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

品種紛繁,生命攸關

在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的人口超過800萬,是全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馬鈴薯是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而當地農夫主要種植的品種是大馬鈴薯。

1845年,愛爾蘭的農夫照常種植大馬鈴薯。後來晚疫病侵襲,農作物幾乎全部死亡。保羅·雷伯恩在《最後一次收割——危害美國農業的基因投機》一書說:「愛爾蘭大部分農夫都熬過了那一年,災難到次年才來臨。農夫由於沒有其他馬鈴薯的種子,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有再次種植大馬鈴薯。不久,晚疫病再度侵襲,而且來勢洶洶。農作物損失慘重。」歷史家估計,當時有多達100萬人餓死,另有150萬人移居海外,大多遷往美國,留下來的人都赤貧如洗。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農夫,由於種植多種不同的馬鈴薯,所以當晚疫病侵襲時,只有少數馬鈴薯品種死亡,沒有釀成災難。顯然,種植多種多類農作物能起保護作用,劃一作物倒違反了這個生存之道,叫農作物易受疫病和害蟲侵襲,整個區域的收成也因而大受損害。正因為這樣,許多農夫不得不經常使用殺蟲劑、除草劑和滅真菌劑等污染環境的化學品。

為什麼農夫要捨棄傳統,不再種植多種本地作物,代之以劃一作物呢?他們這樣做,往往是受經濟利益所驅動。劃一作物的好處有:容易收成、不易腐爛、外貌美觀、產量提高。在20世紀60年代,作物劃一化加緊推行,促成了所謂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

在易鬧饑荒的地區,政府當局和大企業極力遊說農民停止種植多類農作物,轉而劃一種植,集中生產高產量的穀物,特別是稻米和小麥。這些雜種高產的穀物大受歡迎,被譽為能餵飽全人類的農產品。不過,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種子價格是平常的三倍。昂貴的機器如拖拉機暫且不說,收成的多寡也大大有賴於肥料等化學品。儘管所費不菲,在政府的資助下,綠色革命仍然廣泛推行。「綠色革命以往曾讓千百萬人免受飢餓之苦,現在卻威脅著世界的糧食供應,」雷伯恩這樣說。

綠色革命算是取得了短期的利益,但也漠視了長期的風險。劃一作物不久就在多個大陸普及起來。廣泛使用肥料使野草滋生,殺蟲劑也把益蟲連同害蟲一併殺死。魚、蝦、蟹、蛙、食用草本植物和野生植物之類的可貴副食品,都給稻田裡的有毒化學品滅掉。有些農夫也由於接觸到化學品而中了毒。

英國公開大學生物系教授何美雲(音譯)博士說:「綠色革命所引進的單一作物種植法,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那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一百年前的農作物品種到現在已喪失了百分之75,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工業化。

世界監察協會出版的一份刊物警告說:「農作物劃一化可能大大危害生態環境。」這些風險可以怎樣加以控制呢?除了資助農民之外,農業科學家的支援、強力的化學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即使樣樣俱全,誰也不能保證什麼。美國發生過一次玉米疫病,損失慘重,印尼也曾喪失了約20萬公頃的稻米,農作物劃一化正是禍根之一。近年來,另一場農業革命又開展了。這場革命關係到操控生物最基本的單位——基因。

基因革命

隨著科學家對基因進行研究,一門牟利的新興工業應運而生,那就是生物科技。顧名思義,生物科技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把生物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一些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名副其實專門發展農業,致力培育一些高產量的種子,然後申請專利。這些公司希望培育出來的種子既能抵抗疫病、乾旱、霜凍,又能讓人減少使用有害化學品。要是成功的話,就會對人大有裨益。不過,有些人卻對基因改造農作物表示疑慮。

《基因工程、食物與我們的環境》一書說:「在自然界,同類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配,產生新的品種。兩種不同的玫瑰可以雜交,但玫瑰永遠不能跟馬鈴薯雜交。……另一方面,為了轉殖某種生物的優良特性,基因工程往往涉及到把這種生物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生物內。譬如說,科學家從北極的魚(如比目魚)體內取出有抗冷特性的基因,然後殖入馬鈴薯或草莓內,使這些農作物能夠耐寒。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把細菌、病菌、昆蟲、動物或甚至人類的基因導入植物了。」 *總的來說,憑著生物科技,人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藩籬。

像綠色革命一樣,所謂「基因革命」也促成了基因劃一化,有些人甚至說情況更加嚴重,因為遺傳學家已掌握了無性繁殖和組織培養等技術,能複製出一模一樣 的生物來。因此有些人擔心生物多樣性會受到破壞。基因改造植物也引發了新的爭議,比如這類植物會對人和環境產生什麼影響。科學作家傑里米·里夫米說:「我們正盲目地奔入農業生物科技新時代,滿懷希望之餘,卻不懂得克制,對可能造成的後果也不甚了了。」 *

不過,掌握到操控生物基因的技術,就等於找到金礦,所以人們爭相培育新種子和其他基因改造生物,好謀取專利。儘管這樣,植物瀕臨絕種的趨勢並沒有放緩。正如上文指出,有些政府和私人機構為了防患於未然,設立了一些種子庫。這些種子庫能叫人在未來有大量不同的種子撒播和收割嗎?

