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世聞點滴

世聞點滴

世聞點滴

「日理萬務」非好事

《華爾街日報》指出,人試圖同時做很多事,「不單不會提高效率,反會弄得一團糟」。該報說:「同時做兩三件事,或急著做完一件又一件,結果適得其反,不但要花更多時間,而且由於注意力分散了,就不能妥善地處理每一件事。」同時做很多事的弊病是:短暫失憶,比如忘記了剛剛做過的事或說過的話;注意力渙散;無法集中精神;出現受壓症狀,例如呼吸急促;不善跟人溝通等。如果所做的幾件事都由同一部分的腦控制,那麼效率就更成問題,例如一邊通電話,一邊聽孩子在鄰房呼喊的話,結果就什麼都聽不到了!駕車時同時做幾件事尤其危險。有些人開車時吃吃喝喝、抓物件、跟乘客或用手機談個不停、化妝、調校收音機或其他操縱器,這種種活動都能分散注意,很容易釀成交通意外。

忌搖嬰孩!

《多倫多星報》報導,大力搖動嬰兒會造成反方向猛扭現象,即嬰孩的頭部向前衝,再向後倒,後果嚴重。「嬰孩可能腦出血,腦部因受壓而被扯裂」。嬰孩的肌肉還沒有完全長成,腦部組織易受損壞,「猛力搖動嬰兒,就算是幾秒鐘,也能使他終生受害。所受的傷害包括腦部腫脹和受損、大腦性麻痺、智力遲鈍、發育緩慢、失明、失聰、癱瘓,甚至死亡」。東安大略省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詹姆斯·金對搖動嬰兒所造成的影響做了研究。他說,嬰孩被搖動後所受的損傷不明顯,往往被診斷為患了流感或受病毒感染,所以必須教育社會大眾,使他們知悉實情。金醫生說:「我們必須發出響亮而清晰的信息:切勿搖動嬰兒!初為人父母的必須知道這個危險。」

婚姻與心臟健康

倫敦《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發現,從一個人的婚姻狀況,可能估計到他會否從心臟手術復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科因說,如果病人的婚姻美滿,他就會有較強的意志去奮鬥,務求康復過來。但是,「婚姻不如意,病人就會缺乏鬥志,情況比沒有結婚的病人還糟」。科因教授和他的小組把夫婦在家中吵架的情況拍攝下來。他發現,對配偶不滿的心臟病患者,在四年內可能死去的比率,幾乎是那些能容讓配偶的病患者的兩倍。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琳達·韋特總結說,幸福的婚姻等同「均衡的飲食、適量運動、不抽煙等」,對人的心臟大有好處。

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新生兒出生性別比已高達116.9對100。1990年的人口普查,比率則是113.8對100。也就是說,中國新生嬰兒男多於女。」《今日中國》雜誌報導。「兩次的數字都遠遠高出國際慣例的出生性別比105對100。這顯示中國存在已久的性別比失衡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在若干年後,會有5000萬個適婚的中國男子找不到配偶。文章說:「廣東省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擔心,出生性別比的失調現象若持續下去,將對人口結構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對未來社會的良性穩定運行、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也會造成一定衝擊。」

青少年憂慮什麼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許多父母都非常擔心兒女會染上吸毒惡習,他們如此憂心忡忡,以致忽略了兒女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一個對500多個父母和500多個青少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百分之42的父母認為,兒女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吸毒的引誘。可是,只有百分之19的青少年認同父母的這個看法。其實,百分之31的青少年所憂慮的,是怎樣跟家人和朋友相處。另外,百分之13的受訪者則擔心在學校被人欺凌。電話求助熱線「聯絡站」委託一個機構做了以上的調查。「聯絡站」的主管尤斯廷·歐文認為,父母漠視青少年的情緒難題,實在令人擔憂。他敦促父母:「不要再妄下結論,反之,要著手瞭解兒女。」

睡眠不足害處多

波蘭華沙週刊Wprost 報導:「百分之9的波蘭人每晚睡不上5個鐘頭。至於美國人和英國人,每3個人就有1個睡眠時間不足6.5小時。」波蘭睡眠失調治療中心的米哈烏·斯卡爾斯基說:「一個人要是睡眠不足,就會長期受壓。」 Wprost 報導,日本一個研究顯示,「每天只睡5小時或更少的人比那些睡上8小時的人,心臟病發的機會率高百分之50」。另外,在美國進行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可能是由失眠所致。報告說,睡眠不足不但「令葡萄糖的代謝過程產生改變」,同時也會叫人「更易患上肥胖症」。美國《健康雜誌》說:「你疲倦的時候,身體自然設法補充體力。為要提神,睡眠不足的人很多時都想吃喝。所以,如果你已經成功減了幾公斤,又不想前功盡棄的話,最好就睡多點兒覺。」

務要跟子女交談

倫敦《泰晤士報》說:「家人不再每天傾心交談了,即使有交談,答話不過是咿唔幾聲而已,結果年輕的兒女不善於表達自己。」艾倫·威爾斯是政府的基礎教育組主管,負責維持英國的教育水平。威爾斯認為兒童不懂談話的技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常常「觀看電視和玩電腦,而且一家人很少一起進食」;另一方面是由於沒有祖父母同住的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很多父母也不花時間給兒女閱讀。所以,四五歲的兒童入學時,不論是「吐字清晰方面,還是表達自己方面」,都不及以往的學童。威爾斯建議設立一些講座,教導父母怎樣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嚮往平衡的生活

《悉尼先驅晨報》報導,澳大利亞研究所(一個獨立的機構)作了一項調查,發現「過去十年期間,年齡介於30至59歲之間的澳大利亞人中,有百分之23不惜減少收入,以求能夠過著平衡的生活」。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調低生活水平」的趨勢很受歡迎,因為許多人重視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並且想有多點時間陪伴兒女。《悉尼先驅晨報》說,這群人當中有的「為求減輕壓力而轉換工作,收入少了都願意;有的削減工作時間,有的索性把工作辭掉」。澳大利亞研究所的總幹事克萊夫·哈密爾頓說:「在他們心目中,活得快樂比掙錢更為重要。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憤世嫉俗、做事不能堅持到底的人。他們是平常人,屬於這個主流社會,可是,由於厭倦物質至上的生活,就寧願削減收入,以求能夠活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