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演變中的老年觀

演變中的老年觀

演變中的老年觀

你到了什麼年紀才算是老人家呢?答案或許因人而異。在十幾歲的年輕人看來,凡年齡超過25歲的,就已經是老人家了。

可是,就歌劇團的歌手來說,他們不到中年,也休想攀登到事業的高峰。澳大利亞《太陽先驅報》刊登了一個報告,論到那些期望得到高職的人,說:「現實是,如果你40歲以前還沒有取得高職,你就永遠無望了。」

常見的假定

有些人假定,老年人易生意外,學習緩慢,很快衰老。這樣假定合理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歐洲「因交通意外而死亡的人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在25歲以下」。另外,人體衰老得最快的年齡是介於30和40歲之間。再說,沒有證據表明,體格健康的人的智力會隨著年老而衰退。

老必多病這個假定又合乎事實嗎?《澳大利亞醫學雜誌》指出,「一般人都認為年老和患病是同義詞」。但事實表明,許多老人家都相當健康,不覺得自己年老。有些人跟美國政治家伯納德·巴魯克有同感,巴魯克曾說:「在我看來,老年是我的歲數多加15年。」

既然如此,為什麼老年人往往受人歧視,有時甚至遭人排斥呢?問題主要在於人對老年懷有錯誤的觀念。

各種老年觀

「美國人迷戀青春,左右了傳媒的老年觀,」馬克斯·弗蘭克爾在《紐約時報雜誌》撰文慨嘆說,「老一輩在傳播界幾乎沒有立足之地。」這也許有助說明現今一種矛盾的現象,《教科文組織信使》(聯合國出版物)論到這個現象說:「社會從沒有像今日那樣優待老年人,老年人既享有生活的保障,也享有許多社會福利,可是社會對老年人的觀念卻消極得很。」

就算在醫學界,也存在對老年人的歧視。據《澳大利亞醫學雜誌》所載,「許多醫生,以至社會大眾,都認為人過了65歲,才預防疾病,已經太遲了。……這種消極的觀念……意味著許多重要的醫學研究都沒有老年人的份兒」。

同一份雜誌也表示:「對老年人的消極觀念,稱老年人為『老懵懂』,可以被利用做藉口,只給老年人次等醫療護理。許多常見而輕微的身體毛病,如視力衰退、聽覺減弱等,會被視作等閒,或被視為年老的正常現象。……要有效地預防疾病,關鍵在於改變人們的老年觀。」

「也許現在是時候要給老年一個更好的定義,至少發達國家要這樣做。」英國醫學雜誌《刺血針》提出了以上的建議。為什麼這是重要的呢?雜誌解釋說:「新的定義或許能幫助人排遣悲觀的想法,去除消極的情緒和預測。這一切經常被用來助長偏見,叫人誤以為老年人佔去了太多寶貴的醫療資源。」

人口老化

人口老化不但成了事實,也成了趨勢。《教科文組織信使》報導,「1955年至2025年之間,全球65歲或以上的人口會增加四倍,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也會增加一倍」。

現今印度老年人口的數目已經超越法國的全國人口。據說,美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8年間出生的嬰兒有7600萬,這些人會在未來的50年內退休。世界人口老化的趨勢,不但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和醫護人員的關注,也促使人們重新檢討一些錯誤的老年觀。

劇本重寫

有些人把人生比作一齣三幕劇。青年人活力充沛和讀書求學,可算是第一幕的重心。成年人養家幹活和壓力重重,成了第二幕的基調。至於第三幕,劇中的演員在別人勸說下,退到後面,光是坐在椅子上,垂頭喪氣地等候落幕。

不過,基於種種原因,例如20世紀醫療衛生顯著的改良,現今「演員」在「第三幕」退到後面光等的時間已經增加到25年。許多人退休以後,不再甘心無所事事。老而不休的人越來越多,人生的劇本因此有必要重寫。

重大貢獻

人們普遍認為老年人大多要依賴他人為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據《紐約時報雜誌》報導,在美國,「老年人多半自給自足,屬於中產階級,比許多年輕夫婦擁有更多財產。……社會學家看出,一班有財有勢的老人家正在崛起」。美國西北大學市場學教授菲利普·科特勒就這方面也作出評論。他說:「做生意的很快就會把55歲以上的有錢人定為最有利可圖的目標。」

除了有財有勢之外,活躍的老年人也貢獻良多。悉尼的《星期日電訊報》指出,在澳大利亞,「照料孩子的工作現今有一半落在祖母身上,另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雇員在上班期間,把子女交由祖母照顧」。

在世上一些地方,例如法國的特魯瓦,老一輩所累積的智慧被視為可貴的資源。為了開發這種資源,許多學校在課餘聘用老年人來教導兒童木工、製造玻璃、切割石頭、建築和水管工程等技能。除了教育下一代之外,許多老年人還上學,以求掌握更多技能。

據1999年1月出版的《教科文組織信使》所載,總部設於巴黎的國際老人大學聯會表示,「世界各地有超過1700所老人大學」。關於這些老人大學,雜誌也指出:「儘管學校架構和管理手法因地而異,殊不相同,為老年人辦的大學都致力幫助老年人全情投入社會和文化活動。」據報,日本一所老人大學就有2500名學生!

