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馬可·波羅通往中國的絲路之旅

馬可·波羅通往中國的絲路之旅

馬可·波羅通往中國的絲路之旅

《警醒!》駐意大利撰稿員撰寫

這三個人從威尼斯碼頭的一艘大木船上岸,沒有人跑上前去歡迎他們。他們離開威尼斯已有24年了。要不是他們怪裡怪氣,就根本不會有人注意他們。他們穿著殘舊的蒙古絲質長袍。據書上記載,他們「一副難以形容的韃靼模樣,說話帶著濃重的韃靼口音,幾乎連威尼斯話也不會說了」。這三個人就是馬可·波羅、他父親和叔父。當時是公元1295年。

這三個人說他們從遙遠的中國回來。在當時的人看來,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馬可·波羅所寫的回憶錄,原本稱為《描繪世界》,後來改名為《馬可·波羅遊記》。書中談到一些富裕得驚人的外國,盛產西方商人渴求的各種貨物。他的書使一般人產生了許多憧憬。馬可·波羅回國之後不及25年,他的書已譯成法意語、法語、拉丁語、托斯卡納語、威尼斯語,很可能也譯成德語。在中古世紀,一本書這麼受人歡迎,實在前所未見。二百年後,他的書被人輾轉傳抄,自1477年以來更印成許多種文字。在沿著絲路前往中國的西方人當中,馬可·波羅很可能是最為人熟悉的一個。他為什麼要長途跋涉到中國去呢?他聲稱的所見所聞盡都可信嗎?

威尼斯商人

13世紀,許多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定居下來,經商致富。馬可·波羅的父親尼科洛和叔父馬費奧也在當地經商。大約1260年,他們變賣了在當地的財產,買下一批珠寶,前往伏爾加河流域蒙古帝國西部的拔都汗國。他們的生意一帆風順,家財增加了一倍。但由於爆發戰事,他們無法返回君士坦丁堡,於是轉向東方發展,很可能騎馬前往名叫布哈拉的商業大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由於當地政局不穩,尼科洛和馬費奧在布哈拉逗留了三年。後來有些使節要去朝見蒙古帝國的忽必烈,路經布哈拉。當時蒙古帝國的版圖從朝鮮直到波蘭。他們邀請尼科洛和馬費奧跟他們一起去。據馬可·波羅說,到那時為止,蒙古皇帝還沒見過「拉丁人」(很可能是指南歐人),因此會喜歡接見他們。經過一年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抵達忽必烈的宮廷。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的創立者成吉思汗的孫子。

忽必烈很歡迎波羅兄弟,熱切垂詢西方世界的情況。忽必烈賜給他們一個金杯,保證他們能安全返回故鄉。忽必烈也託他們帶一封信給羅馬教宗,請教宗差遣「一百個熟悉基督律法、學問精深的智士前來對國民宣道」。

馬可·波羅就是在這段時期出生的。他在1269年才首次見到父親,當時他已15歲了。尼科洛和馬費奧重返「基督教」世界之後,得知教宗克雷芒四世已經去世。他們只好等待下一位教宗繼任。這段新舊教宗更替的時期歷時三年,是有史以來最長的。1271年,他們起程回到忽必烈的宮廷去。這一次,17歲的馬可·波羅也跟他們一同上路。

馬可·波羅的旅程

在巴勒斯坦的阿卡,教會的高層人員泰奧巴爾多·維斯孔蒂,託他們帶一封信給忽必烈,解釋教會為什麼無法差遣一百個智士到蒙古去。他們抵達小亞細亞的時候,聽說維斯孔蒂已被選為教宗,於是返回阿卡去謁見他。新教宗格列高利十世只差遣兩個修士跟他們去。這兩個人有權委任司鐸和主教,並且帶著適當的函件和禮物呈給忽必烈。他們再次啟程,但不久之後,由於那一帶戰亂頻仍,兩個修士害怕起來,就自行回國去了。波羅三人則繼續前行。

