感情,增強他們的愛國心……因為教授國史能鼓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愛國行為」。
篡改歷史
有時候,歷史記載不僅受個人偏見所支配,還被人做了手腳。且舉例說明。《歷史真相》一書指出,前蘇聯政府「刻意把托洛茨基的名字從史冊中刪去,使這名政委在蘇聯史上消失蹤影」。托洛茨基到底是誰?他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在列寧之下居第二位。列寧死後,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發生了衝突,被開除出黨,後來遭暗殺。前蘇聯政府甚至把百科全書中涉及托洛茨基的內容全部除去。歪曲歷史,焚毀唱反調的書刊,凡此種種,都是獨裁政權慣用的手段。
篡改歷史不是什麼新事。這個做法源遠流長,至少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埃及和亞述。不管是法老、君王還是皇帝,個個都心高氣傲,自命不凡,一心要名留史冊。他們習以為常地誇大自己的功績。至於不光彩的事,例如吃敗仗,他們不是輕描淡寫,就是把有關的記載刪除。有時候,他們甚至對不光彩的事隻字不提。且看看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聖經對以色列的君王和臣民都一視同仁,把兩者的功過揭露無遺,跟埃及和亞述的記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歷史學家怎樣考證古代文獻的真確性?他們把這些文獻跟古代的賦稅記錄、法典、拍賣奴隸的告示、商業信件、業務記錄、私人信件、私人檔案、陶器碎片的刻印文字、航海日誌、
在墓穴裡發現的遺物等等比較比較。這些文物可提供不同的線索,使歷史學家對官方記錄有進一步的了解。誠實的歷史學家通常會說清楚,有什麼地方是空白的,有什麼事物還不能確定。有時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不管怎樣,為求對歷史事件有平衡合理的看法,精明的讀者準會多方查證,翻閱不同的參考書。儘管歷史學家要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的工作還是大有貢獻的。一部歷史著作指出:「世界歷史雖然難寫,……但對我們關係重大,是我們必須認識的。」通過歷史,我們既可以窺見前人的經歷,也可以進一步了解人類目前的處境。比方說,我們很快就看出,人類從古到今都展現出同樣的個性特徵。世人一次又一次地顯出這些特徵,對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許由於這個緣故,歷史重演這句話就應運而生了。說歷史重演又是否完全正確呢?
歷史真的重演嗎?
根據往昔的事態發展,我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預告未來嗎?某些類型的事件確實重複出現了。例如,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曾經存在的文明,最後都一一瓦解了。」他接著又說:「歷史所記敘的都是徒勞無功、壯志未酬的故事。……身為歷史學家,我常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悲劇是避免不了的。」
其實,帝國衰亡的經過,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在一夜之間,被米底亞人和波斯人攻陷了。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帝國分裂為幾個王國,最後通通給羅馬帝國吞併了。至於羅馬帝國的滅亡經過,這個問題一直引起爭論。歷史學家格拉爾德·施拉巴赫問道:「羅馬帝國是 在什麼時候垮台的?羅馬帝國真的垮了台嗎?在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600年之間,西歐有些情況 改變了,但大部分還是一如既往。」 *很明顯,歷史上有些事態發展是會重複出現的,但不是全部。
歷史不斷提醒我們,人為統治往往以失敗告終。由於統治階層只顧利己、目光短淺、營私舞弊、任人唯親、貪權好利,德政從古到今都難以實施。史冊滿是有關軍備競賽、條約失效、戰禍頻仍、社會暴亂、貧富不均、經濟崩潰的記載。
為了說明這點,請留意《哥倫比亞世界史》怎樣評論,西方文明對世界其他地方所產生的影響:「哥倫布和科爾特斯使西歐的人民大開眼界,看出對外擴張大有可為。西歐的人民千方百計要別人改信自己的宗教,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他們動不動就訴諸武力,強行把西方文明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去。西方的侵略者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他們利用先進武器,迫使其他國家成為歐洲列強的附庸。……簡單地說,這些大洲[非洲、亞洲和南北美洲]的人民,持續不斷地遭到西方人的殘酷剝削。」聖經的傳道書8:9說:「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這句話多真實啊!
鑑於人類的往跡乏善可陳,德國一位哲學家禁不住嗟嘆:歷史告訴我們,人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耶利米書10:23說:「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人沒有能力定自己的腳步,這件事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遭遇的困難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多,規模也是 空前未有的。既然這樣,我們怎麼能夠應付呢?
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人類歷史上,地球從沒有像現在那樣,備受各種各樣的難題所威脅: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動植物紛紛絕種、臭氧層變得稀薄、污染、全球氣溫上升、海洋生態瀕危、人口爆炸等等。
《自然環境滄桑史》一書指出:「環境瞬息萬變,現代社會窮於應付。」《世界監察》雜誌的編輯埃德·艾爾斯寫道:「我們面對的困難,是我們從沒有經歷過的。儘管有無可辯駁的證據表明事情非同小可,我們還是懵然不覺。叫我們束手無策的困難就是,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裡,生物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使自然生態發生了巨變。」
考慮到這些及其他相關的問題,歷史學家帕爾東·蒂林哈斯特聲稱:「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變得複雜無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情況實在令人害怕。歷史學家能提出什麼指引,給迷惑不解的現代人呢?他們所能提供的看來很有限。」
歷史學家也許茫然無措,不知該提出什麼意見才好。我們的創造主早就成竹在胸。他在聖經裡預告,在最後的日子,世界會有「難以應付的兇險時代」。(提摩太後書3:1-5)正如下篇文章指出,耶和華還進一步給我們指明出路。這是歷史家無法做到的。
[腳注]
^ 16段 施拉巴赫的評論跟但以理先知的預言一致。但以理預告,羅馬帝國會被內部衍生的政治勢力所接替。請參看《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的第4和第9章,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每逢聽到手握大權的[人]……講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歷史學家都必須持懷疑態度,審慎對待。」——歷史學家邁克爾·斯坦福
[第4頁的圖片]
尼祿皇帝
[鳴謝]
Roma, Musei Capitolini
[第7頁的圖片]
「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這句話從古到今都是千真萬確的
[鳴謝]
“The Conquerors,” by Pierre Fritel. Includes (left to right): Ramses II, Attila, Hannibal, Tamerlane, Julius Caesar (center), Napoléon I, Alexander the Great, Nebuchadnezzar, and Charlemagne. From the book The Library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Famous Events, Vol. III, 1895; planes: USAF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