「總括各方面,老年人對家庭和社區貢獻良多,只不過他們的工作大多沒有酬勞,因此難以統計。」世界衛生組織老人與健康計劃的小組策劃人亞歷山大·卡拉什作了以上的評論。他也表示:「各國與其把人口老化視為難題,倒不如看成解決難題的方法。……老年人是最寶貴和最好的可用資源。」

無可否認,別人的觀點和偏見,可以妨礙我們安享晚年,但我們能否享有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觀。即使你年紀越來越大,你仍然可以保持腦筋靈活,身體健康。要保持身心健康,你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呢?請參閱12和13頁的附欄,當中你會看到一些老人家保持活躍而享受人生的秘訣。

老當益壯

附欄所提到的老人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停止工作。他們不是繼續幹活,就是參與志願服務。他們也經常運動,關注不同年紀的人,並且滿足自己的屬靈需要。也許你會留意到,人不論老幼,只要跟從這些秘訣,就必享有快樂而富於朝氣的生活。

目前,現實是,隨著歲月的消逝,你會逐漸年老,甚至當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情形也是一樣。(傳道書12:1)儘管這樣,明智的做法是聽從《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所載的一句結語:「人有健康,就有了活力,同樣,人有活力,健康就有了最佳的保障。」

[第12,13頁的附欄或圖片]

保持活躍,享受人生

▪ 南非:彼茲·溫策爾,77歲,全時志願人員。

「常做運動,有益健康。過去幾年,我悉心照料一個小花園。每次勞動後,我感到自己判若兩人。『拖延是時間的竊賊,耽擱則是它的主犯。』這個原則提醒我要愛惜光陰,一切盡力而為。」

[圖片]

「常做運動,是很重要的。」——彼茲

▪ 日本:鹽崎好春,73歲,房地產顧問。

「我有腰痛、高血壓和內耳性眩暈病。我一星期有四天要騎自行車上班,每天來回共12公里。對我來說,這是很好的運動,不但沒有令我腰痛,反而鍛鍊了我雙腿的肌肉。我盡量與人保持和睦,不吹毛求疵。我發覺,人響應鼓勵,比接受批評,更來得積極。」

[圖片]

「我盡量不吹毛求疵。」——好春

▪ 法國:萊奧內·沙洛尼,84歲,全時傳福音者。

「我曾是個理髮師。因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我在1982年退休時,很捨不得。由於沒有家庭經濟負擔,我做了先驅(耶和華見證人的全時傳福音者)。我跟許多人討論聖經,頭腦得以保持活躍。我沒有汽車,要常常步行。這對我的健康大有幫助。」

[圖片]

「我跟許多人討論聖經,頭腦得以保持活躍。」——萊奧內

▪ 巴西:弗朗西斯科·拉帕斯廷納,78歲,全時志願人員。

「即使受到冒犯或冷落,我通常不會生氣。我想到對方也許受了很大壓力,或被一些問題所困擾。我們人人也不時有點情緒低落,不那麼友善。我盡量不記仇,明白到別人也要容忍我。因此,我有很多良朋益友。」

[圖片]

「我盡量不記仇。」——弗朗西斯科

▪ 澳大利亞:唐·麥克萊恩,77歲,每週仍然工作40小時。

「我在四年前動了一次心臟分流手術,現在身體仍然十分健康。那次手術並沒有使我失去活動能力。我每天如常外出步行。我年輕時,見別人未老先衰,就決心不讓自己變成這樣。結交朋友,互相交談,帶給我真正的樂趣。我們留意屬靈的事,就會經歷到詩篇103:5所說的幸福:耶和華『用美物使你一生滿足,叫你的青春不斷更新,如鷹重得活力』。」

[圖片]

「不要未老先衰。」——唐

▪ 日本:長南千代子,68歲,全時傳福音者。

「要保持健康,就須要消除緊張的情緒,不讓自己精疲力竭。我盡量避免過度憂慮。不時調整一下生活步調,對我也有好處。最近,我學打算盤,好鍛鍊一下手指和腦筋。學習新事物總是有益的。」

[圖片]

「學習新事物總是有益的。」——千代子

▪ 法國:約瑟夫·庫爾迪多,73歲,全時志願人員。

「要安享晚年,要訣是盡量保持活躍。工作可以帶來滿足感。要注意飲食,適應新的環境。生活有目的,就會活得精彩。我們注重屬靈的事,也有助於身心健康。我在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之前,思想消極,優柔寡斷。人認識聖經真理,就更有能力應付不同的情勢。」

[圖片]

「要注重屬靈的事。」——約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