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悉心栽培,一生受用

悉心栽培,一生受用

悉心栽培,一生受用

人在童年時期能學到什麼和不能學到什麼,足以影響長大成人以後能夠做什麼。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長大後成為穩重的人,並且活得成功呢?請考慮從近幾十年來的研究中歸納出的一些重點。

突觸

多虧腦部影像技術發達,科學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夠把腦部的成長研究得如此仔細。這些研究顯示,幼年時期非常關鍵。腦部處理資訊的機能,表達感情的機能,以及運用語言的機能,都是在這段時期發展的。《國家》雜誌報導:「在幼年時期,腦子的神經元以極快的速度構成聯繫,遺傳基因和外界的刺激每一分每一刻都在發揮作用,塑造出大腦的溝迴。」

神經元的接觸點稱為突觸,而科學家相信大部分的突觸都是在出生後幾年之間形成的。專門研究兒童成長的貝里·布雷澤爾頓博士指出,這幾年是腦子為將來未雨綢繆的時間,使「神經元在將來能構成確定的聯繫,從而讓孩子具有智力、自我認知的能力、信念和求知慾」。

嬰兒出生後的幾年之間,腦部不論在體積、結構或功能上,都有驚人的成長。嬰兒身處能夠啟發思維、有利學習的環境中,腦部突觸的聯繫會激增,並且組成神經迴路,最後還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宏大的網絡。有了這些神經迴路,腦子才能產生思想、學習和推理能力。

也許嬰兒大腦接受越多外來的刺激,就會有越多的神經細胞活躍起來,從而產生更多的突觸聯繫。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指的外來刺激,不只是通過接觸事物、數字和語言而來的那種智力上的刺激。科學家發現,感情方面的刺激也是必需的。研究顯示,嬰兒沒有人抱,沒有人撫摸,沒有人跟他玩,沒有外界的刺激,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就會減少聯繫。

培養潛力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大腦會進行一次清掃活動。身體似乎能把用不著的突觸聯繫除掉,這會對孩子的潛能造成深遠的影響。專門研究大腦的馬克斯·西納德說:「孩子要是在相應的年齡得不到適當的啟發,神經元通路也就無從適當地發展。」費雷澤·馬斯塔德醫生指出,這會導致孩子智商低,語言和計算能力差,成年後易生病,甚至較易滋事。

所以一個人在嬰孩時期的經歷,看來可以對成年的他帶來一定的影響。能不能以抽象的理念思考;有沒有同情心;全部都受幼年時期的經歷所影響。所以,父母的角色尤其重要。一位兒科醫生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期間,能夠得到悉心照顧,是至為重要的。」

聽起來簡單不過,好好栽培,悉心呵護,孩子就能成材。可是,做父母的都知道,怎樣才算是適當的呵護,並不是一件很容易了解的事情。做稱職的父母,看來不是與生俱來的本領。

根據一次調查,接受訪問的家長中,百分之25不知道他們對孩子所做的事情,究竟會促進,還是妨礙他們的智力、自信心和求知慾。這帶出兩個問題:要培養孩子的潛能,什麼方法最好?怎樣提供適當的成長環境呢?讓我們看看。

[第6頁的圖片]

無人理會,得不到外界刺激的嬰兒未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茁壯成長