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自殺的原因或動機各不相同。箇中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旁人無從了解。不過,當事人往往是感到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才萌發輕生之念。」—精神科醫生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

「活著就是痛苦。」芥川龍之介是日本作家,在20世紀初頗受歡迎,後來卻自殺死去。他自殺前不久寫了以上的話,不過,這句話的上文是:「我不是不想活,只是……。」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許多尋死的人都像芥川一樣,並非真的想死,而是渴望「解脫」。他們的臨終遺言,往往透露了這種想法。像「我已經受夠了」「我幹嗎要活下去呢?」一類的話,都顯示當事人覺得現實殘酷,很想加以擺脫。可是,正如一位專家說,以自殺解決問題,「就像用核子彈治療感冒一樣」,實在划不來。

自殺的理由因人而異,但若干事情卻常常是導火線。

導火線

年輕人遭遇挫折,感到絕望無助,繼而輕生,這是挺普遍的。有時候,事情在旁人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有些年輕人感情受創,而自己又無能為力,也可能會以自殺來報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日本的稻村博專門輔導有自殺傾向的人。這位專家說:「孩子認為,自殺可以讓折磨他們的人感到內疚。」

英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兒童一旦受人欺壓,企圖自殺的可能性就會跳升六倍左右。這些兒童遭受的感情傷害,可不是構想出來的。一個13歲的男孩子懸梁自盡,留下了一封遺書,指名道姓的提到五個同學。這些人曾對他百般虐待,又向他敲詐金錢。他在遺書上寫著:「請救救其他孩子吧。」

在學校惹上麻煩、犯了法、失戀、成績欠佳、面對考試壓力,或者對未來感到徬徨,也可能會使人走上自殺這條不歸之路。有些人學業成績優異,要求事事完美,一旦遭遇挫折,不管是真是假,也可能萌生自殺念頭。

至於成年人,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在日本,經濟長年不景氣,自殺人數最近攀升到每年三萬人。《每日新聞》說,在自殺身亡的中年男子當中,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因為負債、生意失敗、貧窮和失業」。此外,家庭問題也是自殺的誘因。芬蘭一份報紙說,「剛離婚的中年男子」屬於高危的一群。匈牙利一項調查發現,想輕生的女孩子多半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

退休、患病也是自殺的主要誘因。在老一輩當中,情形尤為明顯。有些病人覺得自己受盡煎熬,痛不欲生,儘管患的不是絕症,也往往一死了之。

可是,人面對上述問題,也不一定會以死解決的。就算情況不妙,或問題不小,大部分人也絕不會輕言放棄生命。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自殺視為解決方法呢?

潛在因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說:「人決意尋死,跟他對事情的看法大有關係。」她還補充:「精神健全的人,通常不會把任何事情看得過於嚴重,以致覺得死亡是惟一的出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齊茨基說,自殺成因複雜;有些因素一直存在,對人影響甚大,卻不怎麼明顯,像精神病、癖嗜(例如酗酒或吸毒)、遺傳和腦部分泌失調,就是這一類因素。我們且逐一看看。

精神病,例如抑鬱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癖嗜,是上述頭兩個因素。在美國和歐洲兩地的研究顯示,逾百分之90自殺身亡的案件都涉及這兩類問題。事實上,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精神病或沒有酗酒吸毒的男子當中,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8.3人自殺,但在抑鬱症患者當中,數字卻大幅度增加,每10萬人有650人!專家也說,在東方國家,導致自殺的因素大同小異。話雖如此,就算人患了抑鬱症,又面對種種困難,自殺也不一定是無可避免的。

賈米森教授本人也曾企圖自殺。她說:「看來只要人心裡認定,情況日後會有所改善,那麼目前的苦惱、不快,也總是能熬過去的。」可是她發現,如果人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愁緒鬱結在心,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這時候,精神系統壓抑自殺衝動的能力就會漸漸衰退。賈米森教授說,這種情形就像汽車的制動器長期受壓,結果制動襯面愈來愈薄。

人陷於困境,意志日漸消沉,就可能萌生「去」意。旁人意識到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抑鬱情緒並非醫治不了,無助感也可以緩解下來。如果旁人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當事人面對誘發自殺的打擊或壓力時,反應就可能不同了。

有人認為,自殺跟家族遺傳不無關係。無可否認,人的脾氣性格,深受遺傳影響,而且有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自殺率比其他家族要高,但賈米森說:「人就算有潛在的自殺傾向,也不一定非自殺不行。」

腦部分泌失調也可能是潛在的因素。人腦有數十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以電化學方式彼此溝通。神經纖維的末梢呈現樹枝形狀,末梢與末梢之間有空隙,稱為突觸,而神經遞質就在這裡以化學方式把信息傳送開去。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其多寡也許跟自殺的可能性有關。《腦內乾坤》這本書說:「血清素水平低……能叫人快樂全失、厭世,以及增加患抑鬱症和自殺的危險。」

儘管這樣,沒有人是注定 要自殺的。生活的種種打擊、壓力,許多人都能應付過去,沒走上輕生一途。自毀生命,往往是對壓力的想法、感覺 有所偏差的緣故。要預防自殺,得處理的不光是眼前的導火線,還包括各種潛在的因素。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人積極展望未來,重拾生趣,熱愛生命呢?

[第6頁的附欄]

性別與自殺

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女性企圖自殺的人數是男性的兩三倍,男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是女性的四倍。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至少比男性大一倍,這大概是女性企圖自殺的比率高於男性的緣故。雖然女性比男性易患抑鬱症,她們的病情也許不及男性那麼嚴重。所以,她們的自毀行為不一定是致命的。相比之下,男性要是有心尋死,就會採用致命的方法自盡。

話雖如此,中國女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比男性要多。研究顯示,在中國,自殺而死的女性以農村婦女居多,約佔全球女性自殺案件的百分之56。婦女因一時衝動而企圖自殺,卻不幸死去,據說一個原因是,致命的農藥垂手可得。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自殺與寂寞

孤寂能誘發抑鬱症和自殺行為。約科·倫奎斯特曾負責探討芬蘭人自殺的問題。他說:「[自殺身亡的人]大都覺得,生活孤單寂寞。他們的社交圈子很小,常常在家閒著沒事做。」日本濱松醫科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原健士郎指出,當地中年男子的自殺人數近來急劇上升,背後原因是「孤寂難耐」。

[第5頁的圖片]

以成年人來說,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