他們穿越今稱土耳其和伊朗的地區,下到波斯灣,打算乘船前往目的地。可是他們覺得那裡的船「不大穩固……像是用繩子紮起來的」,於是決定由陸路前往。他們向北走,然後轉向東行,穿過廣大的荒地,越過高聳的山嶺,經過阿富汗和帕米爾的青翠高原,抵達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然後他們沿著塔里木盆地和戈壁沙漠以南的古代行旅商道,抵達冬都大都(今北京)。整個旅程歷時三年半,其間不但經歷惡劣的天氣,馬可還患了一場大病。

馬可留意到途中的異事奇景,包括亞美尼亞的一座山,據稱挪亞的方舟在其上著陸;朝見耶穌的幾個術士在波斯的墓地;極北部長期黑暗的嚴寒地區。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馬可是第一個提及石油的人。他透露所謂的「火蜥蜴」並不是一種耐火動物的毛,而是在新疆維吾爾區採得的一種礦物,即今天我們所知的石棉。他透露中國盛產一種可燃的黑石頭(煤),讓人們天天可洗熱水澡。無論他在什麼地方,他都留意記下當地人的服飾、食物、飲料,特別是蒙古人愛喝的發酵馬奶,以及宗教儀式、行業和商品。蒙古帝國所用的紙幣,是他前所未見的。

馬可從不透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客觀地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他曾遭強盜襲擊,有些同伴被擄去,有些被殺死,我們卻無法知道他對這些不幸遭遇有什麼感覺。

為忽必烈當差?

馬可聲稱他和父親、叔父為忽必烈大汗當差17年。在這段日子,大汗時常派他出巡,往帝國的遙遠地區視察,甚至管治過現今的江蘇省楊州市。

馬可的聲稱是否屬實,現在還沒有定論。蒙古人征服了中國,卻不信任漢人,因此雇用外族人去管理帝國。馬可沒有什麼學識,竟能當起官來,看來不大可能。也許他誇大了自己的官職。但一般學者認為,他很可能「有一官半職,有點兒用處」。

無論如何,馬可能夠把他的見聞描繪得有聲有色。他聲稱去過一些極盡豪華的大城市,其中的風土人情充滿異教的奇特色彩。他所描繪的奇異世界是西方人想也沒有想過的,或僅從傳聞得知一二。這些比歐洲更富裕的大國真的存在嗎?看來不大可能。

馬可聲稱,忽必烈大汗的王宮「是世上最宏偉的宮殿,建築極其豪華,美輪美奐,舉世無匹」。宮殿的牆壁鑲上金銀,刻著龍鳳、走獸、勇士的形像。高聳的殿頂鋪著紅黃藍綠的玻璃瓦,像水晶般閃閃生輝。王宮的園子養著各種各樣的珍禽異獸。

在冬都大都,街道又寬又直,從這一邊的城牆可以直望那一邊的城牆,跟中古時代歐洲狹窄彎曲的陋巷簡直有天淵之別。馬可說:「城裡充滿形形色色的珍奇物品……世上沒有一個城市能與之相比。僅以絲綢而言,年中每天都有1000輛載滿絲綢的大車運進城中。」

長江是世上最長的河流之一,船隻數目多得驚人。據馬可估計,沿岸一個大商埠有多至1萬5000艘船停泊。

馬可提及蒙古人的各種習俗,其中之一是替死去的兒女娶親。如果一個家庭有個四五歲的兒子去世,另一個家庭有個同年齡的女兒夭折,兩家人的家主可能決定死去的兒女應當結為夫婦,並在正式成婚之後大排筵席。他們會向亡魂獻上食物,並且焚燒紙製的奴隸、家具和紙錢,相信「新婚夫婦」可以在陰府享用這一切。

馬可十分佩服蒙古人的武藝、統治方法和對宗教的寬容。蒙古人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成就,包括救濟窮人和有病的人,預防火警和維持治安,為遭遇天災而預先貯藏穀物,以及設立迅速傳遞信息的驛站制度,馬可都有所論述。

