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黃金之邦」——緬甸

「黃金之邦」——緬甸

「黃金之邦」——緬甸

《儆醒!》緬甸撰稿員來稿

「黃金之邦」得群山環抱,仿如天然國界,隔開亞洲鄰國,在西南面的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峽。滾滾的波濤沖刷兩千多公里長的海岸線。「黃金之邦」西接孟加拉和印度,北連中國,東鄰老撾和泰國。幅員比馬達加斯加稍大,比美國得克薩斯州略小。「黃金之邦」所謂何國?緬甸是也。

最早到這裡定居的人把緬甸稱為黃金之邦,因為這裡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銅、錫、銀、鎢等礦產,也有紅寶石、綠柱石、藍寶石和翡翠等寶石。這個國家的熱帶雨林也十分寶貴,出產稀有木材,包括柚木、紅木和紫檀木等。雨林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身家園,例如猴子、老虎、熊、水牛和大象。但是最珍貴的,就是這黃金之邦的人民。

緬甸人民

緬甸民風淳樸,人民性情恬靜、好客尚禮,尊重外賓。兒童習慣稱呼長輩做叔叔、姨姨。

遊客常常說緬甸老人的面部肌膚嫩滑。婦女的容顏能保持青春長駐,秘訣是一種流行的淡金色面霜,叫做黃香楝膏,採自黃香楝樹。婦女把木塊放在堅硬的石板上研磨,然後混入一點兒水,製成面霜,然後把面霜塗在臉上,畫出美麗的圖案。黃香楝膏不但有收緊皮膚和令皮膚感覺清涼的效果,而且能夠抵抗烈日曝曬。

緬甸男女日常穿著的服裝叫紗龍。紗龍其實只是一塊長約兩米的布,兩端相接縫合,成為一條筒裙。女裝的穿法是把紗龍像裙子一樣穿上,圍著腰緊緊裹起來,然後再把末端塞進腰間。男的穿法則是拿著兩端在腰部前方打個鬆結。紗龍既端莊又輕飄,最適合熱帶天氣。

去一趟市場,你就能看到緬甸人的手挺靈巧,他們尤其精於編織絲綢、打造珠寶和雕刻木材。柚木、紅木等木材在工匠的妙手之下,雕刻出的人、虎、馬、象、牛,造型栩栩如生,叫人目眩神迷。連桌面、屏風和椅子這等日常物品,也有精工雕琢的裝飾。不過你真的要買的話,那就要做好準備,討價還價了!

緬甸人也是製造雕花漆器的能手。漆器的種類包括碗、盤子和有蓋的盒子。緬甸漆器的獨特之處在於設計及雕飾不拘成法。漆器的胎由細竹片織成。(高檔次的則用竹片和馬毛交織而成。)工匠要在漆胎上塗最多七層油漆。這些油漆是用黑漆樹汁和烤乾磨碎的動物骨頭混和而成的。

油漆乾透以後,工匠就會用鋼尖筆在漆器表面刻上圖案,然後,稍加上色和打磨。漆器製成品不但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家庭用品。

宗教影響處處見

緬甸有百分之85的人篤信佛教,其餘的人多數信奉回教和基督教。緬甸跟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宗教在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上佔很重要的地位。不過對遊客來說,有些宗教習俗是挺新鮮的。

例如,和尚立誓不近女色,於是婦女也就要小心翼翼,跟和尚保持一段距離,以示尊重。連乘坐公共汽車,也能體驗到宗教習俗的影響力。在車廂內有這麼一段告示:「請勿向司機查詢何時到站。」西方人看了這段話恐怕也摸不著頭腦。是司機怕了那些沒有耐性的乘客嗎?不是!是因為當地的佛教徒相信,這樣的詢問會令納特(守護精靈)生氣,那就要遲到了!

緬甸歷史

緬甸最早的歷史並不清晰,據說有幾個來自鄰國的族群遷居到這地方。看來是孟人把這塊土地命名為蘇勿吒蒲迷國。這名字的意思是「黃金之邦」。另外還有來自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藏緬人和來自今日中國西南部的傣人。由於緬甸地勢崎嶇,令各族群彼此隔離,各不相干,因而造就出一個多語言多族裔的國家。

