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琴音裊裊話古今

琴音裊裊話古今

琴音裊裊話古今

「這是鋼琴!」「不是吧,是電子琴才對。」「明明是管風琴!」「你們都錯了,這是羽管鍵琴。」究竟這是什麼琴?

這些鍵盤樂器確有近似的地方,但按鍵時所產生的音色和發聲原理就大不相同了。鍵盤樂器究竟在何時問世?發展歷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看看鍵盤樂器幾百年來的變遷吧!

水風琴

據說,水風琴是最早的鍵盤樂器。公元前3世紀初,由埃及亞歷山大港一位工程師克塔塞維奧斯發明。《西方樂器》解釋水風琴的發聲原理:「水風琴內有一個蓄水箱,箱內的水壓能夠令氣壓穩定不變。蓄水箱內豎立著一個有孔的送風管,空氣首先泵進送風管,再送進風箱,使風箱上的一排琴管發聲。」彈奏水風琴時要按動一些大的琴鍵,驅動滑桿使琴管發聲。水風琴的琴聲響亮粗壯,適用於馬戲班、遊藝會和戶外慶祝活動。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水風琴地位一時無兩,連羅馬皇帝尼祿也被譽為出色的水風琴手。

氣動管風琴

後來,人們發明了借助按壓產生氣流的風箱,取代了水動風箱,氣動管風琴隨即問世。風箱的設計使彈奏者可以坐在琴前,用手或腳按壓產生氣流。出土的氣動管風琴顯示,這種琴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並在接著的幾百年受到廣泛使用。早期管風琴的鍵盤未經改良,只可用來彈奏速度很慢的樂曲。由於琴鍵的大小必須跟琴管成正比,彈奏重低音時,演奏者要用手掌甚至拳頭按壓寬大的琴鍵。

《音樂百科全書》指出,14世紀的管風琴「在西歐差不多是教堂的專用樂器」。後來,管風琴開始引進滾軸式機械裝置,大大改良鍵盤的外形和操作模式。有了這個機械裝置,琴管不用緊貼鍵盤,琴鍵就可以窄小得多了。最後,每個琴鍵設計成可以用一隻手指彈奏,這樣,演奏者就可以怡然自得地彈奏輕快的調子了。莫扎特十分喜愛管風琴,甚至稱之為「樂器之王」。

內置弦線的鍵盤樂器

聖經的創世記4:21首次提及弦樂器,之後聖經也有不少記載談及以色列人彈奏這種樂器。可是,直至15世紀,以手指撥弦或以琴槌敲打的弦樂器才跟鍵盤結合,成為另一種樂器。今天,鍵盤樂器廣為人知,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克拉維卡古鋼琴了。克拉維卡古鋼琴結構簡單,外形像個長方形木箱,弦線從左至右排列。彈奏時,琴鍵受壓,銅片就會升起,向上擊弦。

接著,羽管鍵琴、古鍵琴和維吉諾古鋼琴陸續面世。 *16,17世紀,這些古鋼琴在鍵盤樂器中佔主導地位,羽管鍵琴的影響力尤其顯著。羽管鍵琴的機械裝置獨特,《樂器的由來》評論說:「羽管鍵琴用羽管撥動琴弦,克拉維卡古鋼琴則以銅片擊弦。羽管鍵琴每個琴鍵末端都連接著一個裝上小羽管的垂直木頂桿……。一按琴鍵,頂桿就會升起,使羽管撥動琴弦。頂桿的回彈裝置使羽管下降時不會重撥弦線。」

羽管鍵琴引進的機械裝置使琴音與眾不同。一位前鋼琴演奏家認為,羽管鍵琴的音色跟現代鋼琴有很大分別。她說:「羽管鍵琴音色較薄,有金石鏗鏘之聲,沒有延音的效果。」

羽管鍵琴的設計曾經歷不少變遷。早期只有一層鍵盤,每個琴鍵只連接一條弦線。後來,有兩層鍵盤的精巧設計出現,每個琴鍵連接多條弦線,還設有其他裝置操縱音質的變化。偉大的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和斯卡拉蒂(1685-1757年)充分掌握羽管鍵琴的結構和音質特點,譜出許許多多美妙的樂章,至今仍有很多人彈奏他們的作品。

