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處處有援手

處處有援手

處處有援手

巴斯特是個15歲的中學生。每逢星期六下午,他都有特別活動。他會到養老院,探望一班老人家,給他們奏樂唱歌。巴斯特的老師說:「他給院中的老人家帶來了不少歡樂。」78歲的露西爾也樂於行善。她經常送食物給有需要的人,又到醫院探望孤獨的病人。一個朋友這樣描述露西爾,說:「別人有需要,而她又能幫忙的話,她一定給予援手。」

志願服務的定義

現今世界各地有千百萬人抱有以下的人生觀:「別人有需要,一定給予援手」。他們樂意到任何地方幫助別人,足跡遍及建築工地、辦公室、工廠、療養院、庇護所、難民營、收容所、消防局、援助中心、動物收容中心等地方。幾乎處處有援手!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參與各種志願服務,從蓋房子到籌集捐款,從照顧棄嬰到安慰身患絕症的病人不等。他們都是志願人員,致力扶助窮苦人。

志願工作被人描述為「實現理想的行動」。做志願工作的人必須有責任感、甘願犧牲、不計報酬和沒有私心。兩位資深的志願人員評論說:「參與志願服務需要我們施與,獻出自己,包括時間、體力、心思、才幹、智力和專業知識。」值得留意的是,志願人員也能從施與得益。——參看附欄「志願人員也受益」。

人數和需求與日俱增

在美國,據估計有一億人參與志願服務,而且人數逐年遞增。志願組織紐約援助會的總幹事凱瑟琳·貝倫斯最近告訴《儆醒!》雜誌說:「我們的組織擴展神速。單單在過去的一年,就有五千多人加入了我們的組織,成為志願人員。」歐洲的志願團體也有類似的增長。例如,在過去的二十年,法國志願人員的數目每年都增加百分之六。不過,全球對志願人員的需求卻沒有減少。相反,聯合國志願人員(聯合國的一個機構)綜觀全球的情況,指出「今日比以往需要更多志願人員」。一所博物館的主管表示:「志願人員是我們博物館的血液。」

可是,矛盾出現了。儘管督導志願人員的主管、總幹事、統籌員都認為志願人員猶如黃金一樣可貴,但志願人員的工作卻大多被忽視。為了扭轉這個局面,聯合國決定利用2001年來喚起大眾對志願人員的注意。聯合國希望在這一年達成的目標可參看附欄「國際志願人員年」。

時移世易,今日人們對志願服務的看法改變了。這些改變使志願人員和統籌員陷入困境。可是,雖然困難重重,世界各地還有不少人樂意獻出自己,扶助別人。什麼推使這些人獻出自己呢?他們成就了什麼事?他們怎樣影響到你的生活?

[第4頁的附欄或圖片]

志願人員也受益

邁克爾利用公餘參與志願服務。他說:「幫助別人使我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更愉快。這是全心做生意沒法給我的報酬。」這種感覺不是邁克爾獨有的。聯合國志願人員統籌員莎倫·開普林-阿拉佳說:「世界各地……參與志願服務的人,都清楚看出他們從自身的經歷得益不淺。」專門研究志願工作的道格拉斯·勞森博士表示,研究員發現「人在參與志願工作的幾個小時裡,往往會感到精力充沛,心情興奮,這種現象也給叫做『志願人員的亢奮』」。「志願人員的亢奮」並不會轉瞬即逝。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觀察了一組人超過30年,發現當中「做志願工作的比沒有做的更快樂、更健康」。值得留意的是,聖經也說:「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箴言11:25

[第5頁的附欄或圖片]

國際志願人員年

1997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宣布把2001年定為「國際志願人員年」 *。聯合國也為該年定了以下四個目標。

增進認識 鼓勵政府官員重視志願人員的供獻,認識和記錄他們的成就,並且頒發獎狀給志願人員,褒揚他們的出色表現。

增加幫助 促請各國推廣志願服務,方法包括容許國民以志願服務代替兵役,或者豁免一些稅項。

交流經驗 請傳媒協助宣傳,讓更多人知道志願服務的成功例子,供其他人借鏡,「省去地方團體自闢蹊徑的工夫」。

推動發展 鼓勵志願團體舉辦展覽會,讓大眾知道志願人員對社會的貢獻。

聯合國希望2001國際志願人員年能增加人們對志願服務的需求,推動更多人參與志願服務,為志願團體籌集更多經費和物資,以應付社會與日俱增的需要。全球共有123個政府資助各項活動,好達成聯合國所定的四個目標。

[腳注]

^ 15段 香港稱為「國際義工年」,台灣稱為「國際志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