19世紀初,英國由新建立的殖民地印度開始向緬甸進發,先進駐緬甸南部,再佔領全國。到了1886年,緬甸已經成為英屬印度的附庸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境內曾惡戰連場,到了1942年,日軍在短短幾個月之內打退英軍。後來,聲名狼藉的「死亡鐵路」開始動工。鐵路全長400公里,途經高山惡林,連接緬甸的丹彪扎亞和泰國的農巴杜格。由於鋼材短缺,日軍把馬來亞(今天的馬來西亞)中部的鐵路拆除,用作「死亡鐵路」的材料,工程中有一小段是築橋橫跨夸伊江(又譯桂河),後來這段事跡成為一部著名電影的故事藍本。

工程動用了400頭大象,30萬壯丁,其中有戰俘,也有印度和緬甸的平民。數以萬計的人在工程期間喪生。盟軍頻頻空襲令鐵路很少運用,終於荒廢了。後來大部分路軌都被挖起,在其他地方鋪設鐵路。

英國終於反擊,在1945年重奪緬甸,但英國的統治並不長久,在1948年1月4日,緬甸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黃金都城

幾百年來,緬甸曾經在不同地方建都。例如在緬甸的心臟地帶,坐落了曼德勒城,這城常常被人叫做黃金之都。數以百計歷代的佛塔矗立在曼德勒城中,猶如星羅棋布。這個有50萬人口的城市在英國統治之前是緬甸的首都。1857年,曼桐王在這裡為自己和王后興建大宮殿,使曼德勒城增添了皇室的榮華。古城佔地4平方公里,城牆高8米,牆基厚3米,還有寬70米的護城河輔助防衛。

1885年,英國把曼桐王的繼承人錫袍王流放到印度,但卻沒有破壞皇宮的一土一木。可是皇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無情的摧毀,被大火夷為平地。緬甸人民毫不泄氣,就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皇宮,包括原來的金紅雙色木建築。皇宮現在開放給遊客參觀。

從曼德勒城往下游走200公里,是另一座古代都城蒲甘。這座城建於公元10世紀之前,在公元11世紀踏入全盛期。但是短短200年後,城就荒廢了。不過,時至今日,在這裡的小村落及四周,依然有數以百計圮廢失修的廟宇及佛塔,餘留著舊日盛世的光輝。

今天的首都仰光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人口超過300萬,私家車、公共汽車和無門計程車的喇叭聲不絕於耳。仰光寬闊的馬路兩旁綠樹成蔭,英國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舊建築依然比比皆是,但是現代化的酒店和辦公大樓也矗立在仰光市中。

市中有一座高98米的雪達根寶塔,這座包金尖塔有2500年歷史,足以證明緬甸過去是何等繁榮,建築水平是何等超卓。據說寶塔四周鑲嵌了約7000顆鑽石和寶石,尖頂處冠以一顆76克拉的鑽石。雪達根寶塔跟其他緬甸古建築一樣,曾經飽歷地震、戰火蹂躪,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建的。

不過,有人說金光閃閃的小金塔,才是仰光最引人注目的建築。這座塔高46米,有兩千年歷史,坐落在四條大街的交界,彷彿一個金黃色的大安全島。四周的商店像項鏈一般把小金塔圍住。

屬靈的黃金

1914年,有兩個萬國聖經研究者(當時耶和華見證人的名稱)從印度來到仰光,一心尋找對更美的黃金(屬靈的黃金)珍而重之的人。在1928年和1930年,有更多海外傳道員到來。到了1939年,緬甸已有三群會眾,合共28個見證人。耶和華見證人在孟買的印度分部一直督導緬甸的傳道工作,直至1938年為止。從1938年至1940年改由澳洲分部負責。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位於仰光市中心的緬甸分部才開始運作。

1978年1月,緬甸分部辦事處遷到尼亞路。其中一座三層高的建築物就是辦公的地方,叫做緬甸的伯特利之家。今天伯特利之家有52個成員,忙碌地為全國3000個活躍見證人服務。緬甸有很多不同的種族,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翻譯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分部的主要工作。耶和華見證人在緬甸辛勤工作,為黃金之邦加添華美。

[第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孟加拉

印度

中國

老撾

泰國

緬甸

曼德勒

蒲甘

仰光

孟加拉灣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7頁的圖片]

由上至下:穿著紗龍的男女;年輕的和尚;塗上黃香楝膏的女子

[第18頁的圖片]

在花生田傳道

[第18頁的圖片]

市場出售的木刻

[鳴謝]

chaang.com

[第18頁的圖片]

在漆器桌面上刻出花紋

[第18頁的圖片]

精雕細琢的漆器

[鳴謝]

chaang.com

[第20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緬甸分部

[第16頁的圖片鳴謝]

© Jean Leo Dugast/P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