馬可知道蒙古人打算進侵日本,但沒有說自己曾到過這個國家。可是他聲稱日本盛產黃金,皇帝宮殿的殿頂全都鋪上金子。馬可的遊記是16世紀前惟一提及日本的著作。

有多個世紀之久,馬可的遊記令許多人驚嘆不已,也招來不少譏嘲。今天,學者們深知書裡有不少不實之處,卻認為這本書對蒙古帝國全盛時期所作的描述,「是無人能及的」。

返回威尼斯

大約在公元1292年,波羅三人離開中國。馬可說他們在現今的泉州上船,途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斯里蘭卡,然後沿著印度海岸來到波斯,航程歷時21個月。他們接著向君士坦丁堡進發,最後返抵威尼斯。他們出國達24年之久,難怪親友都幾乎認不出他們來。當時馬可已經四十一二歲了。

馬可所到的地方究竟有多遠,實在難以估計。不久之前,一個作家曾按照馬可提及的路線走遍各地,僅在伊朗和中國之間就走了一萬多公里。儘管有現代的交通工具,這樣的旅程仍困難重重。

馬可的遊記據稱是1298年他在熱那亞的監獄裡口授給一個名叫魯斯蒂恰諾的人,後者再筆錄成書。根據流傳的說法,馬可曾任一艘大木船的船長,後來威尼斯與熱那亞爆發戰爭,馬可就在一場海戰中被俘。當時魯斯蒂恰諾跟他囚在一起,魯斯蒂恰諾曾用法文或法意文寫過小說,他聽到馬可講述的傳奇經歷,激發他把這些奇聞記錄下來。

後來威尼斯與熱那亞講和,馬可很可能在1299年獲釋。他返回威尼斯,成家立室,生了三個女兒。1324年,他在家鄉去世,終年69歲。

今天還有些人懷疑,馬可是否真的經歷過他所說的許多事,還是他不過複述一些道聽途說的故事而已。不過,無論馬可·波羅的《描繪世界》取材自何處,學者一致承認這本書有相當價值。一位歷史家說:「馬可·波羅向西方世界提供這麼巨量的新地理知識,他的成就堪稱空前絕後。」《馬可·波羅遊記》充分顯示,自古以來,人對旅遊、新奇事物和遙遠的異鄉一直十分著迷。

[第16,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馬可前往中國的路線(見出版物)

馬可在中國遊歷的路線(見出版物)

馬可回國的路線(見出版物)

意大利

熱那亞

威尼斯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特拉布宗

亞科(阿卡)

(薩賴)

格魯吉亞

亞拉臘山

伊朗(波斯)

波斯灣

阿富汗

烏茲別克斯坦

布哈拉

帕米爾高原

喀什

塔里木盆地

戈壁沙漠

蒙古

(朝鮮)

中國

北京(冬都大都)

楊州

長江

泉州

緬甸

越南

馬來半島

蘇門答臘

斯里蘭卡

印度

[鳴謝]

地圖: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6頁的圖片]

威尼斯

[第16,17頁的圖片]

亞拉臘山

[鳴謝]

Robert Azzi/Saudi Aramco World/PADIA

[第16頁的圖片]

蒙古婦女

[鳴謝]

C. Ursillo/Robertstock.com

[第16,17頁的圖片]

緬甸船夫

[第17頁的圖片]

萬里長城

[第17頁的圖片]

北京

[第17頁的圖片]

越南

[第17頁的圖片]

印度香料

[第18頁的圖片]

上:蒙古騎兵;中:忽必烈右:長江

[鳴謝]

蒙古騎兵:Tor Eigeland/Saudi Aramco World/PADIA; 忽必烈: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長江:© Chris Stowers/Panos Pictures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 Michael S. Yamashita/CORBIS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 1996 Visual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