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剖析地震

剖析地震

剖析地震

「我們總覺得地球安如泰山。地一震,我們就心慌意亂了。」——《活躍的地球》。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說:「以自然力量而言,地震的威力和破壞力可算數一數二。」這絕非言過其實。一次強烈地震釋放的能量,可能比第一個原子彈釋放的要強一萬倍!更可怕的是,地震是不分晝夜、季節或氣候,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科學家也許能預測哪兒 會發生強烈地震,卻往往無法說出地震行將發生的精確時間。

地震是由地球表面以下的岩層移動所造成的。這種活動分分秒秒都在進行。如果地震波不怎樣強,居民一般是感覺不到的,但地震儀仍能感應並記錄下來。 *可是,岩層要是嚴重斷裂或移動,地球表面就會強烈地震動起來了。

地殼運動無間,原因是什麼呢?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說:「板塊構造論提出合理的解釋。這個理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在地球學方面的傳統想法。據目前所知,地球上有七大板塊。這些板塊又可細分為若干較小的板塊。板塊不斷移動,速度從每年10毫米到130毫米不等。」據這個資訊中心說,大部分地震都發生於板塊接壤的地帶,百分之90的強烈地震很可能就在這幾個地帶發生。

地震震級及地震烈度

地震的嚴重程度可以從兩方面去衡量:一、是地震震級,二、是地震烈度。20世紀30年代,查爾斯·里克特創製了里克特震級,來表示地震的威力。隨著地震探測站數目日增,測量地震的方法推陳出新。例如,其中一個方法是計算震源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當然,地震震級不一定能反映地震造成的影響或破壞程度。1994年6月,玻利維亞北部發生8.2級的強烈地震,據報只有五人死亡。可是,中國唐山於1976年發生的8級地震,卻奪去了數十萬人的性命!

因此,跟地震震級相比,地震烈度,也就是地震對人命、財物、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更值得人關注。事實上,地震本身不一定會傷人害命。相反,牆壁倒塌、輸油管或電纜折斷、物體從天而降等一類事情,往往造成更大的傷亡。

地震學家的目標之一是,在地震發生前能預先發出警告。科學家正研究和開始一個數碼系統,稱為地震研究及監測高級系統。據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絡報導,這個系統處理數據的速率更高,軟件的效能更佳,使有關人員「能差不多馬上就確定震央所在」。這樣,當局也能趕快派人到災區進行救援了。

要是能準確預測地震,讓大家事前有所準備,可以減輕損失固然很好,能避免傷亡就更好了。說到底,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呢?地震頻仍,災民究竟是怎樣熬過去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從中借鑑?

[腳注]

^ 4段 地震儀是測定和記錄地震的儀器,於1890年初次問世。今天,世界各地有超過4000個地震探測站。

[第5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地震頻繁

程度 震級 每年平均數字

巨大 8級或以上 1次

極大 7-7.9級 18次

強烈 6-6.9級 120次

中等程度 5-5.9級 800次

輕度 4-4.9級 6200次*

輕微 3-3.9級 4萬9000次*

極輕微 小於3.0級 2-3級:

每天約1000次

1-2級:

每天約8000次

* 估計數字

[鳴謝]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By permission of USGS/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USA

[第5頁的圖片鳴謝]

Seismogram on pages 4 and 5: Figure courtesy of the Berkeley Seismological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