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跨越日期變更線

跨越日期變更線

跨越日期變更線

許久以來,人類都夢想能穿梭時空,或重溫過去,或見識未來。如果你知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每天都在穿越時間,你會感到驚奇嗎?請想想這個例子:一個商人從東京坐飛機到紐約開會。他的飛機在中午起飛,不停站地飛了差不多半個地球。飛機抵達紐約時,當地時間卻是出發那天的早上,好像比他啟程的時候還要早。

坐長途飛機,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比啟程時還要早,這是可能的嗎?其實,這是因為目的地跟啟程地方屬於不同時區,所以出現了這種現象。一旦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就等於跨越了各國都同意以之劃分曆日的線。這是一條在地球上無形的線。這件事說起來還真令人費解呢!人在瞬間「賺」了一天或「不見」了一天,取決於人往哪個方向去。

假設以上的商人星期二晚上離開紐約,坐飛機回東京去。大約14個小時後他下機,日本已經是星期四了。不見了整整一天,真叫人莫名其妙!一個旅遊經驗豐富的人,回想第一次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時,說:「我完全不明白不見了的一天哪裡去了,那種感覺真奇怪。」

由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常常把遊客弄糊塗了,所以有些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麼要用這條線來劃分曆日。

航海家的發現

回顧一下1522年發生的事,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麼需要國際日期變更線。當年,麥哲倫的船員經過三年的海上生涯,環繞地球航行一周後,於9月7日星期天回到西班牙去。可是,根據航海日誌,當天該是9月6日星期六。為什麼會有這個差異呢?原來他們向西航行,結果比住在西班牙的人少看了一次日出。

作家尤勒斯·凡爾納利用這個現象相反的一面,給小說《八十日環遊世界》巧妙地安排情節。小說裡的主角菲萊亞斯·福格為了贏取一大筆獎金,得在80天內環遊世界。旅程結束,他失望地回家,因為以為自己比期限晚了一天回來,一大筆獎金就此落空。不過,他後來驚覺,自己原來剛好在期限前回來了。小說解釋:「菲萊亞斯·福格一直朝東 走,結果賺了一天,自己卻一點也沒在意。」

雖然國際日期變更線看來讓凡爾納的小說有個圓滿結局,但他這本著名小說在1873年出版時,國際日期變更線根本不存在。那時候,船長橫越太平洋航行,都習慣了調整曆日,免去這一日之差,可是他們的地圖裡並沒有今天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在劃分時區的系統廣為世界各地採納前,他們得自行調整曆日。因此,當阿拉斯加仍是俄羅斯的領土時,阿拉斯加的曆日跟莫斯科一樣;到了1867年,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以後,他們的曆日就跟美國一樣了。

歷史發展

由於曆日混亂衍生出種種問題,25個國家的代表於1884年來到美都華盛頓,舉行國際天文學家代表會議。在會議上,各國代表共同制定了一個系統,把全世界劃分為24個時區,並決定穿過英國格林尼治的經線,就是本初子午線。 *此後,這條經線就把地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了。

以格林尼治為起點,向東或 向西走半個地球,就來到跟格林尼治相距12個時區的地方。這裡似乎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適當位置。雖然1884年的會議沒有確定日期變更線的位置,可是一般人都認為,把180度經線定為日期變更線是十分恰當的,因為要是這樣,日期變更線就不會穿越任何大陸。想想看,如果你生活的國家一半是星期天,另一半是星期一,那有多亂啊!

如果你查閱世界地圖或看看地球儀,就會發現180度經線在夏威夷西方。不過,你也很快會留意到,國際日期變更線並不是跟這條經線重疊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在太平洋上呈鋸齒形,以免穿過陸地。由於日期變更線是建立於共識上,而不是由國際條約所制定的,所以任何國家的人心血來潮,就可以加以改動。舉例說,1995年,基里巴斯宣布,因為日期變更線穿過了該國的島群,因此它得繞過基里巴斯最東邊的島嶼。今天,較新的地圖會顯示,基里巴斯所有島嶼都在日期變更線的同一邊,而曆日也都一樣。

如何劃分曆日

為了說明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時,為什麼會賺了一天或不見了一天,且想像一下你正環繞地球航行。假設你正朝東航行。每經過一個時區,你就賺了一小時,但你自己可能不會察覺到這件事。你環繞地球一周後,就走遍了24個時區。如果沒有國際日期變更線,到達的時間會比本地時間早一天,但有了國際日期變更線,這種差異就消失了。有點給弄糊塗了,是嗎?難怪麥哲倫的船員和小說人物菲萊亞斯·福格環繞地球回家後,會算錯日期!

在瞬間賺了一天或不見了一天,是叫人有點莫名其妙的,但那些曾跨越日期變更線的人大抵已適應過來,不感陌生了。如果沒有國際日期變更線,我們到世界各地旅行時,一定會感到更混亂。

[腳注]

^ 11段 有關時區和經度的詳細資料,請參閱《儆醒!》1995年3月8日刊,「實用的假想線」一文。

[第13頁的圖解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3月| 3月

2 | 1

[第14頁的圖片]

上圖: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右圖:圓石線標誌著本初子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