公元19世紀,手風琴面世,在20世紀大受歡迎。手風琴有一個風箱,使空氣振動簧片發聲,是鍵盤樂器和管樂器的結合。現代的手風琴有多達140個低音鍵,由7排按鈕操控,還有一個可以彈奏2至4個八度的鍵盤。

邁向電子時代

20世紀是電子鍵盤琴的時代。1906年,撒迪厄斯·卡希爾製造出首部電子琴,稱為電傳簧風琴。30年代,電子風琴問世,不久,電子鍵琴和電子鋼琴也相繼出現。電子風琴的構造跟水風琴的機械裝置有天淵之別。按動電子風琴的琴鍵時,電子信號會產生一個經改良及增強的音符。

今天最普遍的電子鍵盤樂器是音響合成器,於20世紀40年代面世,很多樂隊都喜歡用它來伴奏。音響合成器幾乎可以彈奏出任何聲音,從狗吠聲以至整個交響樂團的大合奏也能應付裕如。

電腦也在現代音樂佔一席位。今天的音響合成器通常內置電腦,或用電腦來做聲音生成器,使電腦變成了樂器一樣。今天有些音樂人作曲時,用琴的鍵盤操控電腦,有些則用鼠標或標準的電腦鍵盤編寫樂曲。《音樂百科全書》指出,「今天差不多每個錄音室都有大量電腦器材。音樂以數字系統的形式存入硬磁碟,然後用先進的軟件在混音桌進行剪輯,最後完成一個原版的數碼錄音磁帶」。

電子樂器的發展一日千里,那麼,以往的鍵盤樂器不是要沒落了嗎?當然不會。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給愛麗絲」或德彪西的「月光」雖然旋律簡單明朗,但仍能牽動我們的心靈。鍵盤樂器伴隨人類幾百年,不但陶冶性情,還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起了重大的影響,難怪鍵盤樂器深受世人的喜愛。

[腳注]

^ 11段 維吉諾古鋼琴在15世紀發明,有32條弦線,外形像克拉維卡古鋼琴,音色像羽管鍵琴;古鍵琴則是小型的羽管鍵琴。

[第20,21頁的附欄或圖片]

鋼琴的由來

羽管鍵琴在鍵盤樂器當中曾是首屈一指的。到了18世紀末葉,輕重琴(鋼琴的舊稱)漸漸取代了羽管鍵琴的地位。輕重琴是怎樣得名的呢?關於這件樂器由誰發明以及發明的年份,一直眾說紛紜。但意大利人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早在18世紀初,已對輕重琴進行研究。他把這件樂器稱為「時而輕柔,時而響亮的羽管鍵琴」,輕重琴彌補了羽管鍵琴的一個缺點,就是無法調節音量。輕重琴採用嶄新的機械裝置,按鍵時,琴槌會向上敲打琴弦。音量隨著演奏者的按鍵力度而變化。這樣,演奏者就可以自由控制輕重快慢,把樂曲發揮得淋漓盡致。

輕重琴還有獨特的設計,就是安裝了三個踏板:制音踏板、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制音踏板能夠保持和連結音符;延音踏板能把音符延長;弱音踏板則用來使音質變弱。

輕重琴在18世紀於歐洲盛行,並不斷得到改良。18世紀40年代初,首座經濟實惠,體積較小的方形鋼琴問世。演奏型鋼琴(即三角鋼琴)由於琴弦平放,體積較大,佔用的空間也較多。19世紀初開始有直立鋼琴,至今仍很受歡迎。

《警醒!》撰稿員訪問了一位女鋼琴家,論到演奏型鋼琴和直立式鋼琴的音色,她說:「演奏型鋼琴音色鏗鏘悅耳,清脆利落,雄渾有力;產生的共鳴寬廣。直立鋼琴通常放在靠近牆的位置,共鳴板直立,由於振動受到限制,音量自然比不上演奏型鋼琴。」

[圖片]

2.7米長的演奏型鋼琴

[第18頁的圖片]

維吉諾古鋼琴,琴身繪有園景,1666年,英國

羽管鍵琴,玳瑁琴鍵(見左方小圖),1760年,德國

克拉維卡古鋼琴,1906年,美國

手風琴,1960年,意大利

現代的音響合成器及電腦

[鳴謝]

左上四個樂器:Courtesy of the Yale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第19頁的圖片]

水風琴

[鳴謝]

Courtesy Macedonian Heritage

[第19頁的圖片]

管風琴,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

[鳴謝]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Archives, Canberra, 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