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失職父親與日俱增

失職父親與日俱增

失職父親與日俱增

有越來越多的父親遺棄家人。20世紀90年代晚期,《今日美國》聲稱,「在美國,無父家庭的數目冠於全球」。可是,父親撇下家人不理,其實是個普世的難題。

在巴西,2000年所作的人口調查顯示,該國有4470萬個家庭,當中1120萬個家庭的家主是女人。在尼加拉瓜,百分之25的兒童只跟母親同住。在哥斯達黎加,20世紀90年代被親父遺棄的兒童佔百分之21.1,但現在比率已增至百分之30.4。

這三個國家的統計數字不過是普世現象的冰山一角而已。請從另一個角度細看失職父親這個難題。

名存實亡

請讀讀附欄「爸爸,你什麼時候才回來?」。現年23歲的菜穗承認:「我上小學之前,很少見到爸爸。還記得當爸爸離家上班時,我懇求他說:『你是會回來的,對嗎?』」

鑑於親子關係如此淡薄,波蘭作家彼得·斯楚基威茨有感而發地說:「在家庭裡,父親的角色似乎已經名存實亡。」無可否認,許多父親與家人同住,養家活口。可是,正如法國《要聞》雜誌指出,「許多父親只讓家人溫飽就算了,沒有負起教養兒女的責任」。

常見的情況是,父親雖然身在 家中卻心在 他處,對兒女的生活漠不關心、不聞不問。法國一本關於家庭的雜誌《天主教家庭》也說,「就算[父親]身在家中,他的心卻在別處」。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父親在精神和感情上跟家人疏離呢?

正如《天主教家庭》指出,基本原因是,「有些男子身為人父,卻沒有履行父親或丈夫的職責」。他們認為只要賺夠錢養家,就是盡了父親的本分。正如波蘭作家約瑟夫·奧古斯丁說,「許多男子覺得只要讓家人溫飽,就算稱職了」。但賺錢養家只是父親的部分責任而已。

事實上,兒女覺得父親稱職不稱職,所看的不是賺錢能力的高低,所送的禮物是否昂貴。兒女想從父親得到的,是父親的關愛和共處的時間。他們珍視這些東西,遠勝過一切物質享受。

重新檢討

日本中央教育局報告:「父親應當重新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實在過度專注於工作了。」問題是,為了兒女,父親願意調整生活方式嗎?德國《吉森匯報》指出,一份調查顯示,接受訪問的父親當中,大多數都不願意把兒女的福利置於事業之先。

父親如果對兒女漠不關心,就會對兒女造成很大的創傷。現年21歲的莉迪亞清楚記得,童年時在波蘭受到父親怎樣的對待。她說:「父親從不跟我們說話。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他不知道我常常到迪斯科(的士高)消磨時間。」現年21歲的西班牙女子瑪卡蓮娜也有類似的經歷。她說童年時,父親每逢週末「就撇下家人,跟朋友一起尋樂,曾多次過了幾天才回家」。

決定孰先孰後

許多父親都可能意識到,他們給兒女的時間和關注實在不夠。在日本,一個父親有個十餘歲的兒子,他說:「我希望孩子明白我的苦衷。我就算怎麼忙,都想念著他。」可是,希望孩子明白父親的苦衷,就能夠解決問題嗎?

要滿足孩子的需要,父親得付出努力,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親的關愛和共處的時間;要滿足孩子這些需要,真的談何容易。耶穌基督曾說,「人活著不可單靠食物」。(馬太福音4:4)同理,孩子只得物質供應,也不會健健康康地成長。父親們,為了滿足兒女的需要,你們願意犧牲個人的寶貴時間或發展事業的機會嗎?

1986年2月10日的《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國家鐵路局的高級主管寧願辭職,也不願與家人分離。」這個父親終於看出兒女的福利十分重要。該報引錄這位主管的話:「什麼人都可以勝任公司的主管,但我的兒女只有我這個父親。」

不錯,要做個好父親,第一步就要看出兒女需要個怎樣的父親。讓我們細看,做個稱職的父親需要符合什麼條件。

[第19頁的附欄]

「爸爸,你什麼時候才回來?」

一天早上,當父親準備上班的時候,五歲的日本女孩菜穗問父親以上的問題。父親雖然住在家裡,菜穗卻很少見到他。通常父親下班回家時,菜穗已上床睡覺;他離家上班時,菜穗還沒起床。

[第20頁的精選語句]

「父親要兒女循規蹈矩,最好能以身作則,讓子女看出該怎樣行事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