種子庫能防止植物絕種嗎?

英國基尤的皇家植物園開展了所謂「最龐大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計劃」——千禧種子庫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1)在2010年以前,搜集和保存地球百分之10結子植物的種子,為數達2萬4000多種;(2)在此之前,搜集和保存英國本土所有結子植物的種子。除了英國,其他國家也紛紛設立種子庫(有時也稱為基因庫)。

生物學家約翰·圖希表示,種子庫貯藏了數以百萬計的種子,當中至少有百分之90是食用植物和商品植物的種子。這些可貴的植物包括小麥、稻米、玉米、高粱、馬鈴薯、洋蔥、大蒜、甘蔗、棉花、大豆和其他豆類。這裡只是略舉一二罷了。種子是有生命的,種子的生命力要得到保存,日後種子才能萌發。那麼,種子庫有多安全呢?

屢生事故

據圖希表示,種子庫經營費用每年合共300萬美元左右。可是,這筆款項看來也不敷應用。圖希說:「基因庫裡的種子,只有百分之13放在能長期貯藏的倉庫裡。」貯存不當的種子壽命不長,必須早日種植,才會結出新一批種子來,不然種子就會死亡。不錯,料理種子需要大量人手。這使經費龐大的種子庫更難管理。

《品種不同的種子是活寶貝》一書指出,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立種子貯藏研究所,曾「發生多次事故,如電力中斷,雪庫失靈,因人手不足而導致一堆堆種子沒有分類等」。政變、天災、經濟蕭條也可殃及種子庫。

長期貯藏還造成其他問題。在自然界,植物具備有限而要緊的適應能力,可熬過疫病和別的侵害。在種子庫裡,種子受到保護,說不定過了幾代之後,適應能力會隨之降低。話又說回來,許多植物的種子,只要貯藏得當,說不定過了多個世紀還能種植。儘管有以上的限制和疑慮,種子庫的設立顯示了人們對未來的糧食供應日益關注。

當然,要防止植物絕種,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保護自然環境和重新提倡農作物多樣性。不過,要這樣做,正如圖希所說,我們非要「在人類需要和自然界需要之間再次取得平衡」不可。然而,目前人正狂熱地追求工業和經濟發展。盼望未來人能跟自然界「再次取得平衡」,這個想法切合實際嗎?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見,今天連農業也成了大企業的世界,農業生產正走向高科技和市場主導。那麼,我們只好另尋出路。

[腳注]

^ 13段 關於基因改造食品對動物和人類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專家仍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把毫不相干的生物的基因混合起來也引發了倫理道德問題。——參閱《儆醒!》2000年4月22日刊,25-27頁

^ 14段 《新科學家》週刊報導,經過基因改造而能抵抗某種除草劑的歐洲甜菜,「意外地取得了能抵抗另一種除草劑的基因」。歐洲甜菜意外地從另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甜菜接受傳粉之際,後者的抗除草劑基因也同時轉入歐洲甜菜內。因此有些科學家擔心,廣泛種植有抗除草劑特性的農作物,會產生一些不怕除草劑的超級野草。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農夫淪為「瀕危物種」?

《世界監察》雜誌說:自1950年以來,所有工業國家的農業人口都銳減,有些國家的下降幅度更達百分之80以上。」比如說,在美國,現今農民的數目比囚犯還要少。為什麼農民紛紛棄田不耕呢?

主要原因包括農民收入減少、借貸增多、日益貧困和農業生產機械化。1910年,在美國,消費者花在食物方面的金錢,每一美元就有40仙歸給農民。到1997年,歸給農民的卻下降到7仙。《世界監察》雜誌表示,一條麵包的價錢當中,每一美元只有6仙歸給種植小麥的農夫。換句話說,顧客支付農夫的小麥費用,跟支付麵包的包裝紙費用差不多。在發展中國家,農夫的生活更加艱苦。澳洲或歐洲的農夫可向銀行貸款,熬過失收的一年;西非的農夫卻很難從頭開始,甚至會陷於窮途末路。

[第7頁的圖片]

「綠色革命所引進的單一作物種植法,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糧食供應。」——何美雲博士

[鳴謝]

Backgrou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Mejoramiento de Maíz y Trigo (CIMMYT)

[第8頁的圖片]

英國的千禧種子庫貯藏著可貴的植物種子

[鳴謝]

© Trustees of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